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摆手舞是土家族标志性的文化形态和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当前正面临文化生态变迁的困境,也面临保护和传承的困境。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保护摆手舞的文化生态,并加大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使之能够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内容不断丰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成效不断显现,但仍然存在诸多突出问题,文化保护传承仍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只“瘸脚”。 根据国家最近发布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精神,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遵...  相似文献   

3.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延续和流传后世的关键,传承性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重庆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渝东南地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予以整体性保护的文化生态区。在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初期,重庆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在传统传承模式“家族传承模式”和“师徒传承模式”下又衍生出“群体性传承”“教育性传承”“生产线传承”三种传承模式。本文通过调查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现状,对五种传承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在生产线模式传承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潜力做了深入分析,总结出在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建设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多采用混合、多元传承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文化被时代所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价值。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承文化赓续绵延、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凝聚社会共识、创新核心元素等价值,客观上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目前,针对概念不清、理念陈旧、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凝聚文化符号、延展供给、构建文化载体、实现文化数字化以及培育品牌等,建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与现代体系,可以为丰富文化软实力科学内涵、提升文化竞争力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6.
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厘清文化事象的本体论内涵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前提.文化作为特定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独特性,是文化主体生活方式的总和.基于文化哲学的本体论观点,借鉴"文化基因"隐喻和"文化共生"理念,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应在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多元及主体性的原则,关注文化选择中占主位价值立场的方法论原则,由此兼顾文化传递与保护的"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白族文化的良好传承,得益于白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和白族文化教育传承机制的有效性。白族文化利用自身的地缘特性,催生白族的文化自觉,打造自身文化传承的民族文化心理动力基础;以亲缘为手段,发挥教育的亲和优势,提升文化传承的实效性;通过世俗生活家园的文化场域构建,教育和感染人;凭借白族文化自身的价值,打造了其文化传承价值的根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介入文化的范畴,需要有文化自信的视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等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精神要素和内在支撑。以文化自信的视角,阐述了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三结合"成效,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信息,分析其在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并提出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对图书馆文化传承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图书馆要从聚焦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的高度,清楚认识自身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职能,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吸纳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夯实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基础,转换思维方式,打造全新的文化传承格局,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齐鲁文化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传承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齐鲁文化传承工作在文物保护法规、古籍整理和普及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从现代视角解读和传承齐鲁文化资源,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治国理念、制度文化结构、价值追求和民众期望值四个层面上。齐鲁文化现代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具体讲,学校教育侧重知识体系,家庭教育侧重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社会大众传媒侧重价值引导,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决策的导向作用,唯此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传承。齐鲁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传承与教育三者并举才是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日渐消失,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和文化传承迫在眉睫。基于对月山村文化传承载体——月山春晚的历史演变梳理,从文化自觉视域深入分析不同时期多元主体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探索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路径。研究发现,只有国家、社会和村民等多元主体有共同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传承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村落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为了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对文化多样性造成直接威胁。民族传统文化衰退有诸多原因,而教育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重视和恢复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让教育真正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历史重任,对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实现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需要提高思想认识,作好制度安排,解决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中的民族内容、民族形式等问题,同时,要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传承氛围。  相似文献   

13.
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地方文化的重镇,在服务“一带一路”文化传承、文明辐射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功能优势。发挥地方院校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承中的功能优势,必须深化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认知,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加强文化传承的智力支持,助力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升文化传承能力和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试图从苗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文化传承的特点、社会变迁的境遇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这样一个问题 :传统的苗族文化有着自己有效的文化保存机制和传承机制 ,因而其文化体系一直保持着整体性和主体性。然而今天苗族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迁瓦解了传统的文化保存和传承机制 ,这使得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的角度对传统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这三者的关系进行梳理 ,并提出当前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15.
河北方言传承了宝贵而丰富的河北传统文化遗产,河北方言文化是河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对河北文化自信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可知,目前河北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播面临较大的现实困境,可以采取措施建构一套河北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播体系,以树立河北省高度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自己的文化生态,同时具有自己的文化记忆——传说与习俗.在传说和习俗中充满着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生动内容,潜移默化地教导民众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倡导人类和环境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上果村就是一个风光优美、物产丰富、人情和谐的传统村落,村里一年一度的“女子太阳节”依托民间传说传承至今,仪式完整,可以作为传统村落文化记忆与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文化强省战略下推动优秀八闽文化传承发展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彰显文化担当、传承弘扬“福”文化、推动“根文化”探寻。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产业弱势、创新与转化后劲不足、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等困境。建议多效并举,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两创”为指导,推进福建文化建设事业繁荣昌盛;注重“后继有人”,推进优秀八闽文化人才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群众文化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群众文化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向群众文化需求靠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需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进行,由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作为保护传承及利用主体而形成三维构架体系。本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各乡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措施进行探讨,详细梳理了群众文化服务中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保护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各级政府是民族文化保护最重要的主体。目前,在民族文化保护中,地方政府存在认知不清、职能不明、工作不力、措施缺位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明确各级政府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的职能与地位,形成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机制与体系。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遵从自然律令与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忧国恤民、舍身赴难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峻洁、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等主要精神。这些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智慧,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值得珍视。端午节的文化保护有多种措施,如挖掘多种物质文化载体的文化意义,恢复传统民俗中的趣味性行为,以及旅游开发。更为重要的是,把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日,可使端午节俗充分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之中,使之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重要节日形式,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其节日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