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920年7月爆发的直皖战争,以皖系的失败,直奉两系的胜利而告终。皖系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参战主将曲同丰在关键时刻被俘投降,应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曲同丰原为皖系边防军第一师师长,直皖战争爆发时,段祺瑞任命他为皖军第二路军司令兼前敌司令,率部驻京汉线。7月18日,他和他的师部人员于前线被俘并投降直系吴佩孚,这是客观事实。当时,直系头子曹锟曾就此事通告其前敌各军:“边防军第一师完全溃败,师、旅、团长等归向来保”。曲的被俘,使战场形势急转直下,终于造成直军转败为  相似文献   

2.
一东北军空军从其产生到消亡只有短短的十年历史。这十年中,它大致经历了草创、拓展、扩充、队制四个时期。 1.草创时期(1921年1月~1923年9月)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张作霖打着“武力调停”的旗号,协同直军与皖军作战。战事以皖军失败,奉直军阀同掌北京政权告终。是役,张作霖虏获甚多,其中包括经由汤玉麟从直系手中分润“南苑飞机12架”,均分别装车“运往奉天”。这些飞机除有3架亨得利佩吉式旅客运输机外,余皆  相似文献   

3.
胶澳战争前夕袁世凯政府的外交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澳战争前夕袁世凯政府的外交政策述评黄尊严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远东的日本借机发难,为出兵攫取山东,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和军事准备,致使中国一开始便面临战争的威胁。为消弭日本参战的借口,袁世凯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但由于外交...  相似文献   

4.
最近披露的俄国档案文件显示,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参战迫使中苏两国领导人都想到了中国出兵的问题.为此,斯大林承诺苏联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地面部队,但没有说明出动的时间和方式;毛泽东想及早派兵参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但斯大林并不急于使用中国军队,因为这涉及苏联出动空军及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问题;在三八线被突破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希望立即出兵援朝,而斯大林担心苏联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怀疑毛泽东出兵的诚意和效果,故拒绝出动空军;中国志愿军毅然出动并独自与美韩军队作战后,苏联空军也随即投入了战斗,不仅保护中国领空,而且越过鸭绿江为志愿军后方提供掩护;关于苏联空军参战,斯大林坚持不变的原则是:无论是否越过鸭绿江,苏联空军只在后方活动而绝不进入前线配合中国地面部队作战.  相似文献   

5.
试论直皖战争直胜皖败的原因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皖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内部直系和皖系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不义之战。以曹锟、吴佩孚为首领的直系军队和以段祺瑞、徐树铮为头目的皖系军队,于一九二○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八日以北京近畿一带为主要战场,进行了为时五天的直皖战争,它以直军全胜皖军惨败而告结束。直皖战争波及全国,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深有影响。直皖战争“冷战”长达二、三年之久,而“热战”不过五天时间。直军为什么能大胜?皖军何以迅速崩溃?有的人认为,这是大总统徐世昌等人密谋削皖的结果;有的人认为,主要是皖军在军事战略上没有将重兵投入夺取天津所导致的。关于直皖战争后果,人们普遍是以“军阀混战,祸国殃民”的传统认识为认识的。我则另有看法,论述于下,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通过分析各方面因素确定了战争动员的目标,即出兵朝鲜半岛是美国进行的一次反共集体安全行动.政府希望透过新闻媒体强化出兵的正义形象,引导公众舆论的走向.同时,公众舆论也对政府战争动员政策施加影响,迫使政府不断调整宣传方式与宣传强度.杜鲁门政府的战争动员政策在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反共集体安全行动与控制战争规模、冷静处理朝鲜危机的实际中不断寻求平衡.政府与公众舆论的互动对朝鲜战争的走向甚至美国政坛的发展都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万历二十年,日本丰臣秀吉突发大军侵犯朝鲜.应濒临亡国的朝贡属国朝鲜的请求,明朝政府作出了出兵救援的决定.战争后来以明朝、朝鲜、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对峙与讲和为主要形式而持续七年之久,最后以丰臣秀吉痛死、日军撤退而告终.这场以朝鲜为战场,以明朝、朝鲜、日本三个主要东亚国家为参战对象的战争,给东亚世界各个相关国家之间的交流注入了新的内容.战争期间参战方之间的人员往来,比以往时段变得更为频繁,随之而来的则是迅速膨胀的信息流通.出于战争的需要,明朝政府通过派遣间谍等形式,积极地搜集和研究日本情报,藉以把握战争形势,谋求战略上的主动权.这些情报关乎战局的进退和战争的胜负,时这场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集团中具有强烈政治野心的少壮派人物 ,他不仅时刻抓紧兵权 ,扩大兵权 ,而且日夜梦想“武力统一” ,以攫夺最高的政治权力。直皖战争胜利后 ,他就曾连续倡议召开“国民大会”和“庐山国是会议” ,其目的就是要以此取消当时的南北两政府 ,尝试着另组一掌握政治极峰的政府。然而那时他的军事实力还未能达到一呼百应的程度 ,而且还有在北洋军阀集团中鼎足而立的奉系势力在障碍着他实现梦想。因此 ,他的种种政治企图都失败了。 1 92 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胜奉败而告终后 ,直系势力迅速扩大 ,直接和间接占据着直隶、河南、湖北…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支持美国的在朝鲜行动并派兵参战.但因两国在朝鲜战争中有不同的目的和利益诉求,分歧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鉴于对付共同敌人的目的以及英国所具有的"唯一可以依赖的真正盟友"的地位,美国有时也对英国让步;作为英国来讲,其外交的重点和核心是维护和加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所以也需要对美国妥协.朝鲜战争中英美的分歧与协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与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奉票作为近代奉天省(辽宁)统一发行与流通的地方性货币,曾对奉天的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然而,经过两次直奉战争后,奉票由稳定而逐步走向贬值,陷入极度毛荒。受此影响,东北三省政局与经济,急剧动荡不安起来。张作霖父子,虽先后采取各种措施全力补救,但奉票跌落之势,已如江河日下,直至1931年“9·18”事变,东三省官银号及所发行的奉票全部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本文仅对奉票毛荒及其衰落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18年奉军入关是在徐树铮导演和策划下的一次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其目的在于“借奉打直”,复活段内阁,从而贯彻段祺瑞和自己制定的“武力统一”的“国是”主张,实现国家统一。徐树铮成功引奉军人关虽然达到了复活段内阁,继续推行武力统一的短期目的,但从长远看也埋下了直皖失和、奉皖失和的伏笔,从而加快了皖系的灭亡,加剧了中国政局的动荡。  相似文献   

12.
<正>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两国统治者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一场王朝战争。也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的一场重要战争。战争的结局以法国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法兰克福和约》而结束。这场战争对交战双方历史的发展以及欧洲列强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近代欧洲战争史和军事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正> 清朝乾隆年间爆发的中缅战争,是两国之间的一场边界争端。这场战争,对两国关系和东南亚地区局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中也可略见清政府对东南亚地区外交政策得失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1922年发生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胜奉败而告终.对此原因的分析,目前史学界缺乏探讨,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敬祈指正.影响第一次直奉战争结局的因素首先表现在政治方面.直系在政治上处于人心所向的优势地位.“一般市民之深居私语,以及其日夜之所盼望,则无一不以为最后之胜利,当属之直军.一闻直军少有失利,口不敢言,而皆疾首蹙额,有不豫之色,是决非直军加之以金钱之运动,与夫势之压迫,而使之然也,盖即所谓天视天听,公理自在人心也.甚至报纸之鼓吹,愈倾向于安福与奉系交系者,而市民对于直军之希望亦愈大,盖其互相剿袭之照例谣言,早已为市民所窥破,而其所谓此方之胜利者,不啻明言为彼方之胜利也.”①事实也确实如此,正如马千里所说:“吴佩服孚大得全胜,无论中外人的视线,全都集中在吴佩孚的一身了.有说他是大英雄的;有说他是中国之栋梁柱石的;对于他恭维的,赞扬的,是很多,甚至于有看见过某报另外载吴氏阵亡而大哭的;甚至于有听见吴氏战胜约集友朋把酒庆贺的.”②国际舆论亦倾向直系,“直奉战后,英美烟公司之某英人,亦捐赠直军纸烟及食物甚多,以表示其欢迎之意,外人每谓中国军队为土匪,不以人类视之,而对于直军则特别敬重,谓其纪律精神,可与欧美军队抗衡,于英人之犒馈直军,盖足以见之矣.”③  相似文献   

15.
试论海军、海战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海军制胜的战争。这一重要的战争特点,是由中日两国的濒海地理特点、以及双方都将海军视为侵略与反侵略的主要工具所决定的。在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三次交战成为战争爆发、转折和最终结局的突出标志,对于双方在这场战争中的胜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其中,北洋海军在战争初期的行动和丰岛海战受挫,直接导致了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又埋下了中国在整个战争中失败的伏根;而1895年初的威海卫之战,则最后宣告了中国的战败结局。因此,深入探讨海军、海战在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发展海军和运用海军的战略意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海军是日中两国进行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主要工具日本是一个岛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横流于中日两国之间的海洋,决定了双方无  相似文献   

16.
张吉 《快乐青春》2009,(5):39-39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主席决定出兵。开始,他和周恩来总理商量,决定用‘支援军’的名义。  相似文献   

17.
1925年11至12月,冯玉祥国民军和郭松龄东北国民军在华北、东北的直、鲁、热、奉广大地区与张作霖、李景林、张宗昌奉系军阀展开一场全面的激战(简称“国奉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国奉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本文试图对这场战争的原因、历史作用及其性质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壬辰战争爆发初期,朝鲜王朝军队节节败退,意识到出兵必要性的明朝派出军队远赴朝鲜半岛抗击日军。1593年正月明军和日军在碧蹄馆发生遭遇战之后,战争逐渐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议和时期。由于出境作战的种种不利原因掣肘,明朝同意与日本和谈;朝鲜作为被侵略的国家,从最初的坚决拒和,到后来在现实条件逼迫下上书明朝同意议和;日本因战局不利,在后继无力的情况下投书乞和。因三方围绕着明、日双方和谈交涉产生了分歧,使得议和在曲折中进行,时间长达四年。但最终由于议和使臣的欺瞒,和谈破裂,战火重启。这导致了明朝内部狱案增加,朝鲜王朝长期存在的党争加深,日本丰臣氏权力也随着战争的进行而被削弱。明、日议和纷争不仅给这场战争带来负面效应,也对三国国内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种意见认为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它援助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苏德战争爆发以前以大量作战物资、军事顾问和航空队援助中国;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出兵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加速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抗日初期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就是同共产国际、斯大林的错误指示和支持分不开的,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带有损害中国主权的政治因素,签定雅尔塔秘  相似文献   

20.
北洋政府督办参战事务处及西北筹边使署军政职能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专门成立了督办参战事务处,负责参战事务.战后改为督办边防事务处.督办参战事务处所辖参战军也改为边防军.此外,又另设西北筹边使,西北边防总司令,负责西北边防事务.其职能以及独特的人事安排使其对民国军阀政治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它使北洋军事集团由军事派系联合控政走向军事寡头派系控政,使派系军队及其战争直接成为民国内政的筹码与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