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辟之初,乡村民众对戏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戏剧活动多是围观而不参与。中共政权借助思想教育、组织动员、演出革命戏剧、规范村剧团行为等路径,使乡村民众逐渐改变了对戏剧的态度,实现了由围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在"运动群众"参与乡村戏剧活动的基础上,中共政权通过政策引导、机构协调、专业剧社帮扶、媒体推动等举措,为民众参与戏剧活动创造条件,使乡村戏剧活动逐渐演变为群众性戏剧运动。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乡村戏剧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边区戏剧的繁荣与发展,丰富了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而群众性戏剧运动的开展,也极大地配合与推动了各项群众工作,对动员民众拥护、支持和参与中共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戏剧建设与群众运动交融共生,成为中共抗日根据地乡村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对解放战争及以后一定时期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戏剧运动史渊源流长,随着社会不断的推进与发展,戏剧从内容到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反帝反封建,争民主争自由的人民大众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戏剧方面,更是发生质的变化。当时有两支戏剧大军:战斗在国统区的抗日救亡演剧队,和活跃在革命苏区的剧团,而红军队伍中的戏剧活动,又是整个苏区文艺运动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曾建立不能抹灭的历史功绩。 中国革命根据地最初时期的戏剧活动,首先是从红军中开始的。当时红军开展戏剧活动并不是单纯为了娱乐,或者以明确的戏剧运动为目标进行的,它是为了配合宣传鼓动,组织  相似文献   

3.
<正> 粉碎“四人帮”以来,戏剧文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解放以来的戏剧创作中比较肤浅、单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剧作家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上重新思考戏剧的个性,对戏剧本体、形态、功能等方面的认识日趋深刻。剧作家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创作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这些探索既有内容上的拓展,又有形式上的创新,但形式的创新更为引人注目。综合起来看,新时期戏剧文学的探索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文学中的戏剧创作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光辉的一章。"九一八"戏剧的出现促使中国戏剧发生了现代传播意义上的转变,这表现在:首先是题材上的共鸣和活跃的话剧演出推动了中国新剧的传播与普及,使舶来品的话剧成为中国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是形式上的革新使话剧的受众发生社会阶层性的转变,推动了旧剧的现代转型。可以说,"九一八"戏剧是中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戏剧走向成熟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常芳芳 《阴山学刊》2005,18(1):18-23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中和之美"的艺术批评标准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以冲突为本质特征的戏剧长期受到压抑,直到元代才出现戏剧大繁荣。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也是制约戏剧发展的重要原因。元统治者对文学艺术客观上的放任态度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元代大都市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是元杂剧兴盛的土壤;元代知识阶层思想意识转变,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专业作家群,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舶来品”的话剧,其引进、发展和成熟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戏剧在外来影响中不断发展、日益深化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左联”戏剧在接受外来影响方面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从“五四”戏剧革命到30年代初“左联”领导下的革命戏剧时期,中国戏剧在接受外来影响中发生了一个质的转变,即戏剧由欧化、西洋化步入了大众化、民族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戏剧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而言的,因此,我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后现代主义戏剧。在现实主义那里,重要的是模仿和再现现实;在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是对情感思想的表现;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则是戏剧表演本身。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戏剧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本体怀疑论、模糊界限、混杂拼贴和语言革命。后现代主义戏剧不仅标志着艺术形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革新,而且也意味着戏剧创作和表演方式的极大混乱与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追溯英国戏剧发展的历史线索,审视伦敦的城市空间与文艺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在16世纪初,伦敦出现现代城市的萌芽迹象,其产业结构开始由以农业为主向城市手工业转变,工业资本主义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求更加丰富灵活的文艺形式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露天剧院在伦敦城外集中兴建,在原有的政商权力秩序之外拓展出新的大众娱乐空间,并逐渐形成了包括剧院的经营方式、演员的社会地位、演出的固定场所、演出使用的材料和戏剧的社会功能在内的全方位职业化机制,由此推动戏剧发展成为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类型。本研究表明,伦敦城市空间决定了文艺的形态,后者也对城市的结构性运作产生影响,并继而改变了城市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9.
曹凌燕 《西域研究》2008,490(2):92-97
吐鲁番地区处于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要道上,是我国西域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对不同文化的吸收、融合,造就了该地区开放、多元的文化品格,促进了古戏剧的孕育和发展.百戏、歌舞戏、宗教戏、"苏莫遮"、"合生"、"踏摇娘"、"大面"等种类繁多的古戏剧表演类型和演出名目,反映了该地区古戏剧发展的总体概貌和主要特点,折射出当地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吐鲁番古戏剧的东渐与影响及其丰富而珍贵的历史遗存决定了它在中国戏剧发展史和东西方戏剧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执着于中国戏剧起源探究的戏剧史学者们,已经在这个又迷人又恼人的问题上困惑多年了。然而,笼罩在中国戏剧问题上的纱幕,至今仍未被完全揭开。用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眼光看去,戏剧因素的出现,首先是某种特定的文化(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总和)的产物;其次,戏剧因素一旦出现,它便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汇入特定的文化结构之中;再次,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分支,萌芽状态的戏剧文化因素便具备了与其它人类文化分支大致接近的文化特质,即对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定的适应性、作为一个文化分支与特定文化圈的整合性、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反应的变迁性。上述戏剧  相似文献   

11.
清末广州的戏剧消费与新闻话语的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建国 《学术研究》2006,(11):142-146
清末广州戏剧空前繁荣,看戏成为民众普遍喜爱的消费方式。剧院作为清末社会十分重要的公共娱乐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日常生活情趣。它为报纸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新闻题材,同时,报纸作为新闻媒介极大地推动了戏剧消费的普及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中西方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戏剧品种。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和喜剧;而在中国,完整形态的戏曲则是在公元12世纪方始形成。二者之间,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作为总结戏剧实践的戏剧理论,中西之间也是颇有差异的。l戏剧艺术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便有着尊崇的地位。与此相应,西方古典戏剧理论对戏剧也是十分推重的。亚里斯多德(前384—322)就认为:“自从喜剧和悲剧偶尔露头角,那些从事于这种诗或那种诗的写作的人们,由于诗固有的性质不同,有的由讽刺诗人变成喜剧诗人,有的由史诗诗人变成悲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探索戏剧实践的戏剧治疗继承了古老治疗仪式的传统,致力于成为当代人的精神仪式。时代语境的变迁使戏剧治疗呈现出与古老治疗仪式不同的特色:第一,表演者的身份发生变化,由治疗仪式中的巫士转变为戏剧治疗中的被治疗者;第二,治疗性表演空间的性质发生变化,由神圣空间转变为游戏空间。这两点变化说明,在信仰失落的当代社会,戏剧治疗不再将治疗的希望寄托于神圣信仰,而试图发掘每个人的行动力,使其与自身的精神性存在取得联结,完成英雄转化之旅。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澳门戏剧发展相当蓬勃。近10年来,澳门处于历史转型期,受国内改革开放的带动,经济明显发展,社会逐步富裕,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促使政府对本地文化活动的投资和对文艺社团的资助增多。这些是导致九十年代本地文化团体增多的原因。澳门没有专业的文艺团体,话剧、戏曲、曲艺活动都是由业余社团承担。八十年代澳门只有三个业余话剧体,由九零年到九六年就增加到十八个,其中十四个是在政府注册,领取政府资助的。除此之外还有各街坊老人话剧组和五十余个学校话剧组。十年来,澳门业余话剧团体培养了一批编剧、导演、表演、舞台…  相似文献   

15.
行政文化的创新与行政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广义的行政文化由三个部分构成:行政物质文化,行政规范文化和行政意识文化.前两部分是行政活动中的“硬件要素”,第三个部分是行政活动中的“软件要素”.本文所指的“行政文化”仅仅限于行政意识文化,即狭义的行政文化.它是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模式,涉及到政府官员或公务人员对现实行政生活的态度.观念、意识、精神、心理等方面,是行政主体应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历来是行政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各级行政管理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行政文化与行政效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且在一定的文化环境里进行的,从文化上来认识行政管理,把行政文化的创新与提高行政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6.
元大都戏剧艺人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大都辉煌的戏剧文化是杂剧家和戏剧艺人共同创造的。大都的戏剧艺人的演艺水平很高,一大批演员都具有角色行当上的专长。在大都梨园中不乏夫妻或父母子女同为艺人的,由此形成了一些艺人之家或艺人世家,元代戏剧艺人演艺水平之高,与此种现象有内在联系。此外,大都一些戏剧艺人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张謇为中国的戏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戏曲史上应该具有重要地位。深沉的文化焦虑 ,置换为热切的社会关怀 ,使他把戏剧改革作为社会政治的一种形式和内容。张謇强调戏剧以适用为本 ,追求有补于世的实用效益 ,建立了一整套的规范 ,强调戏剧直接为社会服务 ,为民众服务 ,移风易俗 ,关心道德个体的精神提升 ,一切都是以人的自觉自律为起点和归宿 ,充分体现了工具主义的美学观。张謇在标举风化的前提下 ,也十分重视戏剧艺术表现的研究 ,在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 ,突出文艺在教化上的外部作用 ,引导艺术家们面向社会、面向人生 ,又遵循文艺自身的特殊性 ,研究戏曲发展的内部规律 ,特别是在梅兰芳戏剧的改革上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  相似文献   

18.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戏剧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其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比较,具有表演性特征;而与其他表演艺术相比较,传统戏剧则具有综合性特征.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存在根本上决定了传统戏剧的存在,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价值集中地体现了传统戏剧的价值;从功能论的角度来看,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延续有效地保证了传统戏剧的生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具有三种文化功能,即保存文化遗产、再造文化产品,熔铸文化心理、塑造文化品格,传承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饶芄子教授负责主持的《中西戏剧比较教程》是纳入国家教委七·五期间重点文科教材规划的项目,该成果完成后于1987年7月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1990年在“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还获广东省高校文科类教材一等奖。《教程》较为完整系统地对中西戏剧进行了比较。首先它从文化学的宏观角度把握中西戏剧的特点,认为中西戏剧的比较,实际上是中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比较,由于中西戏剧分别处于不同的文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