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是近代儒商的杰出代表 ,他的儒商精神以义利并重的价值观为基础 ,以经世济民的商业理想为核心 ,以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和勤俭的工作与生活作风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张謇的儒商精神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教授、博士下海创办公司,开办学校人们已司空见惯。然而,时钟追溯到19世纪末,张謇毅然抛弃自己26年寒窗苦读得到的圣果──一甲一名、状元及第的功名,弃官从商,创办实业,发展教育,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实属亘世未有。 从屡试不中到大魁天下 1853年7月1日,清王朝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击下摇摇欲坠之时,在江苏海门镇的中等农民兼商人家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一个仁人志士──张謇诞生了。13岁时,张謇已能“制艺成篇”。先生出对“人骑白马门前去”,他应对“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惊诧…  相似文献   

3.
牛铭实 《社区》2009,(14):18-20
从传统知识分子变成近代化先驱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42岁时参加礼部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但是国家的危机,改变了他的命运。紧接着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救亡图存成了爱国人士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认为教育和实业是国家救亡图存的必经之路,实业是教育的保障,只能通过办实业,才能为教育筹集资金。“马关约成,国势日蹙。  相似文献   

4.
张謇研究近期的学术目标是建立“张謇学”。“张謇学”是张謇研究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一、问题的提出张謇研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在全国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学术讨论中,涉及到对张謇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此报刊上有了评价张謇的文章。这引起时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长曹从坡的重视,开始组织力量从事研究和搜集有关资料等学术活动。1962年,曹从坡发表了《张謇的悲剧》一文。同年,有不少外地学者来通访问,章开沅、祁龙威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来通查阅资料、进行研究的。研究张謇开始热了起来。但好景不长。是年…  相似文献   

5.
张謇论会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党是一种秘密社会的组织,源远流长,至晚清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江苏自然也不例外。张謇作为地方知名人士,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时期,均对会党及会党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概而言之,他在对外关系紧张期间利用会党是为了攘外安内。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则以安定地方确保治安为准绳,符合这一标准的就肯定,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否定,而不管当事人是否具有会党身份或经历。这一基本态度反映了张謇民族资本家的阶级属性。  相似文献   

6.
张謇一生的坎坷经历,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所表现出来的“傲骨热肠”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从三个方面择例来探索,张謇是如何爱国家、爱家乡、爱百姓的。张謇兴办第一个中国的“托拉斯”张謇的“实业救国”是从1895年筹建大生纱厂开始,1901年筹办通海垦牧公司,1907年成立大生实业总公司,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设大生纱厂“驻沪事务所”,开展进出口业务,成为大生企业集团的神经中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为了扩大生产,合理使用资源。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办大生通沪轮船公司、建天生港大达外江轮公司、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创设翰墨林…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一百多年前,清末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张謇先生在南通开工厂、办教育,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许多个“第一”,使南通成为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和闻名遐迩的全国模范县。  相似文献   

8.
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8月2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九时许,来自内地、香港、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学者相聚在人民大会堂的浙江厅,前排就坐的有老将军李德生、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全国妇联副主席顾秀莲、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延东。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绪武、保育钧、翟怀明、谢伯阳等也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承办单位之一的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主持并致词。他回顾了三次国际学术会议老中青三代专家的积极参与,使会议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表明张謇研究正在经历一个世代传承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张謇廉政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作为清末民初政坛的重要人物,在其本身深厚的儒学背景及近代化思潮的冲击下形成了他具有时代特征的义利观、诚信观、俭奢观。以此为基础,张謇终其一生,重德、勤政、选贤任能、积极改革吏治。虽然一己之力并不能改变当时社会的贪腐状况,但他的所思所为对我们当前的廉政建设却不失为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实业家。1894年状元,1895年“退屏江海”,回南通“营实业”,“兴教育”。本文探索张謇的教育管理思想,作为引玉之砖,以利今人借鉴;希望得到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尊师重教,重视师资管理,构建敬业的激励机制。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势力打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国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家危亡到了严重关头。张謇清醒地认识到“一国之强,基于教育”。[1]他认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  相似文献   

11.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经费问题十分重视,认识到经费奇缺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主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同时还十分注重节流,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提倡勤俭办学,力争少花钱多办事,不仅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宝库。  相似文献   

12.
张謇和柳诒徵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张謇兴办实业,亦强调教育救国,积极支持教育改革并兴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柳诒徵不仅是历史学家和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也是长期亲执教鞭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家。他们的人生存在着交集。1901年柳诒徵至南京江楚编译局任职,得到文正书院山长张謇的赏识。1903年柳诒徵和张謇都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倾力于新式学堂教育,并在一些学校中共事,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至1922年,张謇关注到了新兴的“学衡派”并认同其部分观点,与柳诒徵是“学衡派”的中坚不无关系。张謇与柳诒徵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共同的交往圈,更是相互赏识且志同道合,在这种基础上的交往推进了教育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对其家乡南通、江苏乃至当时中国均有颇大贡献。推根究源,创新理念是其能够作出这一贡献的关键之一。在教育领域张謇先生的创新思想主要表现在淡化官本位意识,推行教育新理念;百计延聘英才,提高教育质量;倡导教育改革,勉励师生创新等方面,这些教育创新思想予今犹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謇慈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慈善思想:在救济时间上要“久”,救助范围上要“遍”,救助方式上要“次第举办”。他的慈善思想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慈善思想,融通了古今中外的慈善理念,充满了理想色彩,在清末民初的转折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现代慈善事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謇在兴办教育的实践中,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及教育经验,顺应社会发展与南通地方自治的需要,以补充学校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完善社会道德、改良社会风气、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地方自治”为目的,在南通兴办了结构合理、体系完备、形式多样的,包括综合性、专业性、职业性的一系列社会教育事业,对促进南通地区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丰富和发展了张謇的社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立宪派对不同立宪政体的选择入手,通过张謇对国会、责任内阁、谘议局等立宪机构的认识和理解,阐释其立宪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同时对隐含其中的制度决定论的思维方式以及转向民主共和的内在思想根源予以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7.
张謇开放主义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使用“开放”一词首次出现在1913年。此后,在他关于教育和实业等社会问题的论著、文章及演讲中不断对此加以阐述,“乐于开放”、“受开放之益”等词句频繁出现。他认为“世不能复闷闷老死不相往来,”主张打破“封闭人”的观念,重视智力的开放、交流和开发.“民智兮国牢”;强调在此基础上走向世界,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西方列强争先后,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张謇的开放主义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颇为引人著目的影响。本文拟对此问题略加论述。1853年,张謇出身于江苏海门一个富…  相似文献   

18.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张謇东渡扶桑,对日本进行了考察。此行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出国考察,对其此后思想的嬗变、人生道路的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考察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和后果等方面对张謇的癸卯东游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绿林是社会失去控制的产物,至晚清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江苏自然也不例外。张謇作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和江苏地方知名人士,十分关注这一社会问题。他在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时期对绿林土匪及其代表人物多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反映了他的基本政治倾向和对当时时政的判读,是值得今人认真研究的。清朝末年,以扬州七濠口为据点的青红帮组织"春宝山"山主徐宝山(外号徐老虎,又名徐怀礼)在江苏全省最为闻名。此人杀人越货,走私贩盐,平时对  相似文献   

20.
正张謇作为淮军庆军幕府中的重要成员,与庆军统领吴长庆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可谓十载相处,情义至周。张謇是如何认识吴长庆的?他在庆军幕中的历练情况怎样?张謇与吴长庆又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关系呢?一、感惠徇知,张謇入吴长庆军幕张謇最早认识吴长庆,是因为孙云锦的缘故。1873年底,孙云锦邀请张謇到他新任职的江宁发审局担任书记(实际上是幕僚性质的私人秘书)。次年二月,张謇正式进入孙府,"执弟子礼"。张謇第一次见到吴长庆有文字记载的,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初三日。当时张謇随孙云锦赴江阴鹅鼻嘴炮台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