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刺露异锋各显其锐──中国古代咏史诗咏物诗及寓言诗的讽刺艺术陈华咏史讽刺诗、咏物讽刺诗和寓言讽刺诗,篇章巨万,内容富衍,是中国古代讽刺诗主要的组成部分,以咏史、咏物、寓言形式进行讽刺,也是中国古代讽刺诗的重要特色。这三种类型诗歌的讽刺艺术,可谓刺锋异露...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讽刺诗是中华民族高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象征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高级精神产品。本文所讲的中国古代讽刺诗的主要讽刺意识(简称主讽意识)就是指的意识的高级生产形式,即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思维的自为性、严密性的讽刺诗的创作意识。同时,人们的创作意识的运动和演进,在阶级社会里,总是与时代持点、阶级关系密切联系着的。作为反映特定时空条件下阶级斗争现实的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其创作意识中的阶级意识和时代感尤为强烈,因而中国古代讽刺诗的创作意识是以体现时空性的阶级意识为主导的。这是研究中国古代讽刺诗主讽意识的群体性与个体性必须贯穿始终的主线。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和善,与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真、善、美的命题,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作为美学命题的真、善、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解决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表现为“情景合一”,最终体现为艺术的真和善。这种情和景的相融合一,既是创作原则,也是审美鉴赏原则。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与善的相融,既是审美主体审视审美客体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审美客体更好地为审美主体服务的指导思想。真与善在政治讽刺诗创作中,一方面,表现为“情景合一”;另一方面,这种情与景的相融合一却存在着明显的互制性,即审美主体一方面要坚持真情实感与真境真景的统一,以体现真美,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规讽的原则,以体现善美。就政治讽刺诗的创作实践而言,这种规讽性的善美往往是受客观因素制约的。鉴于此,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也往往受善制约,从而显示了真善相融的规讽性审美原则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讽刺是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艺术,讽刺诗是源远流长的世界性诗歌体裁.中西方政治、文化及诗歌生态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讽刺诗在文体形态上的巨大差异.中国讽刺诗具有节制宽容的风格,嘲世的较多.西方讽刺诗直接尖锐,嘲人的较多.讽刺风格的差异决定了文体进化的激进与保守.中国讽刺诗人做人的保守和讽刺的中庸决定了讽刺诗文体形态的稳定,西方讽刺诗由于讽刺诗人的激进造成了文体形态的多变.西方讽刺诗人做人更自由,讽刺诗文体的形态比中国的更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学家尤侗纵观诗歌发展史,在《吴虞升诗序》中得出了一个规律性的结论:“诗无古今,健其真尔。”①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真美观乃是讽刺诗审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不同层面上极大地影响着政治讽刺诗创作的真美因素,在历史嬗变中,踵事增华,纷呈佳境,从而形成了精蕴多维的审美层面,即政治讽刺诗的创作,在情感因素(包括情感色彩、情感态势、情感基调)真、思想内容(包括主讽方向、讽刺主旨、审美价值)真与艺术风格真三者基本统一的前提下,或突出意真,或强化情真,或情真与境真相融,或情真与志真互渗。当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对真美因素不同程度的强化,并不排斥政治讽刺诗中真美诸因素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鉴于此,政治讽刺诗真美诸因素不同态势的趋合也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躬自厚”的一面,已被人们广为阐释。与“躬自厚”的一面相比,“责于人”的一面更能反映传统政治文化的本质。在许多时候,“躬自厚”是各种身份的人为了能够“责于人”而作的准备;君臣民互相责以本分,是传统政治活动的基本样式;而古代社会诸多矛盾的生成及其解决办法,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责于人”的政治文化有关。认识到这样的政治文化,对于合理解释古代中国治乱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讽刺诗出现了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20世纪40年代,标志性人物是马凡陀,他第一个创造出现代讽刺诗的武出范式,为现代讽刺诗第一次赢得了它的时代的美学的和文学的品格。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代表性人物是刘征,他独创文进范式的讽刺诗,这一范式注重印象,讲完主观夸张和同情的幽默,从而使20世纪中国现代讽刺诗最终完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国讽刺诗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 ,古代讽刺诗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对现当代讽刺诗的深刻影响 ;现当代讽刺诗对古代讽刺诗在上述两方面的学习继承与发展创新 ,论述了古今讽刺诗歌的传承、发展的基本流脉。阐明了古今讽刺诗歌之间的历史继承性和新时代的变革性。指明其间的传承与发展有一条清晰的历史脉胳  相似文献   

9.
代绪宇 《南都学坛》2004,24(4):46-53
讽刺诗是20世纪汉语诗歌中重要而特殊的品种。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大动乱,讽刺诗几乎成为社会改革甚至政治革命的工具,具有激进尖刻的文体风格;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相对平稳,讽刺诗回归本体,具有保守节制的文体风格。但是仍然具有直面社会的写实风格和与政治及现实既对抗又和解的中庸风格及谐隐怨刺而又节制宽容的讽刺传统。20世纪在民间还存在大量具有游戏性质的讽刺诗。尽管自由诗是20世纪汉语诗歌的主流诗体,但是讽刺诗采用的主要诗体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度改良了的格律诗体。讽刺诗采用格律诗体,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同时期汉语诗歌在诗体自由化上的极端,保证了汉语诗歌的格律传统在20世纪的被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0.
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婉修辞在汉语中是一种普遍存在并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更为司空见惯。究其原因,这一语言现象产生的背后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根由的。大致说来,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造就的政治环境的不自由;其二是汉民族人倾向于抑制情感展露的含蓄蕴藉心理的导引;其三是中国文学崇尚含蓄美的悠久传统  相似文献   

11.
黑暗的时代可能产生光彩的讽刺.现代讽刺诗产生于五四时期,其间也不乏光彩的讽刺诗作.胡适、陆志韦、徐志摩等人的讽刺诗尽管讽刺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礼教与文化,但现代讽刺诗并不因他们的"偶一为之"而成熟起来.这是因为20、30年代的现代讽刺诗象此间的现代讽刺小说的那样,虽然"对专制不平但又向自由冷笑.  相似文献   

12.
千古滔滔的中国古代文学洪流中,诗歌率先拍岸击礁卷起重重浪。傲踞诗坛、成为茫茫九派之一的中国古代讽刺诗,绵延百世,踵事增华。显示了永不衰竭的活力。 对于诗歌渊源的研究,至今尚不能统于一说,但各派学说却不断丰富着诗论宝库。在这当中,对古代讽刺诗的源流,它的特殊性质,它的民族特色,它和传统文化及时代精神的关系,进行多层次的深入探讨还远远不够。本文的宗旨和重点,不是研究或争论诗坛各种不同诗体的起源和产生,而是就讽刺诗源流、禅沿作点别探。又因为诗歌起源更重要的体现在它的总体性上,故此先略作综述。对诗歌的研究,历来有“理论起源”和“史实起源”之争。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认为诗歌的起源,应该是“论”、“史”统一而不是“论”、“史”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产生于西周,并逐渐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制、规模和制度,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庙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表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伦理型的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这一传统和特点,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宗法等级制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的。这种伦理型的政治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和选择的过程。“德治”是这种伦理政治思想的外化,它以“君德”为前提,以德治、德教和仁政爱民为基本内容,以贤人政治为实施。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中一些文化特质被吸收继承,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从而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之天的力量来决定收成的好坏,人们寄希望于自然之天,关注的是天与人的和谐,而古代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去寻找政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央集权统治和政治——伦理本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因此,儒学依赖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纲领,政治主宰构成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品性,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基石,则是绵延不绝的中国式小农文化。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无邪”论与古代讽刺诗真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思无邪”观,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真美观的理论基础”、“真美标准的观照线”、“真美观嬗变的流向”三个方面揭示了“思无邪”论与中国古代讽刺诗真美观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既要看到“思无邪”束缚创作思想的负面影响,也要实事求是地评估“思无邪”审美观对中国古代讽刺待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讽刺诗是世界性的诗歌体裁 ,中西方讽刺诗都出现了嘲世、嘲人和嘲己三大抒情模式 ,也都拥有着教化和娱乐两大功能。中西方文化生态的差异造成了同样一种文体在讽刺风格和讽刺功能上的不同。中国讽刺诗具有直面社会的写实风格和谐隐怨刺而又节制宽容的创作传统。西方讽刺诗大多采用直笔方式 ,鲜明辛辣 ,多是与讽刺对象对抗的恶意的讽刺 ,讽刺的程度较深 ,嘲人的较多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货币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原内地和云南边疆都曾经使用海贝作货币,中原地区至秦统一中国时“废贝行钱”,而云南各民族直到十七世纪还以贝为币,成为中国历史上货币流通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文从古代云南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等方面探讨了贝币流通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道”具有极高的地位,以至于对“道”的求索,成为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古代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中国传统政治实际上是以汉族为中心展开的,所以如果不去研究不成熟的少数民族传统政治,那么中国的政治思想完全就是一部汉族的政治思想。由于中国传统的内向型政治思想,于是在政治思想定格以后,便失去了西方血腥扩张思想成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