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界》2016,(1)
陕西红色文化代表了当代陕西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当代陕西社会文明和发展的进步状态,是陕西社会重要的文化软实力。陕西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陕西红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体可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三种形式,其实质是主体对陕西红色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的认同和内化,要充分发挥陕西红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活动载体、环境载体、传媒载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曾龙霞 《兰州学刊》2003,(6):166-168
伦理政治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 ,通过社会伦理纲常的规范 ,将家族政治化、国家家族化。此种文化产生了重整体、轻个人 ,存天理、灭人欲 ,重道德、轻法律等与当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建设相冲突的价值观念。我们应当正视古今冲突 ,超越古代 ,构建起整体与个人并重、权利与义务并举、道德与法律同倡的当代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高离婚率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高离婚率的积极含义在于社会更包容和人们尤其是文化高及经济地位上升的妇女享有更多婚姻自主与个人自由。而其消极后果是社会急剧变迁背景下共同体弱化而个人的过分自由,难在婚姻生活中找到慰藉。其社会原因主要是:调解机制匮乏、家庭核心化、社会流动加剧及经济压力加大。个人原因在于婚姻的责任意识差及个人社会性低下。解决之道在于重建共同体,加强初级群体建设来培育个人责任感与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楠 《南方论刊》2022,(11):22-23+42
资本主义在当代呈现出的诸多新变化可从多种角度进行论证和探讨。本文以消费社会为切入点,通过回溯当代消费社会问题形成的历史脉络、阐释消费社会问题对个人的影响、分析过度消费对社会产生的负面作用和总结西方消费社会问题对中国现状的启示,以期管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对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 ,其价值观念也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而发生变化 :社会转型导致个人重新定位和社会资源重新配置 ,使当代中国女性自我意识凸显 ;社会转型导致外来异质文化的输入 ,多种文化交互并存 ,使当代中国女性价值取向从一元到多元 ,从封闭到开放 ;社会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唤醒并增强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洪波 《学术界》2012,(4):15-22,283
现实的中国社会,个人与群体的主体性处于转型的过程之中.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主体性的困惑现象较为突出.为此,围绕个人与群体关系,着力研究个人、群体主体性培育与生成问题,文化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对这两方面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答,特有助于当代中国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7.
传统道德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能山 《船山学刊》2008,(2):229-231
中国古代道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内容。其精华大体可归纳为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的道德职责、政府的道德职责五个方面的思想。中国古代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围绕着个人和私利的道德地位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导致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冲击,是公民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若想克服这一障碍,有必要对市民组织行为的道德正当性需要予以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乃至世界各地基督教文化的再度兴盛,有着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和基督教自身的多种原因。无论是那种原因,都是当代社会需求的产物。基督教在这样的时代,顺势而变,把自身的伦理变成了世界伦理,从而获得了人们的认同。而西方文学受这样的语境制约,也体现出了文化转型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市场经济造就公民社会,强大活跃的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成功的重要保证。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四个根本转变。公民社会与契约精神内在关联,社会生活契约化体现着自由、平等、法治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科学界定和规范国家权力;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 ,在经济上表现为由传统自然经济 (包括它的变形———计划经济 )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社会组织形式上表现为由传统共同体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的转型 ;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由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 ;在文化观念上表现为由传统的专制———奴性文化向现代的民主———自主文化的转型。这种转型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看 ,现代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同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共同体社会相比给个人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空间、机会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文失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科技文化成为主导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开始分离与对峙日益引起人们的忧虑。这一“分离与对峙”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已明显表现出来。严酷的实事——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失落”我们曾于2001年分六大区,对全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达1万余人,调查结果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文失落”已成严酷事实。“个人本位”走向极端,明显疏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只有25.34%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只有6.8…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和自我主体建构的重要场域,它对去势男性--男性性无能者的叙述与关注,不仅仅是生理学或者病理学上的研究,而是对其所包含的文化隐喻意义和担负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探求.在新时期文学叙述视野中,这种最具有个人隐秘性的身体叙事蕴含着当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现代性路径的构想和思考,承载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位置的认定与建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社会认同具有三种存在状态:一是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历史代际存在;二是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文化记忆存在;三是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虚拟地理存在。基于三种存在状态而进行的社会认同的进一步构建,相应地也可呈现为三个层面的构建,即:历史代际存在背景下的氏缘认同构建;文化记忆存在背景下的史缘认同构建;虚拟地理存在背景下的国缘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个人关系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通过对个体化叙事在中国百年历史变化中的深刻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以及国家与个人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路径。新中国成立前的个体化构建一种特定的个体与国家的联结关系: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取向的个体观念。新中国成立后的个体化进程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集体化的生活,个人从传统文化网络组织中脱域然后又重新嵌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再分配系统中;第二次转型是指个人从集体中脱嵌,追求一种为自己而生活、自主人生奋斗式的个体选择。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发展深受以国家为中心的思想传统的影响,表征为一种去政治化的个体化路径。追溯中国文化传统,个体化命题给予当下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启示是一种具有伦理情谊和发挥人生向上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弗洛姆考察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弗洛姆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异化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精神领域和政治领域。他主张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同时变革,从社会与个体特别是个人的心灵方面进行整体改造,才能克服异化。  相似文献   

17.
冯小刚的商业电影遵循了当代消费文化逻辑,切入了城市新贵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表达了消费主体的欲望和梦想。冯氏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表现出了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世俗中国形象,如实地透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冯氏电影通过对光怪陆离的当代中国都市地理的描摹,通过对追求当下快感与艺术化生活趣味的当代城市新兴阶层的书写,通过对消费主义的"仪式景观"的呈现,演绎了后现代的都市景观,塑造了新兴的消费主体形象,表达了以欲望为指向的消费文化取向,构建了消费文化视域中的世俗中国图景。  相似文献   

18.
价值冲突与文化发展方军《哲学研究》编辑部价值冲突,是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全球性质的重大实践难题,同时,又是不容回避的重大理论难题。本文仅对价值冲突的实质及其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价值、价值观与规范价值,作为社会的个人的一定活动...  相似文献   

19.
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使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转化为个人实践。但是,由于存在科学理性思维缺失、社会多元文化消解、部分社会阶层认同感弱化、理论本身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了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因此,对这些因素必须进行深入分析,为寻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个人休闲需要的满足是以安全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基本条件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个人休闲需要和权利的满足和实现程度与休闲制度、政策和个人休闲价值观的正义性密切相关,正义的休闲制度、政策和个人休闲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全社会休闲需要的最大程度的满足,此即休闲正义。休闲正义的实现取决于一个正义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个人的道德而且正义的价值观,文章论证了市场经济制度的正义性和个人经济道德价值观的正义性。文章还根据亲身经历,对迈阿密和杭州两个休闲城市的休闲文化做了简单比较,并提出从非正义的休闲社会向休闲正义的社会转型的两个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