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正国 《学术论坛》2005,(12):172-175
媒介成为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类技术与信息的一个关键性命题。从法兰克福学派,到多伦多学派,到美国传播学派,再到世界各国媒介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媒介的理论发掘,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人类技术与媒介发展的基本轨迹,人类文化的重要元素媒介由此得到关注与研究,媒介的建构性也因之逐渐得到澄清与认识。就文学媒介而论,发生学上的媒介即与文学并生,自此媒介既以延伸者身份也以建构者身份参与文学史的创造与演化,尤其是新媒介对文学的改造与综合,鲜明地凸显媒介的文学维度,从而为媒介研究的诗学理论提供了合法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旭 《兰州学刊》2012,(11):80-8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媒介对传统文学样态造成冲击,文学话语的图像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研究应该改变文学观念,采取新的策略,将媒介纳入到文学研究中来,注重媒介发展和变化对文学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更好地为文学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即信息"的消费社会中,电子媒介带来的技术变革不仅影响到文学形态及其审美的变化,还带来相应的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随着媒介地位的提升,文学批评的标准从艺术性、审美性向技术性、商业性转移。信息交互带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打破了传统学院派对文学话语权的掌控,使得文学批评的主体得到扩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对象——文学文本也发生巨大变异,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话本小说、微文学等批评对象的审美特性及运作机制与传统文学相比差异较大。由于学院派、媒介、读者、作者等不同批评主体秉持的传统审美理念,不能有效地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文本进行有效阐释,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及物、空洞化、批评标准的模糊性、批评实践的以偏概全等问题。我们呼唤建构一种立足于文本自身的本文诗学,以应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  相似文献   

4.
当文学的发展走向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文本也由单一的媒介性走向了多媒介性。这种转变让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在电子媒介载体下,多媒介性文本的出现让文学从创作到阅读再到审美都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因此对电子媒介文本多媒介性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了解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电子媒介时代.电子技术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迅速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图像化的虚拟世界中,我们的审美的对象开始发生着由实物到拟像的蜕变,我们对于美的研究也由过去的纯美学走向了审美日常化的范畴.新的审美模式的出现也必将引发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理念,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正发生着裂变,旧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样式正在形成.因此,对于电子媒介的探究、审美范式的转变以及文学发展新态势,将是今后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冒现的文学--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应该从20世纪70年代算起,而发展到1990年代,则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也标志着华裔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冒现的文学"这一概念是针对新兴的文学而提出的.在冒现的文学中,总是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内容,而且还在不断向霸权挑战.惟有当代华裔文学才真正触及到了沉淀在华裔中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依据"冒现的文学"的概念,对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简单的梳理的总结,探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兴盛的原委,认为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在经历了发展后,正在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在电子媒介主潮中已成的新貌和可能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媒介类型、时代特质、文学面貌这三方面相互关联的背景看,电子媒介使文学出现了一系列新质影视中与图像结合的文学元素,电脑中的杂语景观和QQ对话,手机中的短信文体。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这些电子媒介新质,又与中国文学的固有特质形成一定互动关系,这一关系可能决定着中国电子媒介中文学样式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6):86-86
《重构文学场:当代文化情境中的传媒与文学》(谭旭东著)于2010年12月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与文艺学等方面的前沿理论,结合我们身处的当代文化情境和我们参与的当代文化实践,探讨了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对媒介变迁与文学的转型、电子媒介时代文艺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该著视角新颖、视野宽阔,  相似文献   

9.
当代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集中表现为地域主义的兴起和广泛传播.在他人导向型的电子媒介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认同政治的参与者对于文化变迁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地域主义通过地域与地域、地域与国家的关系影响并调节着转型时期的社会共同体秩序,而媒介对地域主义的文化想象直接关涉到现代性认同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李晓峰 《晋阳学刊》2012,(4):129-13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文学流派。考察这些文学流派形成的轨迹可以发现,文学流派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即现当代文学)发展中走了一条由自觉形成到非自觉形成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里,文坛上再未形成和出现新的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在当代文坛已逐渐成为一个陌生的文学话题。文学的世俗化、作家的自我膨胀心态、网络文学的自由开放,以及文学讨论与批评的弱化是文学流派在当今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性爱文明的缔建取决于一个成熟、健全的文化语境与发展机制.性爱意识的解放常常是思想文化嬗变的催化剂.20世纪初期和末期中国社会曾出现两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而由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引发的性爱价值观的"革命"又毫无例外地被转述到纵情"声色"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以"五四"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的性爱文学为聚焦点,先对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性爱话语的生成机制、时代的道德价值理念以及整体创作概况进行历时性的审视,然后在共时态的层面或共通性平台上将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予以审美类型化的辨析,试图从艺术表现形态上发掘具有价值建构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贾平凹以其殷实足量的作品和超透支的写作姿态,不仅赢得了自身应有的文学席位,也为20世纪后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的繁荣、鲜活增添了无限的厚重质彩。因此,基于世纪文学史识视域和史学格局的建构,就有必要思考贾平凹的当代中国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学当代性,是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最新质的性质,是立足于当代而言的文学时代性。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当代性,在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中产生,在中国社会现代q化进程中体现着当代社会的思想意识,并已在社会和思想的开放格局中,体现着当代世界的文学意识。从新文学当代性的角度来看,承认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划分及其存在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可以根据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出现而划分出一个有别于以往历史阶段的文学历史新阶段来,而且因为它反映着新文学的当代形态,不断出现构成新文学发展的最新质,体现着文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当代性。新…  相似文献   

14.
郑坚 《江汉论坛》2004,(5):84-86
"反封建"是贯串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清晰脉络,它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被言说,言说者赋予它看似一以贯之,其实有着诸多差异的意义.它是20世纪一系列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和心理范型变迁过程中的产物,同时它又参与了对20世纪中国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和心理范型的建构,而一种关于"封建主义"的"知识"又是有赖于一系列文学的叙事和修辞生产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女性写作的精神空间在一直以来的不断解构探索中,无论是深度挖掘还是广度拓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女性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自身理论储备的不足与缺陷,在叛逆的解构与颠覆中,女性意识日益"内视角"化,女性价值体系日益向边缘化倾斜.21世纪初的今天,反观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到女性文学在精神空间的进一步建构中正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16.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问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970 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与香港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相呼应,以其在全球性背景下开始的多元化进程和雅俗课题上的突破揭示出20世纪后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根本性地拓展了中国内地学术界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思路,使之得以摆脱"中原心态"、"启蒙思路"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遮蔽,建立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互为参照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潮流对文学的渗透,西方社会的各种文学创作与批评方法蜂拥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五四时期自由、多元的文学格局.文论建构逐渐从文本"外部"走向"内部",逐渐打破以往文学研究中政治化视阈的界定,文学审美论取代了意识形态论和认识论等饱含政治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回到文学自身,文学的本体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一转型中,尽管学界对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在接受中根据具体语境有所变异,但其对当代中国文论建构的意义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以来,西方思潮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纷纷涌入中国,给整个中国文化界犹如注入了一支兴奋剂。作为言说西方思潮、阐释西方经典的绝佳范式——文学,此时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直到今天,文学的发展依然呈现出蓬勃势头。文学为何能得以繁荣?其生命之源在何处?其流传机制又是什么?如果按照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说,我们可能只注意到文学的繁盛是由于创作主体(作家)与接受主体(读者)之间简单的、封闭的文学联系这一显性层面。但如果追究到其隐性层面,我们便不难发现在作家创作与读者阅读之间存在一个重要桥梁——文学传媒,作家的成果(作品)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抵达读者的阅读视野,而这媒介中之一就是文学期刊。  相似文献   

19.
信息方式是建立在语言学、符号学基础上的对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或交流方式,以及时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批判.信息方式概念之所以比照生产方式概念提出来,是因为在当代信息方式具有生产方式在19世纪同样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方式本身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每一个历史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对社会的构建功能.狭义的信息方式是指电子媒介信息方式,在批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时波斯特是在狭义的意义上运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20.
许明 《社会科学》2004,(3):109-116
文学研究离不开意识形态属性 ,追求新的理性精神和进行理论建构不仅成为个人的追求 ,也最终成为这个时代的大课题。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 ,对问题的提出和追问更加尖锐 ,从而导致了新理性精神的提问和建设性思考。从 80年代中期起 ,学界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关注也非常突出。上述两个板块 ,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理性建设和新方法论探求 ,这种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都关涉到人文科学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