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阶层的分化以及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上出现了社区阶层化现象,这是城市经济发展、住宅市场信息导向与个人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生活背景、消费观念、择居倾向等共同作用的产物。城市社区阶层化是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在居住空间上的反映,比较中外城市社区阶层化的研究及实践经验,可以推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合理布局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避免社区阶层化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社区阶层化:现实抑或可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社区阶层化就是指社区(居住区)居民向单一社会阶层集中的过程。在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中,还没有形成社区阶层化的普遍性事实,但是,这个苗头已经出现,并且将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发展趋势。社区阶层化对城市社区管理有积极的作用,但其潜在的社会负功能不可忽视。应该借鉴国外的有关理论和经验,积极应对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区阶层化,指的是由内部异质性高的原生态社区向内部同质性高的阶层型社区转化,最终城市逐渐分化出一个个空间上相互隔离的地段或单元.实际上,西方早在芝加哥学派时期就对城市社区阶层化现象和城市阶层化社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相对完美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阶层化,指的是由内部异质性高的原生态社区向内部同质性高的阶层型社区转化,最终城市逐渐分化出一个个空间上相互隔离的地段或单元。实际上,西方早在芝加哥学派时期就对城市社区阶层化现象和城市阶层化社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相对完美的理论模式。芝加哥学派指出,个人或集团对空间位置竞争的结果,使得相似的人群或职能机构聚集到一个特定的区域,即人口和机构分别并入到自己同质的区域。而我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几个发展趋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正蓬勃地开展,探讨和研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趋向以指导和促进社区的快速健康发展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从整体角度对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走向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简要的阐述,认为城市社区的发展道路模式选择正走向多样化、民本化,社区建设正走向有序化、法制化,社区变迁正走向开放化、扩大化、阶层化和隔离化,这是促进城市社区健康发展和指导城市社区建设必要的发展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社区、社区阶层化与阶层型社区的关系.首先探讨社区的内涵,旨在说明社区的形与核,社区规模的模糊量化以及异化的社区--住宅小区.其次探讨社区的阶层化和阶层型社区,阶层型社区是社区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社区、社区阶层化与阶层型社区的关系。首先探讨社区的内涵,旨在说明社区的形与核,社区规模的模糊量化以及异化的社区——住宅小区。其次探讨社区的阶层化和阶层型社区,阶层型社区是社区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车莉蓉 《南方论刊》2006,(11):51-52
本文主要论述社区、社区阶层化与阶层型社区的关系.首先探讨社区的内涵,旨在说明社区的形与核,社区规模的模糊量化以及异化的社区--住宅小区.其次探讨社区的阶层化和阶层型社区,阶层型社区是社区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与性质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唐镖 《人文杂志》2012,(4):147-155
本文从以政府相关表述的回溯着手,考察了"群体性事件"称谓的提出与被公认,并对这一称谓进行概念化界定。认为:作为民众表达意见、维护权利的政治表达行动,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在体制外抗争但不反体制、聚众但非正式组织化的抗争活动。当前国内群体性事件尽管其类型多元化,但其基本性质属于传统的地方性抗争;虽有含暴力和低暴力的非法抗争手段,但一般是谋求解决现实社会的抗争行动,属于工具主义的抗争,并未呈现出反政权反体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隔离的实质是社会阶层分化在居住空间上的反映。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的强势"嵌入"是阶层型社区产生和居住隔离复苏的根源;住房政策和制度催生了城市社区的阶层化发展;城市土地供应制度的转变对居住隔离产生助推作用;城市社会空间的隔离也是人们自我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初期,知识分子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国实际。他们带着"士阶层"的旧有意识去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又以马克思主义来反观自身的绅士意识,在马克思主义与士阶层之间,书写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早期历史。瞿秋白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教育实验,如何在更大范围进一步推进,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发展的有效抓手和助动力,实现其"公正、公平"的教育功能。由此,文章从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人群阶层结构新格局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为导航,提出确立"问题为中心、发展为导向"社区教育服务观,以"社区和社区人互动持续发展"为坐标,构建以发现、解决和排除"社区发展中的问题与社区人生活中的障碍"为展开过程的"发展需求导向型"现代城市社区教育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3.
封建社会城市的出现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二元化的格局,使城市从农业社会中分化出来成为商业的活动中心.商业的发展造就了追求平等的封建市民阶层,并强化了交往的契约意识.市民阶层为自由和平等的抗争,同时也改变了契约的性质,封建社会封主与封臣不对等的服从契约由此转化为处于平等地位主体讨价还价的援助契约.由此,形成了国王、贵族、教会和市民的四元权力鼎立格局.援助契约扩展开来就是日常行为以平等的法律为准则,这是西方法治理念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社区一直沿用居委会主导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改革开放、市场经 济及单位制瓦解的现实面前,管理成效越来越低。深圳市福田区试行“居委会改社区管理 委员会”,这一改革实践对促进社区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功能意义;社区管理 委员会的管理模式有其适应现实的合理性一面,但对于社区民主化、自治化、高效化管理 目标的实现,仍需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正在和部分农村社区、农民的生计相剥离,这种向"离土中国"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宏观结构的"城市侵入"和微观行动的"城乡穿梭"。本文以十个村庄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发现城市、工业、国家和市场的力量越过城乡边界,对乡村空间进行渗透;另一方面,乡村居民出于教育、谋生、家庭纽带等原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城乡之间穿梭。这是中国乡村"离土化"过程的时间—空间维度。"离土化"过程正在导致城乡二元体制向"城乡二重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包伟民 《文史哲》2012,(5):95-107
前人讨论中国古代"城市文化",虽然清楚区分了当时的"市民"与欧洲中世纪市民阶层的显著差别,然立足点仍在于探寻"城市文化"之可能蕴含的"自由"、"新型"等等精神,因此明显带有某种理论的预设。若将两宋时期的城市居民视作一个整体,来讨论"市井文化"的特征,从表象看两宋市井文化清雅与市俗共存,骄奢与村愚并现。深入分析可见: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种要素不断聚集于城市,相对于乡村,城市占有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士大夫阶层拥有政治核心资源等原因,一如既往地掌握着文化的霸权。执城市文化之牛耳者,仍然是官而非商。唐宋间城市文化发展在政治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由于士大夫阶层城居、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于是,从两宋时期起,社会文化的中心从乡野转移到了城市。  相似文献   

17.
从“政府主导”到“全能社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特定背景,决定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必须选择"政府主导"的模式.所谓政府主导,就是要求政府必须积极扮演多重角色、行使多样职能,更好地培育和扶持社区的持续发展.但在现实中,由于政府角色扮演的不当和政府行为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引发出"政府包办"社区建设的倾向.这与"政府主导"的内涵格格不入,实际上又误入了传统的"礼区行政"思维下的"全能社区"怪圈.在公共治理新理念的导引下,"政府主导"的社区建设的真正出路在于走向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18.
收入分化和多数社会成员的低收入水平是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导致社会不满的主要原因.当利益受损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具有颇为明显的针对政府的抗争倾向.相时而言,低收入阶层的抗争倾向更加明显.在进行抗争的时候,不论哪个阶层,都倾向于采取集体抗争的形式.防止发展过程中的两极分化和建设"强政府、强社会"型国家是中国应对今后的社会风险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新兴工人群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变化是大量农民转化为工人等城市居民,这一社会群体是新兴工人阶层与新市民.虽然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在不断改善,但仍然没有走出二元化城乡壁垒,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本文对"农民工"群体的成长性与边缘性、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权益、依靠新兴工人阶层的途径、新兴工人阶层的城市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刘建明  张琰 《东岳论丛》2023,(9):67-77+191
随着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多数社区治理组织开始与社区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以此延伸其治理能力。但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次生问题——信息空间“巴尔干化”,在社区场景中也悄然显现。反思这一现象,因社区的地缘分化,社区媒体组织架构的尚未统一,社区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的“重新部落化”特征,使得社区信息空间更易暴露在“巴尔干化”的风险之中。一方面,社区信息空间的“巴尔干化”极易造成社区公共空间的消逝,扩大社区“原子化”危机,导致社区内的数字化区隔;另一方面,社区共同体意识的逐渐消解,加剧了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抗争矛盾。社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放大,造成邻里关系分化,甚至线上言论极化转向线下行为极化的连锁反应。有鉴于此,社区媒体首先需要优化信息配比,构建“人行道”传播模式,提高居民的信息偶遇行为;其次,应建立社区数字关怀机制,为老年群体融入社区信息空间提供便利,弥合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最终,社区媒体应当成为联通社区线上与线下的中介,使社区居民能够重拾“附近”,以在地化的真实交往,回归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