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东坡黄州赤壁一词两赋 ,诗意地表达了他在人生痛苦中超拔的精神历程。“三赤壁”的总体风格是超然与清旷 ;而明前期文人也多艳羡东坡潇洒 ,多有题咏“东坡游赤壁图”诗 ,却难现东坡怡然风致 ,表明其痛苦的深重  相似文献   

2.
让·皮亚杰是当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他主要是在发生认识论和对儿童智力发展分期的研究上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 他认为:“发生认识论就是试图根据以知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发生”(Genetique)一词,也可译为“遗传”。这里包括两个机能: 组织和适应。后者又有两种,一是同化,它以  相似文献   

3.
柳永对宋代山水词的发展贡献甚大,他翻新民间慢词俗曲和自创慢词新调,为山水景物的铺写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并且因其山水景物题材的诗意化,使得慢词雅化,山水景物成为他"雅"的那部分作品的重要元素;他铺写山水园林景物的词,扩展了白居易、潘阆的描绘手段,更加细致生动;他刻画羁旅行役中的旅途风光以抒怀,铺叙展衍,积累了以词写旅途山水景物、情景交融的经验。他写山水园林风貌以及行旅途中的山水景物而展扩的词境,走出了传统词的写景狭小逼仄的天地,为山水词的进一步发展做了极有意义的开拓。  相似文献   

4.
叶梦得受故乡湖州山水的滋养,并深得中国传统山水文化浸润,陶铸成高雅脱俗的山水情怀。他经营山水园林,又广泛游历,山水赏悦始终是他的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以较多的词来记录这一生活内容,写山水景物和山水情趣,使他成为北宋苏轼以后到南宋张孝祥、辛弃疾、张炎等的山水词发展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词人。他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情味和与之相应的文笔写山水而形成的清逸词风,成为他的全部词中最耀眼的特色,也是在全宋词中据一席之地的标志性风格。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有两种别具一格的词——政论词和谐谑词,这两种词虽然在整个宋词中数量较少,却是积极反映现实的词体,因而为不少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词人所采用。刘克庄是一个为祖国的危亡而呼喊、而战斗的爱国词人,他以这两种词为匕首和投枪,反映社会现实,向投降派进行斗争,不仅数量较多,艺术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政论词的开拓者是苏轼。苏轼以议论入诗,又以诗为词,把议论带进了词的领域,打破了词纯粹是抒情之作的传统写法,为政论词的产生开拓了道路。后人继承苏轼以议论入词的  相似文献   

6.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从知上说,良知之心无善无恶却知善知恶;从行上说,良知之心无动无静却能动能静.良知之心知善知恶,但为什么会有恶而不知、"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良知之心能动能静,但为什么会出现知而不动、"好心不办事"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一是以良知覆盖认知,轻忽认知之心的逻辑分析功能;二是道德情感交待不明,对道德的内在动力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7.
周密是宋元之际著名的文人,著作丰富。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都有名气,两种文体之间因为渗透了周密的文学思想、生活经历,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共同之处,比如:崇尚自然、工于炼字造句、善用事、追求清雅之美,创作技巧和风格上诗、词作品间也有互相影响的地方。但是,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尤其是周密严守词自是一家的观念,导致他的诗、词所表现的范围有明显区别。周密诗、词作品中体现出的互动与不同,与南宋晚期文坛对诗、词的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陆游,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曾一度担任镇江通判。镇江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跋涉的踪迹,也留下了他不朽的作品。〔水调歌头〕《多景楼》词,正是其中的一首。明·杨慎认为,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毛晋添上一句:“超爽处似稼轩。”两人都不过是泛泛而谈。《四库提要》中作出的评价才是较中肯的,说他的词欲驿骑东坡、淮海之间,“故奄有其胜,而皆不能造其极。”而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一词,正是较完整地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蕙风词话》及相关的论述中,词境是况周颐经常提到的问题。认为"静境"是词中很重要的境界,也是词的最高境界"穆境"的重要特征,常常以此作为词学的批评标准。况周颐强调的"静境",一种是审美状态,一种是审美境界。"静境"的创造可以从内心及作品两方面来创造。  相似文献   

10.
杨贵妃被逼死于马嵬有"饮金屑"和被缢死两种说法,其实杨贵妃是被缢死的,而饮金屑乃是人们对她缢死表示同情怜惜的一种宛转的说法。杨贵妃被逼时的态度也有不同的记载,其实也均反映出人们对她被逼死的态度。唐及其后的人们对于杨妃死马嵬事多有题咏议论,他们的态度是多有不同的。其中杜甫之说乃是美化君王,并不符合实际;而诸人之论也多有角度、观点的不同。尽管不无认为杨妃罪过该死,但多数却是取同情或反感态度。这些题咏与议论是研究杨贵妃赐死马嵬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珍贵文献,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唱和在郭祥正的山水景观题咏诗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媒介作用,它不仅为郭祥正的山水景观题咏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诗料,使其创作水平有了提升,还增加了他在当时的知名度,并且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论王维诗中的“动”与“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而不相杂混。王维诗中动静相衬造成的意境美,就是他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王维诗中的“动”,主要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②的“劲健”之美。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王维诗中的“静”,则主要表现在其山水田园诗中。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  相似文献   

13.
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一位有重要艺术贡献的词人。在内容题材上.他善写繁华富庶的都市风光;在情感上,他怜惜女性同情弱者;他敢爱敢恨,直抒胸臆,在词的艺术加工上可谓是匠心独运.信手拈来。在语言上,广用口语,俚语入词。也成就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繁盛景象。本文通过对柳永词作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其词在内容、词体和手法上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仁宗时期,词的创作从题材上讲,在承袭传统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些全新的变化,诸如将羁旅抒怀、边塞、悼亡等内容引入词中,祝颂投献、贺寿、题咏都市和节序等太平词的大量出现,咏物词在艺术上的逐步完善,等等,都表明词之题材已注入新的质素,这些新题材词的大量出现,是词人主观努力和词体自身演进的共同结果,表明了词体功能的新开发和时人词体观念的改变,也是仁宗词坛颇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  相似文献   

15.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也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在意象运用上,温庭筠的诗与词都注重对华美物象的客观描绘,但诗中意象流丽动荡,典故众多,带有虚化的幻想,而词中意象浓艳静谧,以写实为主。由于崇尚客观的审美理想,温庭筠的诗与词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他对诗和词已经有了自觉的分体意识,这引发了他对这两种文体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蠡塘渔乃》的思想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题咏山川往迹,一是题咏遗闻佚事。把《蠡塘渔乃)放在棹歌发展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可以看出《蠡塘渔乃》的第一个特点在于以一个地区的山川主要标志——塘为棹歌题额,题咏该地区的山川往迹、遗闻佚事;第二个特点在于渔歌和说明文字同存于《蠡塘渔乃》中,利于蠡塘渔歌在渔民中传喝,也利于海昌山川往迹,遗闻侠事被人们了解。《蠡塘渔乃)题咏的内容和体裁与清代朱彝尊等人的棹歌内容和体裁有所不同,它有一些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张元国 《社区》2012,(20):56-57
前段时间有一周末,在北京东岳庙参加了一个读书会。刚走进东岳庙大门就收到了一个单子,题目是——“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首次学术沙龙程序单。一看到题目就有点说不出、怪怪的感觉。“知止”两字不用说,一定是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18.
《全宋词》所录史达祖《梅溪词》是以清季王鹏运四印斋刻本为底本,参核别本而定的,凡一百一十三阕。其中惟《鹧鸪天·灯市书事》别作张 词,其他讹误很少。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及近世词学家对此集皆未有增刊,是知史词流传较为平稳。究其原因,盖因史达祖乃南宋中期著名词人,却一向被低调处理,且达祖仅以词名,以至于现在留下来的,也只是其词而已。说他是著名词人,当时给他词集作序的张 和姜夔便分别有“盖生之作,辞情俱到,织绡泉底、去坐眼中、妥贴轻圆,特其馀事,至于夺苕艳于春景,起悲音于商素,有瑰奇、警迈、清新、闲婉之…  相似文献   

19.
杨邦基是金代前期著名画家兼诗人,因其绘画全部失传导致他在绘画史上地位不高。金元时期,有十多位一流诗人题咏其绘画,从现存40余首题画诗来看,他至少有20幅以上的画作见诸题咏,包括鞍马、行旅、渔樵、仙佛等题材。他的绘画具有北方地域与民族特色,寄寓了他高洁的人格理想。这些同题竞作的题画诗还展示了诗人们发掘画意、转换体裁等一争高低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海淀一带清朝皇家园林的总称,通常认为主要包括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过去,"三山五园"只是一种俗称,也称"五园三山",历史上,早在150多年以前就有这个称呼了。直到2012年6月,才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里正式写入"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这是在市委市政府层面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以"三山五园"取代了以往"西郊清代皇家园林"等称呼,这是人们对三山五园认识不断深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