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丹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63-164
艺术真实是艺术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西方“接受美学”有关艺术真实言论的分析,论述了艺术真实中观众的主体感受和作品的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现代艺术中,艺术真实的评价标准只能存在于艺术创造与欣赏的责任、情感和信心中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艺术实践越来越多元化,先有现代艺术的兴起,继而有后现代艺术,现在人们在谈论超越后现代。在某种程度上,现代艺术摒弃了艺术应该为外在事物提供镜像的观念,再现性艺术被表现主义和抽象派艺术取代。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观念艺术则主张,人们应该欣赏作品传达的意念,而不用去考量作品形式上的美学可能性。后现代主义艺术试图逆转现代主义对视觉纯粹性和特定媒介的追求。至于当代艺术,有人认为它正见证着艺术的消亡,也有人认为它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艺术新类型和新风格的不断产生,要求理论界对艺术的概念和作品不断进行新的定义和审视。展望下一个世纪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对多元主义的接纳、对日益复杂的人类体验的敏感,离不开社会对艺术家创作自由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数字媒体艺术是典型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在作品形式上表现为多种艺术形式、多种艺术媒介、多种艺术手段的融合,呈现出跨媒体、跨形式的特点。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数字媒体艺术观念的逐渐深入,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将会呈现出更多新的面貌和特点,诸如:远程遥控性及跨地区分布合作创作的数字作品、即时性艺术作品、实时性的艺术作品、“接力性消费”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及小众数字作品等。  相似文献   

4.
艺术家独特的作品风格与其心理世界是相对应的,也是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本文通过对技与艺均达到相当高度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分析,来揭示其艺术风格与艺术心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梅洛-庞蒂是研究知觉与艺术关键的现象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观点及艺术理念都和当代的数字艺术产生了共鸣。当代数字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将观众通过具身感知置于艺术之中,并质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习惯性关系,在交流性体验、联觉性体验、时空性体验上呈现出新的转向。当前现象学研究往往具有注解性倾向,对于哲学家观点的理解,成为学术研究的终点。文章以对梅洛-庞蒂知觉理论的阐释为起点,将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审美经验形成与呈现方式,为现象学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找到另一个开口,这个开口位于作品与欣赏主体之间,即艺术审美体验问题,也有助于找到新的体验世界的可能性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6.
声乐艺术是指集声乐作品、声乐创作、声乐表演、声乐教学、声乐评论为一体的艺术系统.对于声乐艺术的研究,很少有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去深度解析与阐释.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于具体作品个案的审美特点的分析以及具体唱法的研究上.一切声乐创作首先是建立在自成一体的声乐芙学观念上,这个观念决定了作品的美学风格,美学品质,决定着声乐表演者表演的艺术深度和高度.对于鉴赏者来说,决定了声乐作品鉴赏的审美选择,同时,影响声乐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最后,声乐审美观的确立也决定着声乐审美评论的立场以及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徐鹏 《理论界》2009,(3):160-161
绘画创作的艺术个性集中体现在作品的题材,表现的形式与手法以及创作者的艺术思维.艺术个性具有自发与自觉、稳定与新异、丰富与独创的性质.艺术创作因为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而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8.
王妍 《北方论丛》2011,(6):125-129
虚拟艺术作为虚拟技术现象,彰显出鲜明的技术规定性。虚拟艺术创造出全新的感知形态、感知模式、感知尺度和感知对象,重新建构了作者、作品、实在和接受者等艺术基本问题。在技术现象学视阈下,虚拟艺术使模仿艺术的表意范式发生了本体转向,进而启发艺术问题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理论阐释与构建。  相似文献   

9.
本文由对海德格尔艺术真理观的几篇批评文章谈起,在澄清了对海德格尔的某些误解之后,将问题引向"作品中的世界"与"作品的世界"的矛盾关系.本文认为,海德格尔的最大失误,在于他没有放弃将个别审美行为视为孤立的启示性事件的模式,他眼中只看到单个作品,一方面阐发对艺术普遍本质的理解,一方面赋予眼前的作品以杰作的地位,把这当成是原初真理自行显现的超越性时刻,中间不需要经过作为整体的艺术世界.事实上,在作品中可以看到的只是作为"形式之意味"的"真理",这种"真理"可能出错,对它的阐释也可能出错,只有那个与艺术作品的整体相关的真理并不出错,因为艺术正是以其整体参与到澄明与遮蔽的永恒争执之中.  相似文献   

10.
钢琴艺术指导是从十九世纪开始,有欧美歌剧艺术指导发展而来的,它属于声乐演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乐作品演示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它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就是通过钢琴伴奏和演唱者之间的完美配合,使声乐作品更趋完美,更具感染力。但在早期,把钢琴艺术指导运用在流行演唱中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大众审美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与优秀的先进音乐艺术文化进行交流,使得钢琴艺术指导逐渐被大家认识和了解,并且逐渐将钢琴艺术指导与流行演唱相结合,这给流行演唱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本文就钢琴艺术指导在流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可读性;二、感染性。张小兰的随笔集《把月亮放进来》完全具备了这个前提。首先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独特的艺术感觉,让作品具有感染性。其次,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具有一种感情的力量,让作品具有可读性,使作品成为了读者的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2.
讲故事的人——对艾芜小说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长时间以来 ,评论家们大都习惯于从艾芜的左联作家身份和左翼的文艺追求出发来评论艾芜的作品 ,然而这样的批评途径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致命的困境。本文从本雅明的《讲故事的人》中获得启发 ,认为艾芜的艺术个性正是来自于他讲故事的天赋和能力。文中分析了艾芜的三部重要作品 :《南行记》、《丰饶的原野》和《端阳节》 ,试图呈现“讲故事人艾芜”独特的艺术魅力 ,及同一部作品中时代主题与作家艺术个性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陶瓷艺术作品价格生成以艺术生产为研究的起点,在艺术生产阶段,陶瓷艺术作品"出厂价格"的生成,体现的是作品原始的价值,陶瓷艺术作品进入市场实际价格的产生,反映的是作品市场交易价格的存在,陶瓷艺术作品进入流通领域发生的价格演变,反映的是作品在流通领域中的价值趋势。陶瓷艺术品价格生成的研究很容易被价格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使得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因而必须深入问题的根源,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艺术治疗:培育地震孤儿同伴交往意识的新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地震孤儿团体实施以同伴交往为主题的绘画艺术治疗,通过专家评分、作品分析和深度访谈,企图了解作品中空间表现的发展如何影响该地震孤儿的同伴关系发展.结果表明:(1)地震孤儿在艺术治疗中所表现的三个空间特征与三种人际交往意识产生对应关系,即基底线表现了秩序意识、重叠表现了去自我中心意识、透明表现了开放意识;(2)艺术治疗对地震孤儿的空间表达能力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老残游记>中"山水之游"的审美艺术诉求,首先表现在作品本身描述山水景物独特的艺术彰显和非凡的艺术追求,开放的胸襟、磅礴的意象、声光色等自然元素的渗入,充分展示出作品独有的审美艺术境界;同时,"山水之游"作为<老残游记>的一部分,作者又倾力驾驭,巧妙地将山水景物描写与整部作品情节的发展、结构的韵律、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弦乐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奇葩.经海外华人作曲家、艺校教学的作曲家及投身革命的作曲家共同努力,使原创弦乐作品百花齐放,争香斗艳.本文从文艺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20世纪前期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情况,梳理其美学特征,探索其形成基础,分析其艺术得失,以期对当代新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全景式人类艺术"的艺术真理涵盖面下,所有人类民族及文化内涵所衍生的艺术行为及作品都值得被关注.装置艺术在现代美学概念里成为一门确定下来的系统确实有它的时代意义."实验"本就是任一种文艺趋于成形前无法避免的尝试过程,一个愈具开放性的创作系统,也就会提供艺术创作更多实验性,其所碰撞出的反思高度一方面完善自身独有的类型风格,不再被指控为叫嚣之作,另一方面当它自我完善了此一艺术形态,也意喻了"全景式艺术人类景观图"的愈趋完整,因着装置艺术从创作者本质、媒材、场地、参观者等均需列入创作蓝图的风格类型能够为未来的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提供更完整的当代讯息.  相似文献   

18.
"未完成作品"是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批评家对法国印象派与中国、日本古代绘画的批评.中国绘画以不求"形似"的再现而以意象化的表现为艺术的旨归,所谓"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意周而笔不周"的"未完成作品",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意义.本文对"意象"观念的发生、类型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化历程作了阶段分明的回顾,认为20世纪之前东西方艺术分野的标识是"未完成"与"完成"、"意象"与"形象"、"表现"与"再现".从印象派的"未完成作品"到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表现"风靡画坛,东西方艺术从接近到沟通;百年之后,当西方艺术在"异类殊形"的路上越走越远,东方艺术家该如何对待?  相似文献   

19.
艺术批评者的立场对艺术品的选择起着决定的作用,同时会在批评中将喜爱或憎恶表达出来。艺术批评在当今社会要求具有创新意识与正向价值,考察作品的历史涵容与现实效应并予以昭明揭示。艺术批评应使创作者和接受者对作品的内涵格调与形式技巧及其结合得到反思与升华,从而形成对艺术规律的认知和艺术本体的领悟。创新意识与正向价值是紧密相关的,二者不可偏废,都要考虑其内在性、前瞻性的时代诉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嬗进的社会发展期待。  相似文献   

20.
在《庄子》一书中,不但有着对美的宏观描述,也有着对艺术的具体批判和要求。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艺术,因而认为媚于世俗的作品受到艺术成规严重限制,失去了内省性与独创性,必须废除外化的艺术成规,让人民回返到内敛的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庄子也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达到艺术至高境界的道路。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庄子也发现了自己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