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国家对外传播战略一部分的西藏对外传播,面临西方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壁垒”、西方受众的想象心理与现实差异和本质主义与构建主义形象观的对立等现实困境,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客观看待,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调适”,以恰当的方式消除中外、中西对西藏形象呈现和认知的鸿沟,实现西藏对外传播的战略目标,服务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际传播研究多元化范式,本文运用文献法对新世纪以来中国涉藏国际传播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有五个倾向:多视角考察和分析国际媒体涉藏报道、西藏作为涉藏国际传播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媒介中的“西藏形象”研究、国际传播视野中的藏传佛教及其文化研究、海外互联网涉藏舆情的相关研究等。同时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特点和不足的评析,尝试从学理层面就数字媒介趋势下民族宗教议题对外话语体系重构、多元媒介中的西藏对外形象修复和改善策略,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生关注支持西藏的进步与发展,四进西藏,撰文著书,积极对外传播西藏。本文通过摘取爱泼斯坦涉藏作品中的西藏农奴制度与民主改革、驳斥“西藏独立”谬论、最大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文化与语言四个主题方面进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爱泼斯坦在西藏对外传播中,坚持国际视野传播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找到西藏对外传播与国际受众之间的“共情共鸣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作品中融入国际受众熟悉的文化背景,做到了知己知彼,融通中外,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6月29日,旨在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和平台建设,传播真实西藏,传播中国形象的首届"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在西藏民族学院隆重举行。西藏民族学院院长洛松德青,副院长刘凯出席开幕式。院长洛松德青、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大众传媒对西藏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电影(包括故事片和纪录片)扮演着其他大众传媒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文将建国后的国内西藏题材电影创作进程分为"1950-19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个阶段,对国内西藏题材电影中西藏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和考察,认为这些国内西藏题材电影塑造和传播的不是西方式的虚拟的、想象的"香格里拉",而是立足历史和现实基础上的真实而又完整的西藏形象。  相似文献   

6.
西藏对外传播在中国对外传播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西藏地方一直都十分重视西藏的对外传播工作。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对外传播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卓著的西藏对外传播“实践范本”,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理念。本文在全面梳理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对外传播实践历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西藏对外传播的成功理念,以期为未来的西藏对外传播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孙宝国  沈悦 《东岳论丛》2019,40(8):136-149
中国形象自古以来就以极为复杂且多变的话语示人,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建构并不一帆风顺。国家形象表现出多面呈现的趋势。在中西方诸多领域,不同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概念各有侧重。"中国威胁"的"污名"从日本肇始,直至西方国家通过其媒介优势实现了"污名"权力话语的跨文化传播,而中国梦话语是规避其负面表征、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法宝。"中国威胁"的"污名"话语生产是基于历史观、政经界、新闻传播媒介、现代性想象的共同建构。在"中国威胁"话语遭遇中国梦后,呈现话语的挪用与重组、转型再建构的过程。以批判性视野审视"西方话语"、兼顾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三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多维传播是实现"去污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较之新闻媒体、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领域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当代文学塑造的中国形象具有较高的价值信任度和可接受度。莫言的作品关注当下题材,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了批判和反思的中国形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及获诺奖后西方媒体的评价,折射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的西方想象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构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加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平台和“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水准,“首届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2013年6月29日在西藏民族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10.
国际传播理论与生俱来的文化帝国主义烙印在当前全球传播生态变迁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逐渐式微。由于缺少共情话语与观念生产的能力,加之“中国威胁”话语建构日趋复杂,我国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层面的短板尚未克服。“暖实力”的提出,有利于探寻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和符号体系的方法,打造既本土化又彰显中国善意的共通话语、符号和叙事范式,亦是在全球传播语境中建构中国标识性话语的新探索。全球信息传播所遭遇的传播折扣因素、“暖实力”的价值升维要素、“暖实力”编码/解码、中国形象建构以及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宏观技术路线,构成了中国“暖实力”的国际传播框架。以战略传播理念构筑“暖实力”国际传播内核,以新技术赋能“暖实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以中国善意聚合“暖实力”国际传播内在动力,以“对话人格”形塑“暖实力”国际传播行动框架,有望成为中国“暖实力”国际传播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刘朝  姜桂义 《南方论刊》2010,(4):58-59,57
媒介社会里,由传播媒介所建构的军队形象深刻直接地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军队的印象。当前,互联网络高度发达,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我国军队实施“妖魔化”宣传。我国军队形象建设必须适应互联网络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日益快速、广泛、多元的现实,充分发挥网络在媒介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进而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体育承载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神圣使命。然而,在体育全球化与媒介化的大趋势下,西方体育强国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和媒介优势基本垄断了体育国际话语权,挤压了中国等非西方国家体育文化传播空间。因此,构建“传播空间命运共同体”,争取一个公平正义的全球传播环境,成为中国推动全球传播空间治理的伦理诉求。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体育跨文化传播的应然逻辑在于形成一系列良性互动关系,即处理好体育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建构自我话语权与尊重他者话语权的关系、价值逻辑与情感逻辑的关系,促进各国民族国家体育文化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即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成效。当前,中国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应体现“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这一国家形象战略传播目标,采取整合策略,一以贯之地向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如何扭转"西话主导、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改变"中国奇迹"与"话语赤字"的矛盾局面,是我国新时代对外传播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百年大党精神谱系是塑造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的重要话语资源,其对外叙事有助于提升百年大党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国际认同度和国际话语权.百年大党精神谱系对外叙事的推进需要从坚持科学传播思想、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打造立体传播渠道、加快全媒型人才培育四个方面着力.新征程上,推动百年大党精神谱系"走出去",对于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话语权”实质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对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压制,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好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目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还存在传播“声量”较小、“供给”不足和“本领”不强等现实挑战。为改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不利局面,必须做到“言之有力”,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言之有料”,推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言之有器”,加强中国理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赵婷婷 《理论界》2013,(4):165-167
本文分析了当前西藏新闻传播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西藏新闻传播建构国家认同的创新策略提出思考。研究认为,在认同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西藏新闻传播需要回归新闻本身、树立现代认同榜样、报道普通大众生活、创新传统文化报道,需要以科学的新闻观念建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方某些新闻传媒对西藏民主改革的曲解和抹黑宣传,本文特别选取西藏民主改革期间,中外记者足履西藏所进行的现场采访报道,试图再现这场社会变革的历史真相,用历史事实证明西藏民主改革的伟大价值。同时,初步揭示西藏对外传播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刘艳房 《学术界》2024,(2):83-92
国际话语权是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分配格局中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全球性视域的观照全人类的价值观,它的提出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开拓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基础。当前,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外部的国际话语规则制约与限制、国际社会误读与曲解、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等诸多挑战,内部的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有待加强、话语传播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话语表达体系阐释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中国亟须从厚植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根基、加强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理论创新、优化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建构策略、创新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传播这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巩固提升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双重价值意蕴。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间接源像,中国故事既实现了国家形象建构中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综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讲好“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等故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讲好“什么是中国道路”“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故事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5,26(5):118-120
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产物,而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制作,即按照自我的需求对他者所做的创造性虚构,是形象塑造者自我欲望的投射。就英国文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来看,中国始终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作为“非我”出现的,在这种非我、他者、异己的意象中,体现的是西方人的价值观。英国人需要中国形象,就像他们需要一个自我超越的地方,在英国文人塑造的中国形象中,体观的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