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钟形罩》是20世纪中期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长期以来,众多学者从疯癫、女性主义等角度分析文本中的女性榜样缺失、父权文化、理性疯癫等。然而,综合这些主题探讨该小说,会发现小说中构建的正是独裁、专制的权威帝国形象,帝国权力的扩张和支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
《钟形罩》一书中埃斯特的生死抉择与灵肉博弈契合了海德格尔关于“向死而在”的哲学思想,埃斯特力图以生命的完结和选取他人此在去理解此在的完整性,最终得以向死而在,意识到此在是自我存在的唯一选择。埃斯特的向死而在给处于社会这个无形的钟形罩下的美国女性带来希望,也赋予女性关于生命意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郑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91-94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充满了各种新颖独特的意象。通过分析这些反复出现的钟形罩、婴儿以及与死亡有关的意象等对小说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揭示其隐含的主题:才华出众的女性在沉闷的传统社会习俗的压制下迷失自我,进而导致精神崩溃的残酷社会现实,呼吁仍生活在钟形罩中的女性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自由,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136-140
美国作家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小说《钟形罩》可以被看作女性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埃斯特·格林伍德与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在纽约、家乡小镇和精神病院这些地理空间里,她的自我形象不断被异化:初到纽约时"自己都不敢认",返回家乡后"失去灵魂的空壳",精神病院时"半人半鬼"。埃斯特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外表变化反映了她在男权社会空间的边缘地位和心理空间逐渐封闭、失去自我的变化过程。移步换景的地理空间、所处边缘地位的社会空间和日渐封闭的心理空间相辅相成。空间的叙事和小说主人公埃斯特自我身份异化不但有对应关系,埃斯特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更经历了心理空间从憧憬到逐步崩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赵文薇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51-54
《钟形罩》中女主人公埃斯特的悲剧命运及其根源来源于男权文化的压制。在父权社会中,埃斯特经历了从自恋、自怨、自虐到自审的心路历程。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颠覆传统的贞操观、解构母性神话——来抵抗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抑制和剥夺。 相似文献
6.
《简·爱》中的“女性声音”品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陈银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2):116-118,138
埃丝特为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在事业和爱情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榜样缺失,埃丝特在像钟形罩一样令人窒息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在绝望中只好用死亡来进行反抗。 相似文献
8.
肖海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115-11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钟形罩》同属成长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陷于"自我/他者"两极关系失衡的困境。尽管主题相同,两位作者却是从截然相反的方向逼近这一人格成长难题的。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困于自我一极,普拉斯笔下的埃丝特困于他者一极。比较与探讨两部小说在同一主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并联系两位作者各自极端的人生选择,对思考人在"自我与他者"二元性关系中发展自身这一命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时时刻刻》是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以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为主要线索而创建的小说,它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这三个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处于疯狂与理性、自由与束缚、独处与共处这些矛盾的状态之间;同时她们又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抗拒现实。本文则是通过分析这三位女性在她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女性意识的觉醒,表达出她们从无奈、消极、绝望升华到顿悟和重生的瞬间从而赋予生命和生活以意义和自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立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6):138-141
《紫色》是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它是一部由92封信组成的书信体长篇小说。该小说于1982年出版,是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乃至世界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公开女性生活隐私的某些方面的“女性声音”,揭示了主人公西丽遭受的性虐待、失去话语以及自我身份消失,折射出女主人公西丽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颠覆父权话语、寻求自我身份、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幸福生活以及建构女性声音权威的心声。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治康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67-68,71
借鉴珊德拉·M·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的名作《阁楼上的疯女人》中的观点,分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性格及其反抗,进一步揭示作者通过人物刻画所寄寓的表达自身、表达女性群体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高晓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90-92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声音"是当代女性主义者对作为大众媒介的文本进行研究的最热衷的话题。在《红楼梦》,一方面,男性作家曹雪芹使其文本中的女性发出她们的声音,极力使自己成为她们的完全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在女性声音传播的背景和缝隙处,曹雪芹又不期然地进行着鲜明的男性观的传播。男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样的文本中传播女性声音... 相似文献
13.
老舍著名的诗化小说《月牙儿》,以第一人称内视点的叙述模式,表现了女性主人公"月牙儿"主体意识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女主人公颠覆了传统的女性道德规范,高扬了女性的主体精神。《月牙儿》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独立主体的尊重,从而在以妓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夏万碧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24-126
福斯特的经典之作《印度之行》丰富的内涵和主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小说中最重要的女性人物阿德拉的经历和处境代表了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从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角度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分析小说中阿德拉与男性人物的对话。对话中女性的声音首先被男性权力反复压制,最终通过自身的力量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规则挑战,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自身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冉晓莉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9-121,125
赛珍珠的《大地》和张爱玲的《小艾》都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她们对封建专制和男权制度的质疑和颠覆,以及对中国传统女性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她们以跨文化的视阈描写阿兰和小艾对女性价值的体验和醒悟,表达出各自独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冉晓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1):119-121
赛珍珠的《大地》和张爱玲的《小艾》都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她们对封建专制和男权制度的质疑和颠覆,以及对中国传统女性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她们以跨文化的视阈描写阿兰和小艾对女性价值的体验和醒悟,表达出各自独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所罗门之歌》在塑造男性主人公的同时,也刻画了一组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黑人女性形象。莫里森透析她们的声音,描写她们在男权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压抑和愤懑、隐忍与抗争,让读者看到黑人妇女为改变生活和命运而作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20.
兰冬秀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09-111,119
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为》自出版以来,备受全球读者瞩目,登顶多国销售榜单,成为2018年度全美最畅销书籍.米歇尔在自传中详细讲述了其出生背景、求学经历、婚姻生活、职场奋斗等,也首次公开描述了婚姻生活中曾遇到的一些问题,分享了其在奥巴马政治生涯快速上升期是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其心路历程以及主张践行女性自立、自主、自强的行动,引领着新一代女性的意识潮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