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大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呈现出相对优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压力最大,其次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最小;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最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区域的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呈现出相对优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压力最大,其次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最小;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最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区域的产业政策调整耍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试论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区域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地域综合体。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生产力的诸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集聚程度和集聚规模以及地区间的相对平衡关系等。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由于各要素间的作用内容、方向及强度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型式与特征,因而空间结构被人们认作为一个区域发展状态的显示器。目前,组建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合理结构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理论意义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城市的空间结构决定城市的竞争力,进而决定区域竞争力;城市的空间经营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城市的综合实力。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逻辑性,需要创建良好的地方政府间竞合的制度环境与组织协调模式,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实现产业优化与转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现人口流动;坚持交通先行,加强路网建设,打破区域经济瓶颈制约,做强极点支撑。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了新的内涵。它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发展能力与形态的跨越;兼顾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并以改善民生和提高西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通过对西藏地区要素禀赋以及产业结构效益分析表明,必须降低西藏产业结构的外生性,形成内生性的产业结构,促进西藏形成相互支持的区域产业体系,建构经济发展的内部推进力量;应当利用要素集聚效应,构筑经济增长极,通过城镇体系带动整个经济区域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系统运动的规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系统在特定运行机制下表现出若干运动规律.区域经济系统运动的规律或规律性的现象包括经济发展要素的空间配置规律;经济发展要素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和联系规律;空间结构的优化和演进规律;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区域经济活动的整体效能,因此,优化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牵引下,散布于区域地理空间的经济资源和要素日益向部分优势区域集聚,江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如何优化空间结构,缩小江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人口分布、企业布局、交通规划、城市用地和住宅建设等城市空间要素利用的各方面来看,上海目前的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单一中心即“同心圆”结构特征,中心城市的空间要素配置出现失衡状态,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心城市空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政府替代市场”。因此, 从空间资源配置角度看,上海城市发展应进行以下转变:一是城市发展模式必须从传统的“同心圆”转向“多中心”或者“多核化”城市发展模式;二是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必须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非均衡资源配置转向市场引导型的均衡资源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9.
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演化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域经济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区域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决定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的定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经历了由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到空间一体化阶段的演化过程。区域之间关系状态及相互作用机制是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当前,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地区经济利益格局仍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市域经济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发展战略服务于新发展格局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技术、资源、空间、生态等多维度因素的变化相互交织,共同驱动着区域政策焦点、区域要素禀赋、区域生产组织、区域空间结构以及区域生态条件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变革。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区域重大战略,应积极应对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着力探索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的区域协同发展、面向国内价值链深化区域产业体系建设、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地区公平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进大尺度空间治理探索等路径推动京津冀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在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如何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矛盾现状,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意义和具体模式,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4,(5):59-65
以融合发展为理论基础,从融合硬度、融合软度、融合深度等三个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考察了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研究表明,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的两大增长极,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各融合指数都位居前列。从灰色关联度来看,融合指数排名并不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这说明城市在经济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形下,现阶段出现边际递减效应是两者融合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主要体现,因此必须改变经济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方式以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川南都市圈建设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川南“都市图”的建设模式,应综合应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发展轴理论和网络发展模式理论,借鉴外资主导经济发展的苏州经济发展模式和本地民营资本主导型的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川南区域融合,应结合川南地区实际,建立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和产业布局,突出“外向型”经济思路。建设“川南都市圈”,应主动融入成渝,甘当成渝经济区的“二传手”,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拓展对滇黔地区的辐射,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临空经济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微观上改变区域发展要素禀赋,中观上实现与区域产业耦合,宏观上促进区域税收和就业增长。作为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代表之一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五化同步"、打造"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四个河南"、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整合河南临空资源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结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发展融入国际前沿的临空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发展临空经济也大有可为,郑州临空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发展模式创新,为我们展示出未来区域发展新"四化"趋势。依托于国际航空运输体系的临空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区域发展重点一直在沿海或沿江地区的发展模式,开辟出区域发展热点重返内陆地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增长极理论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长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一般经济学理论、区位论的发展紧密相关,特别是起初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与分析方法,脱胎于一般经济学,之后随着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和地理学的兴起,使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日益成为较为完善的区域非平衡发展理论①,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增长极的概念始于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n。qisPerr。u)②。目前一般认为,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内涵,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某一推进型产业或公司;二是在地理意义上特指某个地理区位或空间单元。在增长极理论向空间拓展过程中,其概念与术语…  相似文献   

16.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整合地区经济、推进国家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标准差值法对1989~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的结果表明:渐进改革、梯度开放的发展策略导致三大区域中,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制度创新滞后以及地方政府"利己"策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的主要障碍.近年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增强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三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趋同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发展为泛珠三角的区域延伸过程,是中国新的空间结构变化的产物,也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初到2010年期间的成长方式转变、结构转型与制度演化的必然发展。澳门仰仗地缘优势,有幸地成为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中的核心地带,并将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发挥区域中独特的商贸平台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二元结构视野下对"增长极"理论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许多当代西方学者都从二元结构的视角出发,认真思考过"增长极"概念所概括的城市与工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增长极"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严重的负面效应。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形势下,行政部门必须冷静客观地对待"增长极"的激发效应和负面效应,以积极主动的对策校正"增长极"的正负面效应,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期战略,尽快促成"增长极"与"边缘区域"之间从"分化"到"融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鼓励个人创造力无穷释放、冲破对传统资源束缚、改变以自然资源消失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它依赖着哪些要素创造新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哪些途径和手段为经济发展打开新的通道和空间?笔者认为,从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呈现“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实力颇具影响、产业结构多元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来看,文化产业在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已初具三种基本模式,即:“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的资源转化模式、“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化升级模式、“普通商品—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升模式.这些模式既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又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可供操作、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广州集聚了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了许多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长极发展较好。在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推动下广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转换动力大幅度提升发展质量,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源。但广州经济增长极转型发展也面临着区域增长极支配效应不足、产业增长极乘数效应减弱、创新增长极扩散效应不明显等瓶颈问题。因此,广州应该从强化产业极、拓展区域极、深化创新极三方面着手拓展经济增长极,以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