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引起了美国朝野热烈的争辩.遏制派与接触派在4个问题上(中国是可以遏制的还是不可遏制的、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与世界是不是构成威胁、美中两国是否存在共同利益,中国走向民主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展开了辩论.克林顿政府适应时代潮流,面对现实,选择了接触派的主张,形成对华接触与合作的政策,但也继承了70年代以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利用台湾遏制中国.目前,美中两国“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开始构建,克林顿政府准备在6个方面同中国接触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2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随着中国国内政局的巨大变动而调整,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北伐时美国敌视中国革命;南京政权建立前,对中国内战持“中立”姿态;南京政权建立后,则率先承认了南京政权,由此开始了双方长期的较稳定的友好关系。这种调整符合美国在华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在外部环境方面对于刚建立的南京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政府所奉行的对华政策或是"接触政策"或是"遏制政策";从美国新政府的亚洲政策、全球战略、外交班子的组成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环境来看,美对华政策将在接触与遏制中摇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女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2 0年代美国“新女性”在行为、就业、教育和两性关系方面呈现新的特点。她们特立独行 ,就业和教育呈上升趋势 ,两性关系朝平等的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变化 ,与 2 0年代消费社会的出现、性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密切的关系 ,并对妇女运动、美国社会的妇女观和妇女的自我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期到 2 0世纪初 ,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作为正式的交往关系形成的时期 ,美国对华政策的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对华关系相对友好 ,一方面又对落后的满清政府抱有拯救和施压的想法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独立的对华立场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处在冷战形势下的中澳两国根据各自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最终从对抗走向和平共处。并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转向的背景、过程、时代特点、思想渊源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90年代 ,美国社会卷入了一场方兴未艾的多元文化论争。双方在文化观、非洲中心论、双语教育、配额制的政策与实践、政治正确等问题上的立场截然对立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美国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主流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的地位和评价。这场论争反映了美国深远的忧患传统 ,揭示了当今美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让事实来说话20世纪最后10年里的一场短暂大罢工的发生与平息,能使我们对当代美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党政治的本质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华文教育在美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萌芽、发展到振兴,走过了早期私塾教育、新式华侨教育和当代华文教育三个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华文教育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文学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有很大的增长,并逐渐地溶入到美国的主流教育体系中,成为最大的几种外语之一。进入21世纪,华文教育将保持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融入美国主流教育体系的同时而趋于当地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推行远东战略是40 年代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坚持反共意识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深层原因;轻视与低估中共力量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试图利用苏联的支持解决中共问题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克林顿推行的教育、财政、货币、贸易和经济技术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跨国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多,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和科索沃危机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研究对中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现代化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核心特征、动因、发展模式、进程、本土化六个方面对它进行了综述,试图理清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美国经济的主导力以信息产业为龙头,辅之以符合美国利益的种种贸易、投资规则,在科技、投资、贸易和金融等领域对世界经济施加了巨大的影响。主导力形成的先发优势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促成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美国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独领风骚 ,不仅是美国科技和企业界勇于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进行科技创新的结果 ,也是美国政府直接推动和美国先进的教育制度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正统派”占据了美国外交史学的主导地位。“正统派”是对“国家主义学派”、“宫廷史学家”以及“现实主义学派”三大学派的笼统称呼。这些外交史学家对美国外交史及现行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或极力美化辩护,或予以激励批评,但无一例外,都从对美国外交政策目标以及他们自我定义的美国国家利益的高度认同这一立场出发的。同时,他们的方法论也存在着视野狭隘、系统化解释模式不足,以及史料运用上对官方档案的迷恋等缺陷。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关系在经历池田内阁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到佐藤内阁时期出现突然的降温和滑坡。导致中日民间贸易关系出现突变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实施改变了日本战后在亚洲的贸易结构,使得中日贸易关系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为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和升级,美国要求实现日美远东战略换肩,这促使日本对其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加强对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配合。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农地流转的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我国农地流转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指出仅仅研究影响农地流转的相关因素有其不足之处;提出今后应该重点研究农户农地流转行为过程和决策理由,从而从本质上认识和把握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特征和规律,为进一步推动农地流转寻找突破口,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尤其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包括其成因、内容和影响作了较全面探讨,提出系列颇有见地的观点,从而有助于国外深入研究新中国外交战略,并对当今中国进一步研究20世纪60年代本国外交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当然,美国在上述探讨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国际经济竞争关乎国家兴衰。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东亚的“四小龙”、东盟和中国,通过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相继实现了经济起飞。到90年代,日本在外贸、投资和金融等领域面临中韩等国的激烈竞争。随着中韩等国产业竞争力的凸显,日本在东亚精心构筑的“雁行模式”开始解体,在东亚和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急剧下降。在对外投资和国际金融领域,日本也面临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严峻挑战。因而,东亚经济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  相似文献   

20.
面对因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出现的冲击、混淆而带来的德育困境,提出并深入探讨了“辩论式的对话”教学模式及其作用,同时提出了这种教学模式展开的步骤,以期提供一种融辩论式方法和对话理念于一体的全新德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