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陕北文化——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独具特色,研究陕北文化对于理清中国文化的脉络,了解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论述陕北生态地理环境演化和陕北人种构成入手,分析了陕北历史文化的精神品格,认为:陕北文学是陕北历史文化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它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中,最有价值、最震撼人心的是陕北文学所蕴含的悲苦意识的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3.
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区域性博物馆。以陕北一带自然演变和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典型资料、典型物证的收藏、展示、研究为己任。本博物馆注重收集反映陕北黄土高原一带的气候变化、动植物变异及地理环境变迁的典型物证资料和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留物;注重收集华夏族,特别是黄帝族早期在陕北黄土高原一带生息、发展以及夏商以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陕北一带长期交融形成区域特色文化的各种历史见证物。同时,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又是榆林学院陕北文化重点专业和特色课程的教学研究基地,是进行区域历史文化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是传承陕北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榆林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及榆林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应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区域社会发展建设的战略高度规划和建设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走高校和地方共建的道路,统筹地方和高校的文物资源、展览、人才条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为陕北经济、文化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文化是陕北人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的发生、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自然演进序列划分为远古到秦汉、魏晋到宋辽金元以及明清时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历史时期。陕北文化的基本特质表现为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浓重的军事文化色彩,以及文化中的原始性和历史延续性。这些基本特质赋予了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绚烂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陕北文学入手,剖析了它与陕北文化的直接渊源关系,企图寻找当前陕北文学滞后的根由以及预测陕北文学未来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接之地,更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域之一。陕北地区独特的饮食习惯、服饰、生活习性除了受自然环境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之外,也深受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保留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遗风。陕北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了陕北的民族融合历史,同时也说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来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2007年由陕西省文物局批准设立。是陕西省政府学位办重点扶持的特色学科社会学(民俗学一陕北文化)的教学研究基地和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陕北生态文化)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本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榆林市、校产学研合作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8.
陕北历史文化暨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13-14日在延安大学召开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共一百余人,提交会议论文约70篇。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交流陕北历史文化的相关课题,标志着"陕北"开始真正成为区域史研究的完整对象。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是高校的学者们与陕北各地的草根专家们既展示了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真正开始了相互交流和切磋,标志着陕北历史文化研究在整合研究力量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深刻地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观念、习俗、情感以及审美情趣,是现代人了解、理解民族文化传统最好的文化资源。如何抢救、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文化是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课题。运用文化生态的系统性观点和整体性方法为研究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本文以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为例。通过对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其失衡状况的阐述,提出了构建陕北文化生态圈的路径。以期保护、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讨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策略。首先,梳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从中发掘创意设计的潜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将如何运用传统资源和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推进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总结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陕北地名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学是关涉地理、历史、语言、民族等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本文就陕北地名与陕北方言、陕北地名与陕北历史上北方兄弟民族谈了三个问题:一、地名,世代口耳相传,不跟一般字音一起发生历史音变,具有着较大的稳定性,陕北有些地名便保留着古音,不失为研究汉语及陕北方言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因此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的,大部分是地名。陕北在历史上许多北方兄弟民族与华夏族杂处错居,至今尚残留着一些以他们的语言或姓氏命名的地名。三、陕北已出版或待出版的一些地名志,在用字、读音、含义上不乏讹误之处,本文举例性地作了说明、正误  相似文献   

12.
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的遗存,近代陕北地区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活动表现出丰富的生殖崇拜的内涵, 生殖文化是研究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联系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陕北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处在其文化圈内的陕北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为进一步促进陕北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文化经济发展新理念、加速文化创新、深入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实现陕北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正在面临且无法回避的历史趋势,不仅为民族文化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曾偏安一隅的陕北民间文化,同样身处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中。认识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并且恰当选择对外传播路径,对陕北民间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榆林日报》是榆林市委机关报,它作为陕西北部的地方性的报纸,在其创建多年历史中,对陕北民歌及陕北音乐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报道,对榆林民间音乐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榆林地区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对榆林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更在对陕北民歌等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它也在榆林地区特有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地方性特色。本文通过对《榆林日报》进行简单介绍,对其陕北民歌及陕北音乐文化宣传和报道版块的现状、特点、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特色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索,又与其同级别报纸《延安日报》的类似版块进行了对比,最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电影对陕北民歌的两次演绎和传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创作中,曾出现过两次比较集中的对于陕北民歌及其地域文化的演绎和传播现象,先后在银幕上出现了"红色陕北民歌"和"原生态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及其全社会流行热潮;与此对应,陕北民歌及其地域文化又对中国电影的审美特征、文化指向具有反向渗透和影响作用.两者互动融合生发,最终塑造和建构了特定时代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当代性、大众性,并在当代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全球化视觉文化语境下,这种大众电影与民族艺术文化互动传播的现象与模式,值得我们继续关注、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大的移民高潮,移民的到来改变了加拿大原有的民族结构,造成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加拿大民族文化政策经历由盎格鲁一致论、熔炉论、文化多元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陕北方言中保留有大量先秦、秦汉古语,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出陕北社会的佛道信仰习俗。通过对陕北方言这些特点的剖析,我们认为,陕北方言的主要形成期应该在秦汉时期,陕北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应该在秦汉时期初步成型。陕北方言及其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华民族汇聚凝固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陕北民歌是陕北民俗活动和陕北民俗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勤劳朴实的陕北人民生活真实写照。陕北曾以丰富的陕北民歌闻名全国,以激昂的陕北民歌为新中国的诞生谱写新篇章。如今时代在发展,陕北民歌却一直在传统边缘停滞不前,并逐步丧失其功能性。所以要弘扬陕北民俗文化,发展陕北地方特色就必须重振陕北民歌。  相似文献   

20.
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自古以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单元,历史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使得陕北的民风民俗特色鲜明。根据20世纪以来关于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情况,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可分为20世纪30、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目前三个不同时期。对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其研究状况在不断走向繁荣,并且学术水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