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反家暴法视野下家庭虐待行为的概念、特征展开探讨,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实践中总结出家庭虐待行为区分处罚的现行规范格局,进行利弊分析并提出制度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家庭寄养是替代传统机构养育、更有利于特殊儿童照料和身心发展的福利服务模式。美国儿童家庭寄养分为普通家庭和亲属寄养,其核心理念是"稳定"与"儿童利益最大化",提倡寄养儿童与原生家庭融合。进入寄养体系的儿童主要因为受虐待或忽视,难于管教和遭受父母遗弃。美国儿童寄养体系常用的评估标准是从安全性和永久性两个维度中抽取的六项指标,分别为:虐待重发率,寄养儿童虐待/忽视率,重新进入寄养系统率,与原生家庭重新融合时间,获得收养时间,寄养安置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家庭危险因素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形成自杀青少年的人格缺陷 ;二是作为自杀的直接诱因。造成人格缺陷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缺乏爱心、过分干涉和保护、虐待儿童等不良的教养方式以及婚姻不和、亲人死亡、父母心理变态等不良的家庭环境 ;直接诱因包括亲子冲突和被虐待。预防自杀的措施很多 ,人们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抗战之初的华北乡村,家庭暴力主要以妇女普遍遭受虐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反对虐待妇女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反对家庭暴力的主旋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家庭暴力,前期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以行政手段强力制止;后期,则大力倡导“和睦家庭”建设,引导妇女参加生产,以迂回方式抑制家庭暴力.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家庭暴力,提高了妇女地位,减少了妇女受虐悲剧的发生,对当今社会反对家庭暴力、构建和谐家庭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5.
《刑法修正案(九)》增设虐待被监护人、看护人罪,该罪的增加改变了原虐待罪的第一款“告诉才处理”的模式;此外将虐待行为的主体也进行了扩大,由具有家庭关系的人员扩大至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该罪已经历7年的司法实践,虽然在加强对未成年人、老人、患病的人和残疾人的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主体和犯罪对象认识不正确、“情节恶劣”难以把握等问题。针对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应出台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的行为主体或者去身份化,明确解释该罪的犯罪对象,以及明确界定“情况恶劣”,这样既能够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稳定,又能够有效打击虐待类犯罪,充分保证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英国女性社会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揭示了英国女性社会中的在家庭虐待、家庭暴力等方面的诸多现象与问题,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妇女工作提出了一些颇为有借鉴意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安宁、团结的家庭关系,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近年来,不断升温的离婚热、触目惊心的虐待遗弃案、日趋增多的“第三者”插足等现象却严重地侵扰着家庭的安宁,给一部分家庭带来了危机和裂变.在这种危机和裂变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无疑是广大的妇女儿童.本文试就妇女儿童的家庭安宁权问题略述浅见,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保护妇女儿童家庭宁安权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摘 要:儿童虐待和忽视逐渐成为全球众多研究者关心的问题之一,多年来的探索都表明,虐待和忽视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影响。笔者从儿童虐待和忽视的定义、分类、国内外现状、测量与识别、虐待与忽视的危害以及风险因子方面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探讨,未来还需要对虐待和忽视的预防和干预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流浪儿童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流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贫困、家庭问题、虐待、失散、拐卖、升学压力等.目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模式和教育机制有街头救助、"类家庭"、"大房子"、"全天侯救助点"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制度与模式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0.
教师虐待儿童行为尚无法纳入虐待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侮辱罪或其他罪名中,鉴于其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亚于虐待罪,仅给予行政处罚已经不足以与其危害性相当,故建议将虐待儿童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移民女性化已成为独特的潮流,尤以国际婚姻非常盛行。然而国际婚姻移民女性因家庭暴力和恐怖事件及贫穷引起的家庭破裂,处于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在此背景下,探讨国际婚姻移民女性遭受丈夫虐待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可以为构筑和睦的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政策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的虐待儿童案件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是否增设"虐待儿童罪"成为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争议的实质在于,刑法如何规制虐待儿童行为,从而实现具体虐待儿童行为与抽象刑法规则的对接。动辄"嘲笑"刑法、修改刑法的刑事立法中心主义模式,须向尊重刑法、合理释法的刑事司法中心主义模式转换。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已经构建虐待儿童的刑法规制体系,从立法上增设虐待儿童罪、扩大虐待罪的适用主体或对象的主张不能证成,司法如何适用虐待儿童刑法规制体系成为关键点。为此,必须重构适用对象从孤立到体系、适用原则从扩张到谦抑、适用过程从演绎到类推、适用方法从单一到整体的“四位一体”适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儿童虐待问题是当前日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最瞩目的社会问题。日本儿童虐待问题分成以下十种类型:母亲虐待型、单亲家庭型、父亲暴力型、母亲育儿疲劳型、育儿知识缺乏型、母亲抑郁封闭儿童型、父母期望过高型、受性虐待母亲不保护型、父母情绪不稳定型、失望父母与任性孩子型。对每一种类型,分别从性格和行为特征、虐待的危险度和咨询援助要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针对各种不同的虐待类型,采取心理咨询以及各种积极有效的援助,既有宏观指导意义,又有微观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郑明芬  王玉娇 《社区》2008,(34):51-52
家庭暴力是指在婚姻关系或者固定的男女同居关系中发生的暴力侵犯行为,而导致一方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案件。在美国家庭中,90%的家庭暴力行为来自于男方对女方的攻击、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攻击。导敛家庭暴力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家庭的高离婚率。根据社会学家最近的一项调查碌示,离婚率越高,虐待儿童的事例也就相应增多;  相似文献   

16.
遭受过躯体暴力被试者的自我效能感、自尊分数明显低于没有这一经历的被试者;遭受一般性暴力的被试者的分数也明显高于遭受虐待性暴力的被试者的得分,受过较重虐待性暴力和致命虐待性暴力的被试者在自我效能感、自尊分数得分上最低。  相似文献   

17.
增权:受虐待老人社会工作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断增加的虐待老年人这一社会问题,将增权理论及理念运用于老年人社会工作中,结合对老年人受虐待现状和困境的考察与分析,探讨了帮助受虐待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继母型故事是家庭故事的一种,传达着继母单方面虐待非亲生子女,或偏爱亲生子女的同时虐待非亲生子女的不公平。口传故事里面多包含了对受虐继子悲痛欲绝的同情,严格批评继母的形象,表现了民间的道德标准,还有做了坏事的继母最终失败,而忍辱负重的继子获得胜利的结局故事,应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因此这样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对中国与韩国的民间故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母型故事在中韩两国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最终成为两国各自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时代、环境、文化及民族心理的不同,继母型故事在中韩两国形成传播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官员渎职失职可能制造怎样的公民悲剧?"山西两起非法用工的报道震惊全国。一起是山西洪洞县黑砖场残酷奴役、虐待31名外地包身工,行为令人发指,堪比人间地狱;一起是河南媒体披露,山西众多黑砖窑拐运、扣留大量未成年人充当苦力,惊动河南上千个失子家庭。目前,中央领导已就洪洞黑砖场案作出批示,全国总工会  相似文献   

20.
处于特殊身心发育阶段的儿童,应当成为法律重点保护的对象;设立虐待儿童罪,可有效加强对儿童人身权利的全面保护。虐待儿童罪保护的客体是儿童的身心健康,犯罪主体可以设定为除亲生父母外的一般人,客观方面表现为虐待儿童情节恶劣,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