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偿抑或赔偿?——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之竞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碧贤 《学术论坛》2007,(1):97-102
工伤事故的复合性引起工伤补偿责任与民事责任竞合。工伤保险制度由近代侵权行为法规范逐渐演变而来,并形成多种损害填补制度并存的局面。选择何种损害补偿模式涉及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多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工伤优先,其他民事损害赔偿为补充的补偿模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
以网约工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同于传统灵活就业人员,面临平台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高频多发职业伤害风险。目前工伤保险制度未全覆盖此群体,试点中以延续劳动关系认定为核心的纳入工伤保险模式和工伤保险复合商业保险模式仍面临不可持续风险,超越劳动关系独立建制模式为理论突破提供新的研究取向。新发展格局下应保障全体公民实现社会保险权,网约工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构建也依此展开:即坚持社会保险属性并扩大试点,补齐职业伤害保障短板;以健全最低工资为前提规范制度参数设计,明确职业伤害风险权益保障责任;提升制度治理效能,优化职业风险服务保障;强化多方主体协同治理,完善保障工作机制,最终实现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多层次、有梯度、可持续的中国特色职业伤害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现代工业劳动在自然层面容易发生劳动对象对劳动者产生物理或化学伤害的情况,即具有即时性特征的工伤风险.针对此问题,发达国家建立了工伤社会保险,通过对工伤的责任界定和利益安排,有效地解决了工伤风险问题.基于对东莞市工伤社会保险实践的调查发现,东莞市面对工人失业、工伤和养老等风险,通过时间向度的分析,着重发展工伤保险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东莞市对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这三项具有时间向度关联性的工作进行统筹,建立"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运行效果很好.东莞的经验对全国的工伤保险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六十年的发展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保险制度作为历史最为悠久和最为普遍的保险项目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即得以确立.六十年来,中国工伤保险制度虽历经挫折,却在调整与改革中不断前进:公平的价值取向得以确立,政府责任逐渐回归,并逐渐由被动反应走向主动参与,各方利益主体也在向着更加和谐、健康的关系发展.但改革仍在继续,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动者权益"将成为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维权NGO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由于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却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而产生的.农民工维权NGO属于政治默许NGO范畴.从其产生途径来看,包括农民工"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草根农民工NGO和由社会精英倡导"自上而下"的农民工维权NGO.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维权NGO来看,这些机构都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获得企业法人资格.它们主要为农民工提供各种维权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包括工伤咨询、工伤代理等.此外,它们还为农民工提供工作信息,举办文娱活动,提供职业培训,探访工伤工友,法律政策宣传等.目前我国农民工维权NGO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组织身份合法性以及与这个相联系的经济资源和人才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雇主安全照顾义务是工伤保险之外保护劳动者免受工作危险侵扰的重要制度。其价值首先体现在该义务可支持填补劳动者工伤保险补偿之外的“剩余损害”、拓展受保护劳动者范畴、拓宽可救济损害范畴,跳出事后救济之外赋予劳动者义务履行请求权和劳务给付拒绝权,弥补工伤制度之不足,有力地回应了新业态及新型劳务损害的制度吁求。应兼跨民法与劳动法两大体系,联动地适用该义务。在体系定位上,应将其归列于合同义务中具劳动法特色可请求履行的附随义务。在法源根据上应综合诚实信用原则、雇主指挥权、集体合同及劳务合同等泛义之“软法”、相关公法/私法规范(尤其是有关劳动保护的基准性规定),作系统地建构。在宏观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此一制度有望与工伤保险制度形成“有节制地进阶式”制度联动,并最终实现劳资双赢。  相似文献   

7.
我国外派劳务人员工伤损害求偿问题具有特殊性,实践中外派劳务人员工伤损害求偿不力,导致其合法权益受损。针对外派劳务人员在境外发生的工伤损害,可按照劳务所在地社会保险中的工伤保险、商业保险中的雇主责任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侵权行为法中的相关原理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于非典型就业劳动者的关注不足,既影响了非典型就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又阻碍了非典型就业的促进和发展。应以平衡保护理论作为指导,完善非典型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确立非典型用工代替全日制用工,退休工和在校生等情况应依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确立保障受派遣劳动者权益的相关制度,保障非典型就业者在劳动关系上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权益的实质是人权问题,宪法规定的人权理念框定了青少年权益保障的方向。生存权、隐私权、受教育权是青少年享有的一般权益,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是青少年享有的特殊权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青少年权益的特殊保护原则和优先保护原则。从共青团维权工作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权益保障的模式主要包括法治化维权模式、组织化维权模式和社会化维权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不断释放劳动者就业动能,稳住经济大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在价值理念上仍然面临诸如是劳动者权益保护还是劳动权益保护的真假问题交织之幕,在制度规定上仍然面临法律位阶不高、制度规范调整滞后以及可操作性不足的诟病,在制度实施上仍然面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效果不理想、保护水平明显滞后等问题。以体面劳动、多中心治理和利益动态均衡为法理基础重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制度体系,基于劳动本身而非劳动关系来完善新就业形态用工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并细化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的认定规则,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实施机制,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会模式。  相似文献   

11.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工伤保险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缺陷和不足、工伤保险救济程序较为繁琐等问题都不利于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因此,一要修改和完善立法,把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二要科学设计农民工工伤救济程序;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69-174
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请求权的竞合是社会法研究的热点,最高人民法院的两个司法解释虽然从程序上对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竞合作出了规定,但还存有瑕疵,主要表现在赔偿标准不统一、上下班路程工伤认定规则模糊、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和追偿制度不健全等诸方面。事实上,现行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请求权的四种法律竞合模式的背后,是价值理念与基本立场的不同。考察工伤保险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工伤保险对侵权责任的全面替代有助于工伤保险制度功能的最大化。为此,应全面采用替代模式,统一工伤纠纷解决机制,重视工伤预防,发挥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在劳动就业领域仍面临经济发展放缓导致的就业问题、传统行业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劳动者就业观念及产业迭代升级造成的就业困难、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存在短板、就业保护和社会保障治理模式与就业模式不匹配等问题,总的来说劳动力供求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就业政策和法律保障仍不健全。为确保真正实现就业优先,应实施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并精准施策,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并落实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补齐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策和制度短板;采取政府主导、信息化引领和社会力量承办相结合方式,转变就业保护和社会保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企业劳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合同关系,企业劳动者权益的失落意味着劳动合同被企业主玩弄于股掌之上,这是强资本弱劳动格局导致的必然结果。要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必须通过工会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谈判制度把劳动者联合起来,增强谈判力量;改善企业治理结构,让劳动者参与企业治理;健全劳动法制、强化政府对劳动合同的监督,为劳动者权益提供一个外部保护网。  相似文献   

15.
工伤保险与侵权法竞合的理论与立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社会保险与民事侵权在工伤事故领域存在着法律竞合,各国或地区解决此问题的理论与制度主要有替代模式、选择模式、兼得模式、补充模式等四种.工伤事故侵害了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其造成的损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可以用金钱计算的损失,另.一部分是不可以用金钱计算的损失.在处理工伤保险与用人单位民事侵权法律竞合问题时,我国立法应当确立原则上的替代模式、例外的部分兼得模式.在处理工伤保险与第三人民事侵权法律竟合问题时,我国立法应当确立部分兼得模式.  相似文献   

16.
工伤认定:行政与司法的冲突及消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伤认定被设置为行政法律关系而进入公法领域,导致具体行政行为产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不可避免,增加了行政与司法在认定工伤上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工伤认定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应将本质上属于社会法领域的工伤认定划归在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使工伤认定更为科学合理,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为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工伤救济程序的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工伤劳动者权利的保护能否得到及时实现。我国现行工伤救济程序实行"双轨制度",即把工伤认定和工伤待遇的给付实行不同的救济方式,工伤认定实行行政救济,工伤待遇争议实行劳动争议解决程序或者行政救济,这样导致工伤救济期限太长,程序繁琐。必须对工伤认定程序进行改革,要体现社会法的理念,坚持快速、便捷、低廉、高效的原则。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消除现行工伤救济程序的缺陷,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程序。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由于家庭保障、储蓄和商业保险的失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成了我国个体劳动者最后的"保险阀".但由于个体劳动者职业的特殊性,以往在其参保方面,更多的是其主体选择在起作用,这与一直强调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产生了矛盾.面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体劳动者的主体选择却存在着不相信、不愿意和不适合这三大障碍.应当以经济社会学为理论框架,并借鉴国外经验,建构与个体劳动者相适应的制度,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激励个体劳动者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权益的保护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保护,其根源就在于法律制度上的缺位.保障农民权益,实现农民权益,必须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刘振杰 《中州学刊》2007,(4):113-116
农民工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催生出的一个群体,他们在获得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因工伤残甚至付出生命的风险.目前,我国有关工伤保险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而工伤事故却频繁发生,这充分表明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权益并未在根本上得到保护.为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政府的法制伦理建设和企业的伦理责任建设,清除农民工维权的制度障碍和人为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