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面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孙中山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经过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不泥古的提炼和改造,使其传统文化观与民族振兴、三民主义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他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主张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借鉴外国文化的长处而不照抄照搬;他在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方面,形成了善于从因袭传统文化、规抚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而不断取得创获等与时代发展相顺应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赶超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康 《中州学刊》2003,1(3):112-115
赶超思想 ,是孙中山为使中国迎头赶上并超过英美而设计的政治理念 ,其核心是融会中西所创新的五权宪法论。他认为实现赶超要讲究方法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他的这一思想仅停留在论证上而未及实现。  相似文献   

3.
张磊 《学术研究》2001,(4):99-104
本文作者认为,孙中山对未来国家与社会的趋势和模式所持的文化取向是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以革命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先进的思想,熔铸拯救和发展中国的理论和纲领.他的这种文化取向是一贯的,是近代中国的优秀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4.
董淮平 《北方论丛》2007,(5):99-103
在孙中山先生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大体可通过三个层面得以展示:一是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定位;二是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首肯;三是对于中华传统道义价值的体认。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认同,不仅仅出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热爱的情感,更是回应民族生存危机的策略表达。他将传统的"宗族"组织架构、"忠"之准则、"王道"观念等等,通过切合时局的新内涵的灌注,转换成有助于推动现代国家建设的积极因素。孙中山思考问题时的"西方"与"中国"双重知识谱系的作用,使之有能力去完成将现代化理念楔入中华传统符码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文化自为是指近代中国文化主体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处于理性阶段。孙中山不是学者型的思想家,但他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看法,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有深入的思考。在清末,他与伍廷芳等人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人的看法均有所不同。他不赞成激进的反传统主张,不赞成全面西化,在保守与发扬传统方面,也不像辜鸿铭那派人那么偏执。对于中西文化,孙中山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派,或曰折衷派。时过八十多年,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还是孙中山的见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英津 《文史哲》2001,1(4):91-97
五权分立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它的形成过程、形成动队内容构想和制度设计均一致表明,五权分立不是对西方三权分立的简单改造,也不是三权与两权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西方文化融合基础上的复杂创新。为此,应重新赋予其比以前更高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文化观,在价值取向方面迄今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一是好的保存,不好的放弃,反对文化问题上的民族虚无主义;二是主张外国好的东西应当学习,但须立足国情,为我所用,不能盲目照搬;三是坚持走融汇中西,兼收并蓄,综合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独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二次革命失败后,为扫除专制,重建民国,孙中山在日本创建了中华革命党。为了增强该党战斗力,孙中山将凝聚其精英治国理念的五权宪法引入了中华革命党的组织架构,希望以此提高党员素质,增加党员实行五权政治的经验。进而,通过修改革命程序论,孙中山以党权取代军权,并将其作为统领民众进行民主建设的主导力量写进党章。与辛亥革命前的有关思想相比,孙中山此时初步形成了以党建国的民主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9.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结晶。他在追述“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时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门“因袭”传统文化是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过程中,孙中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创新思想。‘“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政纲中影响巨大,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旗帜。在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多言论中,孙中山从传统文化中广泛吸取有益于革命需要的东西,并适时地赋予其新的意义。从“驱除邀虏,恢复中华”中,可以看出,孙中…  相似文献   

10.
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主席早就这样教导我们把孙中山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当作珍贵的遗产来继承,并且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他(指孙中山——笔者)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怎样从作为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一部份的“五权宪法”思想中,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他留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东西,并指出其局限性,对于我们判别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在学习我国历史遗产时联系实际问题加  相似文献   

11.
彭升 《船山学刊》2003,(2):142-145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一是强调复兴民族精神拯救中国,但又主张对西方文化采取开放态度。二是提倡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并能创新发展。三是主张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但又赋予它新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四是融贯中西文化,力求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五权宪法”之特质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关于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特质,学术界往往认为是分权制。其主要理由在于:“五权宪法”是:“以‘三权宪法’的欧美宪法作为范本”,“并吸取了中国古代封建  相似文献   

13.
自西汉武帝采董仲舒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二千年间,孔孟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它与士人前程紧密结合,也形成国人的道德规范。近代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思想家们不可回避地都要对传统文化予以取舍。孙中山昌言其革命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本文旨趣,即在分析孙氏晚年文化思想中对传统的因袭,以概见传统文化之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孙中山的“国粹”观入手 ,对其晚年的文化取向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孙中山“国粹”观的内涵 ,就是中国固有的道德和智能 ,其核心是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这一思想明显受到晚清国粹思潮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中国文化优越论的影响。孙中山提倡恢复一切国粹是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他对国粹的褒扬是希望以中国的王道文化、道德文明补救欧美的霸道文化、物质文明 ,也是对当时国内出现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矫正。尽管孙中山对“国粹”的表述未必准确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也未必精当 ,但他取法乎上 ,择善而从 ;会通中西 ,与时俱进 ;既提倡国粹 ,“因袭”中国固有思想 ,与民族虚无主义者划清界限 ,又主张向外国学习 ,“规抚”欧美的先进学说 ,从而与崇古恋旧的东方文化保守思想相区别。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中国政治文化中“王道”的理念,发挥自古以来的“大同”思想,来构筑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他提倡以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来改变当时以西方“霸道”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格局.他提出以传统的中国文明为基础,超越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超越近代世界几百年来西方列强奉行的大国强权的规则,扶倾济弱,主导世界进入天下大同的境域.孙中山提出这种思想,以近代西方列强欺凌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为背景,具有现实政治的原因.他的这种思想也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家们倡导大同理想的延续.孙中山的追求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但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革命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主要体现在:继承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提出建立“大同世界”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民族观,提出“民族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提出“民权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平均平等”思想,提出“民生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民族精神救国”思想;继承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精神,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继承传统文化“为政以德”思想,提出“人格救国”观。孙中山传承与超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继承与发扬、扬弃与改造、开放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单从中国传统文化观来讲,孙中山的立场是民族主义的。他充分肯定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重要性,认为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独具特色和优势,并重点弘扬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水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生态本性,而盐文化则造就了西方人的科学精神。水文化及盐文化各有千秋,特色鲜明,水文化具有通融性,强调以和为贵,而盐文化则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勇于有为。世界趋于大融合时代,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将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有利于管窥当前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发展的特性及社会文化的本质,以便有效地开展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研究,前人多从社会经济的视角进行评价。本文式图通过剖析孙中山民生主义在国际关系、区域关系、阶级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引喻,阐述其和谐共融的文化取向,从而揭示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理论启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孙中山的“中国式”社会变革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关于 2 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理念凸现出迎汇世界潮流 ,定位近世文明 ,倡导协调发展和开创中国特式等变征。法古不为其惑 ,役古不为其奴 ;法西不为其惑 ,役西不为其奴 ,乃是孙中山“中国式”社会变革理念之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