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有一些以亭为背景的故事,形成一种特殊的亭结构叙事模式。亭结构基本上具备三个要素:亭、人(宿客)、鬼(包括精怪)。主要有两种类型:女鬼报冤和人鬼较量。事故事根植于汉代亭制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表现出鲜明的正邪观念,并呈现出恐怖神秘以及幽默诙谐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表现了对理想生态环境的审美追求及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资源,对当代的生态美学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魏六朝是中国叙事传统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基本事实是:由子、史传统衍生出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轶事小说),即笔记小说,表现出一系列与正史和辞赋有所不同的叙事风范.在注重文笔之辨的时代风气中,伴随着"谈助的名士化"和"传记的见闻化",笔记小说的叙述呈现出四个显著特征:不注重人物生平的完整性;大量采用限知叙事和存疑语气;风格简淡,有别于史家的庄重和辞赋的绚烂;而粗陈梗概,.删削细节,则意在回避现场感,与辞赋之致力于强化现场感迥异,也与并不完全排斥现场感的史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丛残小语”、“尺寸短书”以及小说雏形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迄今事实上仍然束缚、限制着人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作进一步的探讨。从西方叙事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发现,六朝志怪小说在客观性叙事、重复叙事、叙事时距等层面同样具有耐人寻味、值得一书的叙述意味,同样具有骄人的不可忽视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略论六朝志怪小说的两大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丛残小语的六朝志怪小说 ,虽然处在中国小说的雏形期 ,但它却蕴涵着成为后来中国小说一系列叙事范式的胚芽。限知性叙事和客观性叙事就是其中值得关注的两种叙事范式。前者的出现与运用 ,不仅是观察点易换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叙述策略的展示 ,其本质暗含着对传统“实录”原则某种程度的挑战与颠覆。后者则充分显示出被现代西方小说美学极为推崇的客观性叙事的创作理念 ,在中国小说发展之初就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神异叙事的世代累积,主要表现在故事主题、情节、结构等方面,甚至针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特色的时代演绎.就其原因来说,它集中展示出神秘文化的历史传承、多重社会思潮的交互影响以及作为人的本质需求.就其影响来看,这种世代累积的叙事机制,深化了以人神遇合为主题的文学表达,促进了我国早期叙事的自觉发展,乃至影响着民间故事类型的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7.
六朝志怪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既延续了史书的叙事传统,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总体上看,志怪小说内容虚实混同,其"虚"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以为虚的"虚构",二是有意的虚构。志怪小说的"虚构"与后世小说的区别在于其更多情况下并非文学意义上的虚构",非有意为小说"是其基本特征。但即便如此,作者参与故事、干预故事甚至是杜撰故事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文生事"的作品已经出现,这刺激了"文学虚构"的产生,加速了小说与史传的分离,体现了小说文体的"自觉"。另外,抛开小说家"实录"的叙述姿态,站在后人的角度审视六朝志怪小说,其中一些故事内容、结构手法、叙述视角几乎与后世小说无异。  相似文献   

8.
李桂奎 《齐鲁学刊》2001,(5):113-117
六朝志怪小说的角色设计带有悲剧性的特点,其主要内涵包括无奈退却、被迫离散和从容赴死三个层面。这种角色设计通过完整的悲剧构架散发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浓重的生命意识,其成因应归结为六朝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社会角色的扮演、长期积淀成的悲剧文化氛围以及文人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咏史诗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即诗人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两者的关系构成咏史诗的核心。汉魏六朝的咏史诗走向成熟的阶段 ,题材、主题丰富 ,咏史体例完善 ,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对唐及以后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江海赋创作繁荣,当时的作品编集选录和文学批评对此有所体现。汉魏六朝江海赋的兴盛既和秦汉时期的"君子必观大水"的观念有密切关系,也与当时江海地理知识的繁荣有直接关系。江海赋显现独特的美学趣味,包括兼具游仙与诡诞的神话特性,涵盖婉约与雄浑的诗学特性,富含政治文化意义的社会特性。  相似文献   

11.
“小说”在汉代有着相当的发展和流传.西汉的神怪小说更多带有“仙话”的色彩,刘向《列仙传》以“神仙”小说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让王公大人所瞧不起的下层乞儿和劳动者,也能涉足成“仙”境界——这是一个新特点;东汉的神怪小说神话成份逐渐为异闻怪说所取代,表现出一定的“志怪”特点.汉代还出现了《燕丹子》《吴越春秋》这样铺衍史事、糅合民间传闻而创作的中、长篇历史小说,其情节结构、描写技巧和人物塑造,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内容,而提供了如何借历史为小说,在史实和民间传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虚构,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胡璟  邸小平 《阴山学刊》2007,20(5):41-45
唐代女鬼恋人类小说的主要成就在于:首次塑造出平凡中见美的普通女性形象,并且开拓出许多新题材:如女鬼复仇,女鬼恋家恋子类等,这无疑是唐人小说演进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之一:开始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论先秦汉魏至六朝文学“抒情”概念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固精"这一文化传统,考察其流变,认为汉代之前文学抒情均受其节制,而六朝文学形成抒情性特质,乃与此一先秦两汉以来悠久传统的断裂有着直接关系,为研究六朝文学特质,开辟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16,(6):16-20
女史是中国古代在宫廷中任职的女官。根据相关记载,女史最早可能出现在周代,在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设置。女史在宫廷中承担协助后妃处理事务、参与典礼、掌管文书、进行宣传教化等职责。女史的地位不高,一般选拔具有文学基础的女性担任。考察这一时期女史的职能、选任、地位,以便进一步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职官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同形字是汉字字库中字形相同,音义不同的字。认真辨识文献中的同形字,沟通字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同形字的方法,对于识读和整理古籍,编纂汉语文字典词书,以及研究汉字发展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辨识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10个同形字。  相似文献   

16.
谶纬是汉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谶纬的产生有两方面的条件汉代经学的发展与特点是谶纬的思想文化基础;而儒家以及儒生在汉代的社会地位则是谶纬产生的社会条件。汉人对谶纬的批判出发点并不一样,大致有学术思想与意识形态两个方面。而谶纬的消亡则是经学与儒生社会地位衰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闫海文 《兰州学刊》2009,(9):191-194
随着西汉末年政局的变动,刘秀对谶纬的态度不断调整,即从起初对谶纬避而不谈转向信仰,并被其子孙所承袭,确立和巩固了谶纬在政治领域及学术界的根本指导地位。从政治领域而言,即帝位、人事任免、国家典礼制定、官学统一、机构名称的废立等无不以谶纬为根本依据。从学术界而言,与时俱进的学者纷纷援引图谶于经学研究之中.出现了相对于宋代而言的首次经学更新运动。经学谶纬化不仅成为学术研究之时尚,更重要的是成为肯定现实政权的某种政治表态。相反,坚持经纬有别,要求“述五经之正义”的学者及官僚主张的经学“自洁运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打击,不得志成为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女性赋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赋,也就是其作者为女性的赋。汉魏六朝的女性赋,流传至今日的共有16篇计9位作者。这16篇中,尚有大半残缺不全,有的甚至仅剩一二残句,然而从其独有的思想性、艺术性。社会历史价值及其文学成就来看,却足以称得上是中国赋史上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9.
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以汉魏六朝时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新科 《人文杂志》2004,(3):118-126
汉代是辞赋发达的时代,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完整的作品只有百余篇.散佚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后代对辞赋的经典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汉魏六朝时期而言,由于文学家的选择与接受、文论家的理论总结与扬弃、文选家的层层筛选与淘汰、史学家的收录与保存、政治家的欣赏与排斥等因素,使许多无消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汉赋作品逐渐冷落,而那些被人们公认的有创新、有价值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