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期 ,笔者对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发展状况作了一次调研 ,并试图通过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 ,找出川渝经济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结构方面的差异 ,感受重庆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感悟重庆经济发展对四川工作的启示 ,思考川渝携手共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川渝经济比较四川、重庆位于祖国的西南部 ,重庆直辖仅从四川当时的 2 3个市地州划了 4个地区出去 ,因此其面积、人口、所辖县区都远不及四川。 2 0 0 1年 ,四川幅员面积 48 5平方公里 ,重庆仅 8 2平方公里 ,四川相当于 6个重庆市 ;四川常住人口 863 9 6万人 ,重庆 3 0 97…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川渝合作示范区是广安和重庆两个区域间经济一体化突破与发展的基点,合作示范区关键在于两地人文相通、经济相融、资源互补。  相似文献   

3.
四川和重庆毗邻,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省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水平基本一致,人口发展状况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从理论上来讲,城镇化进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从1997年川渝分家以后,重庆市的城镇化进程非常快,与四川的差距从分开时的高2.1个百分点到2004年高12.4个百分点。为了寻找差距,探究个中原由,我们对川渝城镇化水平作一些比较与分析。川渝城镇化进程的比较与分析在2000年以前,城镇化水平主要以公安部门统计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计算。1996年,四川和重庆分家的时候,四川非农比为16.8%,…  相似文献   

4.
陈杰 《四川省情》2006,(7):34-35
四川和重庆是西南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其旅游资源在西部、在全国独具特色,享有优势。多年来,相互携手,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共促区域旅游大发展,是川渝两地共同关心、悉心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与巴蜀血脉相通、共处长江上游经济区和当前川渝经济区一体化的潮流要求,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已经起步的诸多旅游合作区域的发展势头相比,川渝旅游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紧紧抓住当前川渝经济区一体化潮流涌动的战略机遇,认真分析川渝旅游合作的现状,更新观念,融合制度,整合要素,建立机构、深化合作,共促区域旅游…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批准成都市、重庆市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2007年4月川渝两地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协议包括四川14个市和重庆23个区县),  相似文献   

6.
陈智 《四川省情》2004,(7):23-25
“曾是一家人,现为亲兄弟”。四川、重庆山水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民俗相同,巴山蜀水,情深意长。几十年的川渝情结,并非重庆直辖后而淡忘和改变,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使两地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1年,当重庆成立直辖市5周年之时,为了探寻重庆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对四川经济工作有所启示,我们专程到重庆进行调研,并用详实  相似文献   

7.
信息短波     
《四川省情》2008,(8):36-36
川渝联办地震百日就业援助招聘会8月20日,四川和重庆就业服务机构联手举办了"技能托起希望、就业重建家园"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招聘会。在招聘会上,川渝两地的30余家企业为培训合格的灾区学员提供了1000多个工作岗位,供他们选择。  相似文献   

8.
继“资深”浦东、“活力”滨海后,新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与四川拟建的天府新区具有时空上的紧密性,而川渝两地在文化理念、风俗习惯以及原有产业基础和结构方面,有较高的相似度。近年来,川渝发展各有侧重和建树,在新区建设方面也各有取向。在这里,我们选登了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析两江新区的发展理念和特点,借鉴最近距离、最新设立的两江新区,谋划建设四川天府新区。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我国柠檬主产区的四川安岳、重庆潼南两地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重庆、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一小时经济圈交会带,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80%以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川渝打造安岳、潼南柠檬产区,高质量打造成渝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成渝地区柠檬产业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升,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0.
三、重庆经济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1997年重庆建立直辖市这5年来,坚决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发展迅猛而稳健,变化显著而深刻,全市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是重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胜利实现了新兴直辖市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开局。总结重庆这5年的经济发展,对四川今后也有许多学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林楠 《四川省情》2010,(6):23-24
川渝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更是国家西部大开发规划的重点开发区。成渝经济区规划以“十二五”末为近期、2020年为远期,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信息短波     
《四川省情》2009,(12):44-44
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新的增长极 近日,第二届以“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新的增长极”为主题的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论坛各方都就进一步加强川渝合作,打造新的增长极,在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上加强川渝经济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交换了意见和看法,并对成渝经济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13.
信息短波     
《四川统计》2009,(12):44-44
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新的增长极 近日,第二届以“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新的增长极”为主题的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论坛各方都就进一步加强川渝合作,打造新的增长极,在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上加强川渝经济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交换了意见和看法,并对成渝经济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14.
向自强 《四川省情》2005,(10):33-34
泛川东区域合作发展应注意与其它区域合作与发展机制的对接泛川东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富集,既包括现四川省的达州、广安、南充、巴中,还包括由原四川省区划调整到重庆市的涪陵区、万州区,以及毗邻川东的陕西省安康市和汉中市。传统的区域划分和经济社会文化联系,使泛川东区域合作与发展更应与相邻地区或相关区域的合作机制对接。如,川渝合作已规划出四大区域经济走廊,即:第一条经济走廊即成都—资阳—内江—江津—重庆经济走廊,依托现有的成渝高速公路和铁路构建。这条线路,功能定位为成、渝的主要商品通路;第二条经济走廊沿成南、…  相似文献   

15.
丁娟 《四川省情》2024,(3):31-32
<正>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川渝两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川渝一盘棋,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元,经济增长快于全国,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林风 《四川统计》2013,(7):30-32
近来年,广安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川渝合作等重大机遇,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吴丰 《四川省情》2005,(2):22-22
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排行榜上,四川仅有红旗连锁和成都百货大楼上榜,分居46和47位;在2004上半年中国商业连锁经营30强名单上,四川被彻底“洗白”;在2003年全国100强连锁企业中,四川仍然只有红旗连锁一家孤零零的排在第40位,而同在西部的重庆则有重庆商社、重庆百货、重庆德庆、小天鹅、菜根香、陶然居等7家赫然入列;就以四川津津乐道的餐饮业来说,也只有巴国布衣和谭鱼头入围全国餐饮连锁40强,比起重庆、内蒙古、云南等西部省、市、自治区都有一定差距。连锁经营的发展在四川好像被上了把无形的“锁”,其发展水平与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商…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重庆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状况的分析发现:劳务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是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发展严重脱节,重庆市在劳务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持久稳定增长.为此,文章提出了建立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模式.  相似文献   

19.
图说四川     
川渝将共同实施六大便捷行动2021年1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共同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将实施户口迁移、交通通信等六大便捷行动,提高两地人民便捷生活水平。图为已经开通的川渝省际公交。  相似文献   

20.
发展新经济是中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文章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61项指标的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加权变异系数、Moran’s I等方法揭示了新经济发展的时空演进态势。研究发现:新经济呈稳步发展态势,相对于新产业,新业态占新经济的比重更大。新经济发展的高值区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湖北、重庆、四川、陕西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经济发展的高地。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化主要表现为四大地区间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发展环境差异是四大地区间新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四大地区内部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化具有重要影响,四大地区新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来源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