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川茶输藏与汉藏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茶输藏与汉藏关系的发展贾大泉四川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它的西北部是藏族聚居区,并接连西藏和青海、甘肃、云南的藏区。四川与藏区毗邻的地理位置,使四川自然地成为藏区茶叶的主要供应基地。自唐朝与吐善王朝建立政治联系,四川绵州、邓州等...  相似文献   

2.
行政管理实施于特定的行政环境,行政环境决定、影响并制约着行政管理。西藏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造就了其特殊的行政环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性与内地及其它民族地区相比,就显得更为突出。要在这特殊的行政环境中实施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就必须正确认识其独特的行政环境,透彻了解影响、制约行政管理的不利因素,这是我们制定正确方针、政策,改造行政环境,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民族经济、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提。目前,影响、制约西藏行政管理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众多的高等院校中,位于渭水河畔古城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异地办学的特例。从地理位置上讲,这所学校位于祖国内地的陕西;从行政归属上讲,这所学校又隶属并服务西南边陲的西藏。正是这种独特优势,使西藏民院在其5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是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重要教育基地,而且是西藏和内地文化的重要交流窗口,更是汉藏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紧密团结、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4.
墨脱县地处西藏东南,至今仍未通公路。在那里居住着门巴族、珞巴族、藏族、汉族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高山大河的阻隔,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都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特有的民族文化成果。但是,我们在深入调查时也惊奇地发现,即便是如此封闭的地区,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印记亦随处可见,尤其在民间文学现象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这种渗透和融合在民族交往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从民间故事、情歌的比较入手,探究民族间的文化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从中央召开的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来看,党和国家对包括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西藏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脉相承、贯彻始终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视,使西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西藏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民族自治区,在1951年和平解放以前,现代民族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为数极少的僧俗学校又表现出极端的落后性与畸形性。和平解放以后,现代民族教育开始从内地及西藏同时起步;从自治区成立到1965年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目前共有各级各类民族学校4000多所,在校学生达31万,教职工2万余人,形成基础教育、大中专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配套完善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一、西藏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西藏地方民族院校的兴办及西藏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四…  相似文献   

7.
清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的设治和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到了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清王朝采取了一些适应地方民族情况的特殊措施:1、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建立政权机构,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政区进行了局部的调整。2、派兵进入西藏,巩固了西藏的统一局面,并订定“善后章程”,进一步使封建中央集权与西藏地方自治结合起来,稳定了西藏的政局。3、在部分少数民族中继续执行元、明以来行之有效的土司制度。4、继续进行改土归流。5、继续向边境移民垦殖,其特点是:在靠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填补明代移民垦殖活动的空白,同时把移民垦殖活动推向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8.
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10个省区、市 ,有 3个民族自治区、 2 7个自治州、 6 8个自治县 ,世代居住着 38个少数民族 ,近5 0 0 0万人 ,占西部总人口的 17% ,占中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5 0 % ,是中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繁荣创造了空前的机遇。在西部大开发中 ,以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为宗旨的文化设施建设 ,民族文化的保护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开发的规划中应占重要位置 ,是时时应考虑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 ,西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影响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阻碍藏族聚居区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民族地区的法制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构建藏族聚居区社会稳定发展的法治思路和对策:以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思想指导解决藏族聚居区稳定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民族宗教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推动藏族聚居区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加快民主法治化进程,保障和促进藏族等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了本体分析,认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有其深厚的藏民族文化内涵,是在藏民族中传承的文化现象,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竞技体育在西藏的普及,具有原生“活态”性质的传统体育不少项目面也临失传的境地,对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98年,正当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翘首更加辉煌的21世纪之时,西藏民族学院迎来了建校四十华诞。岁月如流,往事如烟。这所创建于祖国内地的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不断发展,越办越好,走出了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办学路子,为西藏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为西藏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第九条规定:“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毛泽东主席也多次指示,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时期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语言认同现象为例,分析了民族聚居区内少数民族对汉语的情感、认识评价、语用行为倾向等,研究了制约和影响汉语认同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因素,进而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内的汉语认同和语言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代西藏学校体育兴起的时代背景、推动力量、发展演变、内涵意义等进行研究。研究可知,在新教育思想传播的大背景下,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和扶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法令法规,随之,西藏的学校也开始了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体育教育。西藏内部教育的改革、新体育思想的传入、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等成为西藏学校体育兴起的推动力量;学校“体育”逐渐从新式学堂“体操”开始进行演进,并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学制学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近代西藏体育教育经历了“民族危亡”到“救亡图存”再到“追求自我”的发展历程,它开启了西藏学校体育的先河,为现代西藏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藏民俗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地域性特征是西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其互融性与时代性特征表现了西藏文化的兼收并蓄和鲜明的时代变迁与历史进步。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整一斑斓多姿的西藏民俗文化。民族的习俗文化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和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林泓 《中文信息》2005,(7):19-23
九龙是甘孜州的一个县,位于横断山北簏,是康藏荼马古道东线的重要集镇之一,地处甘孜藏族、凉山彝族和雅安汉族的结合部,历来便是这三个民族的聚居区。  相似文献   

16.
要改变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局面,加快其发展速度,从而振兴西藏民族经济,就必0须结合西藏民族教育和民族经济的实际情况,把西藏的职业教育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高度来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促进基教、成教和职教的协调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民族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  相似文献   

17.
<正> 明朝对西藏的统治是对元朝在西藏近百年统治的历史继承。但由于明朝本身的政治条件以及民族关系方面的背景与元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对元朝政治遗产加以继承的基础上,在统治西藏的政策和方式上作了许多新的调整。本文着重对明初在西藏政治统治权的确立、明朝对西藏的行政与宗教管理以及西藏地方的朝贡制度诸问题,作一浅略的叙述和分析,从而说明明朝对西藏实施了有效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西藏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具有管理本地区的特殊行政权限,科学有效地行使这一特殊行政权限,对促进西藏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疆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群体,从流动过程到聚居区形成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总体来说,是一种非融入式的社区生活。笔者以北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为目标人群,以其聚居区为研究对象,探讨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作为结束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来分裂局面之后出现的统一王朝,隋、唐两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位居当时东西方最强大的帝国之列,吸引了诸多外来民族人士前来。特别是作为帝都的大兴城(长安城),对于西域地区的胡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长安生活的外来胡人虽数量众多,但并非杂乱元序,而是在特定区域基于自身的民族身份、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因素Et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胡人聚居区。对于唐代长安生活的西域胡人及其聚居区,前辈学者已做过不少研究,但对于唐以前隋代在大兴城生活的胡人的居住格局,则鲜有人论述。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对于探讨隋代胡人在大兴城的聚居区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