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羌族地区城镇发轫于新石器时代的聚居部落,其发展变迁与羌区的历史演进和民族融合同步,在羌族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羌区城镇产生之时,正是羌区纳入中国版图之初,是中央政府行使国家职权的重要标志。蜀汉政权主川后,军事地位逐渐成为左右羌区城镇变迁的首要因素。清季民国,羌区城镇则成为汉藏经贸交流的中心和纽带。新中国成立之后,羌族地区城镇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羌族宗教文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羌族宗教文化以近代理论体系进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民国时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前羌族保有的宗教文化的基本概貌和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该研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这段时期,羌族宗教文化研究可说是既充满活力又硕果累累,推动着该研究朝着忠实于羌民族传统文化本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羌族地区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及其内涵、历史变迁,其与汉藏民族宗教文化之差异性与相似性的比较,尤其是对羌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羌族宗教祭司释比,还有待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大致确立了未来羌族宗教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四川省羌族传统体育的类型、特点和常见活动项目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对四川省羌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调查,得出如下结论:群众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高的热情和认可度;羌族传统体育开展形势不容乐观;缺少专业指导、缺少组织、政府重视不够,交通不便是制约羌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针对此,政府应加大对羌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改善交通状况,培育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组织和培养专业指导人员等,以促进四川省羌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及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是羌族古老而悠久的戏曲曲种,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释比戏产生于羌族早期的庆祭活动中的"庆演神戏",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得到充实发展,进而派生出羌族花灯戏.本文在大量的历史考证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羌族民俗文化对羌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本文从羌族民俗文献的产生、发展、变迁的历史沿革分析,阐述了羌族民俗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价值,并且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图书馆开发利用羌族民俗文献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羌族地区民主改革与乡村政治变化的系统梳理,文章认为,1950年代羌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是以政府主导实施的以国家强制力量推进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通过民主改革,国家权力通过各级正式权力结构渗透到羌族乡村社会,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到了村寨,形成了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乡村政权.党政权力取代了羌族传统社会的控制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羌族社会乡村政治状况,最终将羌族地区纳入国家的一元化政治制度之中.  相似文献   

7.
低碳旅游既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一种理念.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对羌族地区低碳旅游进行分析,得出羌族地区具有低碳旅游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并指出羌族地区低碳旅游应以成长性战略为方向,以低碳旅游的层级梯度推进为主要战略内容.然而,在对羌族地区低碳旅游战略实施与评估分析研究中,提出低碳旅游固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但是低碳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旅游目的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和确定低碳旅游发展的最佳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回顾羌族地区土司制度建立、发展及至消亡的基础上,梳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羌族土司的研究状况及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特点,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探讨研究路径,希望为今后羌族土司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震后四川羌族地区生态化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为研究对象,对羌族地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征与分类进行了调查,对羌族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民族体育旅游市场重建与开发的原则与具体措施,以期为川西北羌族地区生态化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提起羌族民居,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高达10余米的碉楼。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最常见的羌族民居则是并不起眼的石碉房,与高大的碉楼形成鲜明对比。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却是北川羌族区别于四川省内阿坝州等地的羌族最明显的居住特征。  相似文献   

11.
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收集了羌族体育的基本资料,揭示羌族体育转型中的基本标志,分析促使羌族体育转型的若干因素,提出促进羌族体育转型的基本原则和可供借鉴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羌族文化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科研院所、社区(村寨)是羌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路径。本文试从学校教育以及政府支持、羌族村寨等方面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并以受访对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应选项的累积百分比来表征此分值段内因子的强度含义。调研显示,羌族居民对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态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较强烈。羌族聚居区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的需要,部分聚居区异地重建或原址重建与羌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冲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对异地重建的适应性问题,为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现被用于指导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早已不自觉地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地区。清代羌族地区流存的汉、佛道、基督等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引导了羌族的文化发展,还深远影响了羌人的族群认同心理。探索清代羌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科学分析其历史作用,有助于我们将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当下的民族教育结合起来,趋利避害,更好地实现其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羌族社会、经济、文化等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尤其对羌族的宗教、习俗、"释比"文化等做了详细的记叙和探讨,但对羌族民间信仰及其社会价值功能没有较为系统完整的梳理和研究。本文试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考古材料以及羌族民间神话、传说,祭祀礼仪活动等,对羌族民间信仰以及社会价值功能做些探讨,揭示古羌文化的基本原型,体现羌族原始宗教文化的最高原则,为羌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夏商周时期,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族和戎族,他们的社会分化与中原王朝通过征伐战争等措施推进其强势宗法化的传播和影响有关。在中原王朝强势化的作用下,包括羌族和戎族在内的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接受华化(或汉化)已成为其社会发展的基本建势。  相似文献   

17.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羌族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在对羌族“释比”的来历和社会角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释比”的传承过程,并首次对其谱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两汉王朝对羌族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王朝在对羌族管理上创立和实行了若干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设置羌吏即护羌校尉,初置金城属国,建立郡县,以加强对羌族的管理。王莽时期西海郡的设置把汉代西部疆域和郡县制扩大到青海湖地区。东汉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管理羌族的措施,包括复置护羌校尉和金城郡,在河湟地区广置屯田和增置西平郡,设置汉安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羌族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摘要]羌族刺绣是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008年被中国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羌族刺绣面临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拟探讨羌族刺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客观条件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羌族服饰文化是中国众多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韵味出现在民族文化舞台上。羌族作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同时也作为许多民族的前身,其服装造型、纹样、色彩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羌族服饰图案来源于宗教崇拜思想、生产劳动和娱乐游戏中,这些因素构成了今天羌族服饰的文化状态,体现了目前羌族服饰文化中的稳定性、独特性、民族性和个性化的审美内涵。本文对几个不同地区的羌族服饰形态进行了简单总结,并对其所包含的宗教思想以及历史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