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积极成果、状态和过程。法治作为治国方略,是与人治相对的范畴,内涵“良法”,植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社会文明,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政治意识文明就好像人的血液一样渗透到人的各个器官而作用于法治的诸运行环节,其法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立法中的“良法”功能、执法中的“依法”功能、司法中的“公正”功能、守法中的“认同”功能、实现中的“宪政”功能等。  相似文献   

2.
欧洲法律意识的概念与内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洲学者过去普遍使用的与法律意识有关的概念是KOL。欧洲长期不使用法律意识的英文概念“Legal Consciousness”。欧洲的法律意识概念,第一次由奥地利学者埃利希于1912年提出。埃利希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问题的体验,这种体验由社会现实所决定。法律意识在意识本质上是人们自己具有的关于法律的思想,与正式的法律无关。法律被认为是因变量,法律意识研究关注人们自己具有的法律思想与期望。美国学者把法律意识中的法作为自变量,认为法的变化决定了其他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所形成的心理积淀 ,导致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宪法观念的淡薄 ,人们认同触犯刑法、民法等违法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对违反宪法的行为是否追究违宪责任 ,却存在模糊观念 ,甚至存在“只怕违法 ,不怕违宪”的错误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 :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都必须予以追究 ,宪法是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法律效力 ,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我们只有提高法律意识 ,转变传统观念 ,才能加速依法治国的进程。一、摆脱“官僚法类型的法律思想”羁绊官僚法类型的法律思想 ,最…  相似文献   

4.
现行宪法文本中特别是序言中的相关表述,为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概念基础和基本标准,通过宪法解释理论和制度层面的分析,为在宪法框架内寻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资源提供了可能。以现行宪法文本为基本,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基础,是建构以立法、执法、司法和评价为要素的实施机制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政策向法律文本转化的前提。民族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立法工作的开展。民族团结立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向,是地方民族团结立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5.
从介绍“法治”思想的三个源流入手,着重介绍埃利希的“活的法”思想,提出了“国家法”与“社会法”两种法模型,并指出在变动的社会里,通过对国家法的适当解释的变迁,法律实践的积累会表现出变动的法律意识,产生出对应于这种法律意识的法律规则以及对既有规则的崭新解释。为东亚法哲学研究以及在东亚区域内实现共同规范的构筑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爱兰 《北方论丛》2007,(2):149-151
要实现法治现代化,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作为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从根本上影响着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但现代化的标准是把握和分析一个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和基本状况的尺度,在认识法律意识现代化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在标准即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所应具备的内在指标与程度,它包括法律信仰意识、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契约意识、诉讼意识和平等意识,外在标准即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外部体现及其对外部环境的现代化要求,它包括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法律监督几个方面,来剖析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既可以使社会更加准确地把握现代化的进程,又成为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公平是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现行行政法立法公平不足,政府及其部门有权无责,“可以”和“以上以下”等规范授权太宽。和谐社会构建要效率更要公平,学界与立法界应当对行政立法公平问题给予充分关注。有必要完善我国行政立法,使行政“法”真正成为法律。  相似文献   

8.
法律精神是个体主观的法律意识与客观的法律意志之间高度同一性的状态,它是表征普通民众对法律规范认同的范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文化情感紧密相连,因此,法律意识与法律意志之间的张力与共融性的关系必然置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下,方可获得真实性的内涵,也才能彰显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在规制社会秩序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具有伦理法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十恶”、特权法以及男尊女卑。儒家的“礼”制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法的思想根源,儒家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规范社会等差关系,用“礼”作为维护社会等差关系的工具,形成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批判和改造传统法律意识,确立现代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奈件。  相似文献   

10.
伊林的法律意识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法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客体制度来加以认识、体验。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所谓的“规范法律意识”:第一,法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第二,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法的意识是规范性法律意识,是“源于追求精神的意志的追求法的意志”;第三,规范法律意识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义”与“感情”分别作为婚姻的一般条件利弊互见。“义”较之于“感情”,在对婚姻本质的揭示上,更准确、客观一些。并且,“义绝”之“义”有效实现了婚姻制度与整个法律体系的贯通和协调,在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指引方面,具有明显的正向立法价值。将“义”与“感情”作比较,不是试图从立法上用“义”来取代“感情”,而是要进一步说明,法律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性,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立法者,必须正视和尊重法律科学的规律性,以此来改进我们的立法。  相似文献   

12.
杨宏山在《宁夏杜会科学》1997年第6期撰文指出,没有“一神教”虔诚而执着的宗教信仰,淡漠弱化的宗教意识和功利主义的宗教心理,是中国社会中法律意识淡薄、政治理念容易摇摆的深层原因之一。那么中国社会要寻找法律认同和政治立场坚定的出路何在?由于杜会普遍缺乏某种宗教精神.决定了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任重而道远。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做的,也许是要寻找宗教和法律之间的一种转化,在宗教世俗化的浪潮下,努力实现法律的权威化。缺乏某种宗教精神,民众普遍没有“宗教教养”,决定了我们的杜会必须而且只能依靠法律。首先,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和新任务前,有很多不良思想和观念干扰着我们的头脑,作为房屋产权档案人员必须要树立以下一些正确、良好的意识,才能成为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合格产权档案工作人员1法制意识。当今社会,是法制日益完善的社会,是公民法制、法律意识日益提高的社会。作为产权档案人员也必须具备“依法治档,依法管档”意识,贯彻国家法律规章制度,贯彻档案法规,贯彻房地产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房屋产权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4.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性的认识及观念,中国社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同时也表现为规范主义法律意识与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并存的多元化特征。经验研究表明,法治意识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并不产生明显的作用,但对人们选择纠纷解决机制有一定影响。法律权威意识越强,选择法律解决机制的概率越低;人们越是把法律当作工具,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可能性就越大。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的结构扁平化特征及两极化趋势与法律至上、法律万能的宣传有一定关系。因此,研究它对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律意识之结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法律意识的结构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法律意识与其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律意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律意识的外部结构与法律意识的内部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从法律意识与法律制度的关系看 ,法律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法律制度之间的中介 ,法律意识是法律制度产生的主观意识基础 ,是法律意识的制度凝结 ;从法律意识内部的横向结构来看 ,法律意识有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评价、法律信仰等要素所构成 ;从法律意识的纵深结构来看 ,法律意识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所构成。  相似文献   

16.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技的要求、认识和态度。 一个国家可以有统一的法律体系,但其公民不可能都有统一的法律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占主导地位,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藐视法律,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就是最好的注释。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首先就取决于人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执政党的法律意识水平。社会主义法律代表人民的法律要求,它代表并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般来讲,社会主义法律是能够得到人民遵守的。但是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一定的法律意识指导下实现公民的法  相似文献   

17.
略论我国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中,农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决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应完善立法,为农村法治建设创造有法可依的环境;改善农村执法、司法状况,树立良好的法律形象;协调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深入普法,培育和提高农民的现代法治观。  相似文献   

18.
杨铜铜 《东岳论丛》2023,(2):177-190
立法目的是一个灵活多变且颇具有争议的概念,看似清晰,实则不清。立法目的解释涉及法律适用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法官就立法目的无法达成一致,必然影响类案类判的裁判逻辑,消解法秩序的统一。立法目的可以类分为直接立法目的、隐藏立法目的与整体立法目三种类型。法律文本是获取立法目的最直接、最有效论据,规范主义下应当优先适用法律文本所体现的立法目的。法律文本的荒谬是隐藏立法目的运用的前提,隐藏立法目的是立法者的规范目的,具有纠正法律文本荒谬的功能,可借由法律体系推定与通过立法史查找,在缺乏相关论据时,法官可对立法目的想象性重构。立法目的条款是法定的立法目的,用来表明立法者制定整部法律的精神与目标,具有外在体系的形式特征,但本质上仍属于内在体系的范畴,具有抽象性、开放性与评价性特征,多用来价值宣示,缺乏规范的逻辑结构。立法目的条款司法适用可类型化为作为法律解释的“目的要素”、作为规范目的解释恰当与否的“判断标准”,以及作为法律漏洞的“填补工具”等场景,并且应当遵循目的层次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法律缺失的原因,并试图从新的视角来看待法律,构建大学生现代法律理念及应具有的全新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公证意识,是人们关于公证法规及其公证法律现象的认识、思想、观点和心理活动的统称。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层次和领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和增强人们的公证意识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笔者认为,增强人们公证意识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通过宣传公证知识,增强人们的公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