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能力是个体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情境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在道德能力的生成过程中,自我意识是前提,社会关系是载体,社会实践是保障.培育个体道德能力必须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培养道德信仰,提高情境感知能力和丰富道德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道德冷漠的生成机制既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背景,又具有道德系统本身运行的内在规律性.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政治架构和文化建设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宏观因素;政府公信力、经济组织(企业)的诚信守法、社会团体的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中观因素;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微观因素.道德冷漠实质上是道德主体对受助者缺乏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从而在道德实践上不作为,其微观生成机制主要有个体道德抑制机制的受损、个体道德奖惩机制的失衡和个体道德心理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杜威工具主义伦理观的理论基础是经验自然主义和工具主义哲学观,它视道德为谋取现实利益、实现人生幸福的工具,并在实用一功利的现实价值取向、变与不变相统一的人性论和个体道德经验的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其本质是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新个人主义".此一工具主义伦理现,使实用主义伦理学在获得其相对完整的理论形态的同时.全面实现了实践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社会关系的存在是道德发生的客观前提 ,个体社会关系与其道德发生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个体社会关系决定着其道德发生的过程和道德的性质 ,个体道德发生过程和道德性质也必然反映、折射着其社会关系的特征。独生子女社会关系的不足 ,直接影响着其道德的生成 ,只有不断丰富、完善独生子女的社会关系 ,才能从客观上促使其道德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李娜 《北方论丛》2011,(6):119-121
个体是文化的个体,文化是个体的存在方式。文化与个体的相互统一和协调是文化个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文化的个体生成,主要指在人与自然关系系统中,作为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之统一的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生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再现过程,是已有文化在每个个体中的生成。文化的个体生成包括重复性生成和创造性生成。文化自觉是文化的个体生成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制度与规范,讨论社会化的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道德调控,指出道德与制度是社会系统有序化的两大基石,制度化的伦理规范和非制度化的道德规范一起对公务员的道德调控产生叠加作用.制度伦理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调控功能,它有利于弥补道德调控的不足和缺陷,而且制度伦理与道德调控相结合是消除公务员职务犯罪的根本路径.在公务员失德行为较多的今天,更需重视公务员伦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明是市民个体道德能力外化的结果,文明城市确证了文明人.市民个体道德能力是构建文明城市的底色.城市的文明与市民个体道德能力内在勾连,城市的发展伴随市民个体道德能力的跃迁.城市的文明与个体道德能力处在双重变奏之中,它既能提升市民个体道德能力,又会消解市民个体道德能力.从文明城市的构建来看,城市文明与个体道德能力处在双向互构之中.文明城市的构建与市民道德能力的提升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即一个荣辱善恶有着明确标识的社会中,人们如何从知耻走向尚荣?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悔恨是人们由知耻走向尚荣的心理转折点.而这种转化又以知耻为道德前提,即个体已有善恶是非观念,且处于祛恶向善的待发点上.如此这种道德心理转化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道德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既不能脱离人的内在生理活动,也不能脱离人的外在社会性活动,其生成过程是个体生理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理论上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是其心理机制的综合反映,整个过程将受其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以及道德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反言之,道德情感在留守儿童品德结构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理论价值在于不仅推动着自身道德认知、意志、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与人格。  相似文献   

10.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在道德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提出了极为精炼的思维模式,即“知止→定→静→安→虑→得”的过程,这是一个基于个体修身之主体性而出发的收敛性思维,亦是从道德目标的确立,到价值信念的形成,再到道德反思和总结以及最终得以德性生成的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结合先秦诸子的思想尤其是荀子的思想对这一过程中的元素逐一展开分析,解析《大学》中道德思维模式的形成。在结合诸子思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学》中道德思维模式的任一元素在荀子那里均有所显现,且与荀子的道德认知内化模式颇为相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探讨了《大学》思想的来源与荀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道德记忆虽然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不是一个显性范畴,但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类道德生活连续性的承载者,它保证了作为主体的集体和个体在道德反应上始终具有连续性。从集体向度上看,道德记忆保证了共同体中道德传统的生命力;从个体向度上看,道德记忆为个体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提供了动力。可以说,对道德现象的记忆与回溯,使得人类始终过着一种合理的道德生活。当然,作为新概念,道德记忆能否被证成,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熵是克劳修斯于1865年在热力学研究中提出的,是用来描述热学系统的一个态函数.玻尔兹曼从统计的角度解释了熵的意义,认为熵函数是与体系混乱度相关联的一个热力学性质,可以定性地认为:熵值小的状态对应于比较有序的状态,熵值大的状态对应于比较无序的状态.因此,熵是体系混乱程度的量度,孤立体系之熵值力图增加,这种倾向意味着体系总是自发地由比较有序的状态向比较无序的状态过度,平衡状态是混乱度极大,也是熵值极大的状态,一个孤立系统总是自发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3.
冯契智慧学将自由个体视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这是中国现代哲学本体论的一个创造性说法。这一说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一是自由个体作为本体并非先天的设定或呈现,而是在现实生存活动过程中逐渐生成的;二是自由个性之本体论意义的生成基于充分的认识论展开过程,而非神启式呈现;三是人自身内在多重性的释放与世界之多层性的开放彼此相应,消解某种单一实体对人和世界的囚禁。从而,智慧学的自由个体本体论与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相比,敞开了走向真实存在的可能道路。  相似文献   

14.
道德基础追问的过程,也就是道德奠基的过程.道德奠基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先验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解决的是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一是经验的历史生成的奠基,解决的是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道德形而上学的思路中,道德奠基于人的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基础上;在历史生成的思路中,道德法则的原始发生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两种奠基方式又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  相似文献   

15.
自律是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体道德意识区别于外在规范要求的关键所在。"自律"概念在个体道德意识中有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是"合于法",更是"本于法"。在现代经济交往过程中,道德主体既用理性为自己立法,又靠意志来服从这些法则,既是立法者,又是守法者。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控制     
一社会生活秩序的制度化水平及其功能的发挥,是与道德的规范性控制分不开的。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面对信仰领域和价值系统中的道德滑坡,道德控制的疲软更是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道德控制从本质上说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为满足相互之间的利益需要并取得一种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意义所必须拥有的自我调节方式。由于这种调节方式自原始公社瓦解以来,始终是通过对阶级关系的自觉认识、并为了阶级利益而得到实现的,因此,它总是特定阶级以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者身份所必须使用的一种手段。在现阶段,由于人们对价值、秩序、责任、意义等表现人生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范畴的自觉体认,尚不可能在既定的经济关系中达成普遍的一致,因而,道德控制的起点和终点都必须是要求个体对社会利益和阶级利益的价值认同。就此而言,所谓道德控制,从广义上说,即指为了调节个体与社会的非对抗性  相似文献   

17.
在藏桂乡,作为家庭濡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濡化教育是在维吾尔族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些具体事情中,由当事人自己主动或被动习得的过程。维吾尔族家庭道德濡化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是许多家庭濡化教育内容的相互补充,使生长于其中的每个人都经历了由独立个体向社会团体一分子角色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道德自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和至高的社会控制目标被赋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极高的期望。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是一个个体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证实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前,要实现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养成必须对传统社会道德教育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运行秩序中的道德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巨大的社会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认同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调控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一、道德调控的功能道德调控是借助伦理关系力量调节个体与社会的非对抗性利益矛盾的一种社会管理。它通过多种传播形式把社会的目标、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从而经由个体的道德实践,达到对…  相似文献   

20.
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结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在要素及其与其它要素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系统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是由原生形态说服力、次生形态说服力和再生形态说服力组成的结构形态,其生成过程是不断由单一说服力向综合说服力、由不同方向说服力向同一方向说服力、由不可持续说服力向可持续说服力的升华过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结构形态,对于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要素生成及其凝聚和提升过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具体特性和作用机理,进而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现方式和有效接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