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每周评论》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时事。在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该报积极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连续系统地报道五四运动,宣传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并以附录的形式汇集当时社会最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客观真实地报道时事。《每周评论》第1~25期由陈独秀任主编,主要以评论时事政治为主,笔锋犀利;从第26期开始,胡适接任了报纸主编,报纸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评论性文章减少,成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阵地,由政治评论转向多元化评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学、白话文的提倡,《每周评论》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白话文所写成的,语言通俗易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每周评论》较之前的报纸在版式上也有所变化:分段分行;区分大小标题;使用标点符号。《每周评论》较为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赢得了全国思想界和舆论界的积极反响与回应,因此,研究《每周评伦》对研究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变革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同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由于社会历史与个人思想发展历程等种种因素,陈李二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及其个人经历都有所不同,其功过是非,足以启迪盾人。  相似文献   

3.
多年无声的中国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荡。随着社会的动荡及西方文明的输入。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文化在“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审视中受到新的评估与选择。中国思想界的先进分子开始了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的工作。“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这便掀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股思潮——文学革命的思潮。 然而时至今日,对掀起这股思潮的两篇重要文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下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胡适、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 ,都崇信科学 ,相信科学万能 ,注重吸收和宣传西方科学 ,主张欧化 ,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科学化。但他们对科学内涵、科学范围及科学在未来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的阐释却各不相同 ,从而为中国科学思想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显现出一定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前的今天,在当时的中国首都北京,千千万万被反动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动激怒了的青年,走上街头,涌向天安门广场,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游行示威。游行队伍冲破警察的阻拦,闯进东郊民巷,痛打了驻日公使章宗祥,火烧了交通总长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的政治运动,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党的成立做好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同时又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当时文坛上叱咤风云领导  相似文献   

6.
由于政治主张相悖,陈独秀、胡适分道扬镳,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陈独秀一生遭绑架1次,4次被捕。遭绑架那时他与胡适还不相识。后来的4次被捕,胡适均不遗余力地积极营救他。  相似文献   

7.
从《独立评论》看胡适抗日时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胡适主编《独立评论》,并发表一系列反对日本侵华的时评。胡适谴责日本对东北及华北的侵略,批驳日本政府为侵略辩护的卑劣借口,忠告日本国民珍惜民族前途。他批评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应对不力,措施失当,肯定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正义性,阐释反侵略战争的艰巨性和必胜的前途。胡适的时评平实、深刻,对祖国抗战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他本人成功地履行战时驻美大使使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方祥 《中华魂》2008,(6):38-43
《炎黄春秋》杂志2008年第1期发表了《胡适与陈独秀关于帝国主义的争论》(以下简称《争论》)一文,该文美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丑化社会主义的苏联,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光辉历史。特别是在何为帝国主义的问题上,该文颠倒黑白,令人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发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影响.为《新青年》作出贡献的有一大批杰出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反封建思想深度而论,陈独秀比不上鲁迅,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陈独秀更远落在李大钊之后.但纵观全局,陈独秀对《新青年》的影响是全面的,又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比拟的.陈独秀是《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办人.从创刊到终刊的七年间,除了一九二○年十一月到次年九月这段时间外,他一直主持编辑部工作.作为刊物的主持者,陈独秀的作用主要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反击民国制宪中的右翼保守主张,推动民国第一部宪法的民主化,李大钊等领导的北洋法政学会以《言治》月刊为基地,围绕国会体制、孔教入宪、宪法颁布权等制宪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有力地推动了天坛宪草的民主化(该宪法草案因在北京天坛起草,史称天坛宪草).天坛宪草虽因袁世凯政府的极力破坏而没能颁布实施,却是中国民主制宪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宪法思想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李大钊等推进中国民主法治的珍贵记录.  相似文献   

11.
<正>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由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发起,会同安徽大学哲学系、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教育学院政教系、安徽大学研究生会等单位,于“五四”前夕,假安徽大学联合召开了一次“陈独秀胡适文化学术思想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陈独秀故乡怀宁县和胡适故乡绩溪县的专家、学者,以及全省社会科学界的有关领导和有关学科的教授、科研人员、研究生等计50余人。黄山分院院长钱耕森副教授致开幕词,该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寂副教授和秘书长  相似文献   

12.
重庆学者郑宾于,曾因北京文化学社出版的《国语文学史》致信胡适,并得其回复。两人的书信往还,既可进一步丰富郑宾于的行实,同时,也长期为胡适研究者忽略,可为《胡适书信集》补遗。  相似文献   

13.
以客观的态度,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对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的宣言进行再评价。《联合宣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起到了暂时稳定汪精卫等人,团结国民党左派,维系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后阶段革命行动争取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社会主义传播史上,《每周评论》作为“五四刊物的先锋者”,是早期在中国播种社会主义的关键性报刊之一。深入研究《每周评论》传播社会主义的史实,从《每周评论》的背景逻辑、传播逻辑和价值逻辑入手,考察其议程设置的宣传艺术,引导社会心理进行思想宣传的手法和利用学理争论传播主义的技巧。以此梳理《每周评论》传播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为当代意识形态领域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客观的态度,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对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的宣言进行再评价。《联合宣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起到了暂时稳定汪精卫等人,团结国民党左派,维系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后阶段革命行动争取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与陈独秀十分重视青年工作,对青年充满期待。他们认为青年应具有自强精神、革新责任与世界眼光,此三者是他们青年观的三个共同维度。在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的自强精神体现为对国家的革新责任,青年投身革命事业需吸收世界革命的智慧,这就要求其拥有世界眼光,此三个维度呈现为"三位一体"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李大钊是特定时代的引领者,为世人留下了诸多精神遗产,宪政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保障公民权利维度看,二人以公民参政为宪政民权思想的核心内容,强调民治;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宪政民权思想的价值目标,主张人权。但陈独秀寄希望于国民性改造以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增强公民参政能力;而李大钊推崇宪法至高无上,寄希望通过宪法规范以保...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及文化传播活动极其频繁,历史和文化因素使得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和策略均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及文艺复兴先驱以翻译为手段,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介绍先进文化思潮,极大地推动了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但二人的翻译思想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99年9月,为纪念李大钊诞辰110周年,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组织整理、编注的五卷本《李大钊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了完善出版李大钊的著述,2006年5月,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五卷本《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与五卷本文集相比,全集新增补遗文78篇,其中包括五年来新发现的佚文和从文献资料中节录的言论共42篇,补入五卷本未曾收入的31篇,以及书信、集体署名文章等5篇。全集还对原来部分文稿的处理作了必要的调整与改动。如在五卷本文集中作为附件编入的18篇文献中,有14篇经过多方…  相似文献   

20.
正值建党七十周年的时候,我欣喜地读了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洪钧先生所著的《陈独秀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受益匪浅。这部书,不同于一般历史人物传记,就其内容的精当、材料的翔实、语言的生动流畅、写作技巧的高超,也堪称一部很好的传记文学著作。一、运用“评传”的写作形式。近年在人物传记后,缀一“评”字者颇多,考其实际,诸多巨作鸿篇,只有“传”、“记”,没有评议。因为“传”、“记”好写,“评传”难作。“评传”的写作,必要思想博大精深,言约文丰,笔势纵横,非有较高的史学功底和文字素养很难做到。众所周知,陈独秀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前进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将、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