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中 《阅江学刊》2013,(4):113-122
在美学家眼中,"审美直觉"是创作与欣赏的根本方法或能力,它关涉思维、行动和创造,也关系到自由和超越。对克罗齐而言,直觉即表现,直觉就是美,而对柏格森来说,直觉即绵延,直觉即方法——普鲁斯特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确证了这一点。直觉甚至本身就是意识的行动,它能打开一片自由的空间或创造一个无限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美的感悟与体验。马利坦认为,"诗性直觉"即创造性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就是创造性直觉,诗性直觉就是审美直觉,而直觉就是创造。审美直觉既是审美情感的发动,也是促使真善美贯通的中枢。审美直觉的起点与归宿都是自由,而它所带来的则是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黑王子>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最好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作品.在这部小说里,默多克运用了双重的框架结构、影射和戏拟等元小说的创作模式,将真实与虚构、意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亦真亦幻的文本世界.作品中多处表现了默多克作为作家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艺术虚构性与现实性关系的思索,这就使得小说在具有深刻含义的同时,也得到了普通读者的欣赏和喜爱.  相似文献   

3.
徐訏在创作中始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这一文学主体,以浪漫或写实的方式对永恒的人性进行追问,从而获得作品的普遍性和永久性.他在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体现出不同的人性探索特色:早期创作中对复杂人性的反映已初露端倪,前期创作中体现出热诚浪漫主义与冷酷现实主义的交错,长达三十年的后期创作则逐渐从理想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并最后在宗教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式的超脱.  相似文献   

4.
冯欣 《社科纵横》2006,21(5):85-86
与传统叙事小说不同,现代抒情小说的深层审美价值恰在于将“真、善、美”统一起来,构筑一个净化人的精神与灵魂的世界。本文结合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作品,通过对抒情小说创作主体意识、“真”、“善”、“美”的应合方式和理想化境界的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揭示抒情小说作家对建设人类自由、和谐精神世界的重视与自主追求。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散曲美学价值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创作的元曲中,杂剧和散曲各有侧重:杂剧面对社会生活,散曲面向心灵世界;杂剧以社会价值为主,散曲以审美价值为主;杂剧的创作主旨是惩恶扬善,散曲的创作主旨则是弘扬美质;杂剧以叙事为主,散曲以抒情为主.与此相应,研究散曲就应该以美丑为评判标准,重点透视其审美意蕴和美学价值.关汉卿的散曲注重自然意象的天然美和哲理品味,关注女性形象内外兼美的艺术价值,并注重发掘情感美的理想美质,显示了超凡脱俗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介绍了著名美学家玛克斯·本斯一生在学术生涯中的建树,着重介绍了本斯的主要美学著作,对本斯特有的"审美信息"这一概念作了说明,另外还介绍了关于艺术的符号学概念的具体内容。符号连接着意识和世界,知觉、认识、推理也因此而依靠符号。离开符号,什么东西都得不到表现。  相似文献   

7.
蔡熙 《社科纵横》2012,(4):107-111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这一说法是意识形态观念下对狄更斯的误读。一方面它将狄更斯看成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另一方面,它既与作品内容不尽相符,也有悖于作者的创作目的。它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按照阶级分析的方法,过分夸大了狄更斯作品的批判性、战斗性,而缩小甚至漠视了狄更斯的艺术世界为大众所喜欢的审美属性。狄更斯的艺术世界是闹剧、情节剧、感伤主义、歌特小说、神秘小说、侦探小说、怪诞、宗教等诸种审美因素熬成的"百味鸡汤",多元的狄更斯拒斥简单化的分类和界定。  相似文献   

8.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体现在该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策略上.通过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我影射性结构的构建,精妙的叙述策略的运用,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小说世界.该小说世界的创造,体现了该部作品浓厚的自我意识,使读者认识到纳博科夫一贯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是由读者发明的,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意于读者,而读者自己也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探讨小说理论,通过严肃的自我探索,借助语言创造更符合主观心理现实的小说世界.因此,<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反映了该部作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价值所在,同时也展现出<洛丽塔>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文本,正是由于该文本的这种特性才使得很多对<洛丽塔>的评论都体现了一种双元性,特别是在审美和道德问题上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9.
杨树彬 《学术交流》2005,(10):183-186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也是人类对宇宙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加以认识的结果。它们都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科学探索以追求“真”为动力,以造福人类即“善”为本源,而“美”视觉化地反映了真和善的这种当前状态;艺术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形象化揭示,是对“真”的表现和再现,是对“美”的追求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启迪、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作用,在驱动欣赏者积极、向上、至善。因此,真、善、美分别是科学与艺术的艺同精神、终极目标和理想标准。三者在服饰上得到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0.
赵喜桃 《唐都学刊》2010,26(5):111-115
怎么想就怎么写的情况在运用抽象思维的写作中可以存在,因为抽象思维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思维,而形象思维中所运用的思维符号可以是表象,也可以是意象,只存在怎么想就怎么"画",而不能怎么想就怎么写,必须用文学语言来进行创作。文学语言是作家心理世界审美意象运动的外化形态(物质外壳),文学语言的品级,决定于作家心理世界审美意象运动的品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