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义利观,可把企业的义利行为分为重义轻利、义利并重、重利轻义和义利皆轻四种类型,并将企业行为视为一个义和利的动态选择过程,再构建描述这个过程的一维模型、二维模型、过程模型以及义利均衡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把儒学"义利之辨"的核心概念,置放在传统与现代化的比较视野中观察,可以看到儒学思想早在清末因西力入侵而融入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之前,在明清之际到清代前中叶,尤其是戴震所领军并集大成的乾嘉新义理学,就已经先行迈向现代化转型了。以义利观为例,已历经了从义利对立的"贵义贱利"、到认同义利可以同趋的"兼重义利"转变过程,故清代思想可以被视为传统与现代的会通桥梁。  相似文献   

3.
义、利作为既定社会秩序中不同社会主体的价值追求与选择,是两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整合的价值取向.当义、利分别作为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发挥作用时,可以得到义利互动的各种可能模式.一般地说,其中义利互动的整合模式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而冲突模式则可能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转型期多种义利互动模式并存的现状,是符合社会运行规律的,宏观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同时需要确立主导义利模式,使多元义利取向服从主导义利观.  相似文献   

4.
徐健 《社会科学家》2007,(5):170-172
本文从现实出发,分析现阶段我国义利矛盾的实质及其原因,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原因,国际环境特别是西方不良道德因素的影响,阐述了重构义利平衡关系的思路和方向。义利平衡可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关系,在价值取向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主义义利现: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2、“三个有利于”:义利统一的价值标准;3、实现共同富裕:义利统一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义利关系就是理想的价值追求与现实的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义利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 ,大体有八种学说 ,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重义轻利型 ,二是重利轻义型 ,三是义利协调型。儒道两家大都认同内圣外王的操作模式 ,运用这种模式处理动机与效果或道义与事功之间的关系。尽管传统的义利观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但经过现代转换后 ,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采取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方法,对中国近代的义利和谐理念予以论述.中国近代是传统艾利现的转型时期,其义利和谐理念,倡导义利并重、义利统一,代表了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和谐发展的社会趋势.又利和谐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基础,对树立社会主义义利现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清末时人从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出发对传统"义利"说作了必要的时代诠释,主要涉及重新审视传统"义利"说、挖掘其合理价值,谋求中西融合、公私并重、义利合一、权利义务相均,政治追求宜以"重义轻利"为价值导向,发展经济需公私并重,难以兼顾则崇公为要.这些理论诠释与清算传统"义利"说的弊端结合在一起.他们在理论上否定其偏颇性及其危害,痛斥社会上重私轻公、言行相悖之陋习,在政治上鞭挞政治道德堕落、唯利是图,在经济上揭露重私轻公、人自为谋.并欲藉否定专制制度、派别理论交锋、充分利用国粹与融合域外近代思想等途径达到构建新"义利"说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义利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重义论,又有别于管子的功利主义,而是把义与利、公与私紧密而辩证地统一于荣辱思想的价值判断中,以先义后利为荣,先利后义为耻;同时,又主张义对利的制约性、先导性,以义胜利、以义克利。荀子重视制民之产对道德的促进作用,把义利统一起来强调道德与利益的一致性。荀子的义利思想对于今天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具有重大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西方道德文化在道德评价、义利识别、义利关系、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均有差异。本文就上述差异作了较为详尽的对比阐释 ,旨在能够给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较为贴切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的诸多领域存在着种种义利失衡现象,总体上可概括为三种形式:个人职业道德失范,企业伦理责任缺失,地方政府违法乱纪。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需要从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代等宏观背景中去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建义利平衡的具体途径,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处理义利关系问题,引领社会风气走向纯净和高尚,并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伦理社会学和社会转型论视角阐述微观义利问题即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通过实证资料说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义利选择模式,这种现状是与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应该努力倡导和实现个人物质利益与道德人格相整合的价值模式,以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并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情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精神体现。今天,这种尚义轻利的伦理精神仍然支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也会被筛选和取舍,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辩证地评价和吸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义利观的建构,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义利观是传统伦理思想史重要的范畴。王安石的义利观既扩大了"义"的范畴又突破了"利"的内涵;既解决了公利和私利的矛盾又强调了先利后义和义利统一。这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义利之辨是中国书院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张栻等一些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论述,他们主张书院应以道义教育为重任,不可堕入利薮。南宋书院义利之辨对后代书院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崇义抑利的思想在后代书院薪火相传,结果使历代书院造就出了一批批以传播道德学术为职志的士人。义利之辨发轫于先秦时期,在中国社会广泛存在,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有崇义抑利、抑义崇利以及义利并重等多种思想主张。中国书院义利之辨中的崇义抑利思想不仅对昔日书院教育有着巨大贡献,而且对当今学校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孙光妍 《北方论丛》2006,(2):119-122
义利之辩自先秦至封建社会结束一直争论不休,虽然各个历史时期的义利观及其法律实践特点不同,但贯穿于其中的主线都是对和谐理念的弘扬。深入分析传统义利观的演变及对法律的影响,为构建当代新型义利观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所必需。  相似文献   

19.
任丑 《晋阳学刊》2016,(4):73-78
义利之辨和其他判断一样,要么是分析的,要么是综合的。换言之,义利之辨有两种基本模式: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义利之辨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在理论上催生了其极端形式:道禅两家既不重利、也不崇义,把义利之辨由虚无推进到涅槃,从而否定了义利之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义利之辨的寂灭只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幻相,透过幻相就可以探求到它潜藏着自由法则的重生因素。义利之辨的先天综合判断扬弃了其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完成了由自然法则向自由法则的历史转变,也在某种程度上综合并超越了功利论和义务论。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输入,中国社会各阶层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变化,作为文化核心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也同样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义利之辨"的突破及"本末"观念的转变上。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逐渐被抛弃,"工商立国"观念逐渐确立,重商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兴起。依据相关资料,重点分析晚清时期本末、义利观念的初步变化,或还揭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念近代转型的内在路径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