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因其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不仅是当时地方自治的首倡省,也是率先制定和通过省宪的 第一省.湖南自治实践具有不容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湖南省宪法>成为我国破天荒出现的第一 部被使用的省宪.但因南北政府对湖南的争夺,湖南地方军阀将自治作为排除异己、巩固割据统治的工 具等原因,湖南自治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20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中,湖南扮演了一个急先锋的角色,且是唯一一个实践了省宪自治的省份,故而备受关注。更重要的是,众多湖南中小知识分子的热情参与,使得湖南自治脱离了地方军阀及官僚所预设的官绅包办自治的道路,社会大众的民权意识得到了较大扩张。长沙《大公报》在湖南自治运动期间的大量报道,从舆论角度呈现了当时湖南中小知识分子的态度,展示了在该运动推动下,地方读书人与普通民众的民权意识大为扩张的时代情境,尤其是在官治与民治、省宪与人权等多种政治诉求的交织博弈中,近代中国历史曲折发展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3.
北洋时期中央政府权力式微,国家陷入分裂。由于中央推进“武力统一”受挫,以“省自治”实现地方统一,进而联络数省实现区域政治一体化,成为“武力统一”的替代方案。处于南北交锋地带的四川,在北洋政府“武力统一”过程中呈现分裂战乱局面。为结束地方分裂,四川在驱逐“客军”后脱离南北阵营,收束地方军队,制订省宪,初步实现省自治与局部统一,并与湖南等省联合推动旨在抵制北洋政府“武力统一”、自身却同样包含“统一”取向的“联省自治”运动。然而,由于支撑自治的地方军人缺乏统一实力,以“省自治”整合地方进而建构统一国家的尝试难以实施。随着省自治失败,北洋时期的政治整合最终重回“武力统一”轨道。  相似文献   

4.
湖南是20世纪20年代初最早提倡自治的省份.湖南自治运动的产生与时为湘系军阀的谭延闿有着密切的关系.他首倡制宪自治在先,又称兵毁宪于后,表明这种自治的目的不过是地方军阀排斥异己,巩固割据统治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宪运动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联省自治运动的一段插曲,湖南率先制定《湖南省宪法》并付诸实施.这一“宪政史上的奇迹”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联省自治和省宪运动的失败虽然与时机不成熟有关,但主要在于宪政文化的缺失.宪政是一种宽容(tolerance)、妥协(compromise)、诚信(bona fides)与合作(cooperation)的积极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它强调的是人类的理性自治.正是由于在私人生活中秉持宽容、妥协、诚信与合作的精神,人类才能逐步认识到在公共政治领域践行它们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摒弃暴力实施宪政,自治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地方自治思想是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接受并亲身实践的一种重要思想 ,他从实现真正民治的目的出发 ,提出了湖南民族自决、建立湖南共和国、“湘人自治”等主张 ,这些观点有别于当时地方军阀所提出的“联省自治”的主张 ,亦与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 ,这些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湖南联省自治的进行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毛泽东、龙兼公、彭璜等领导的以民众为主体的湖南自治运动,另一条是谭延闿、赵恒惕等主导的以军阀、政客为主体的联省自治运动.联省自治思潮最终随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和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去职,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节节胜利而退出历史舞台.在联省自治思潮兴起、发展时期,<大公报>一直致力于联省自治的报道,并始终站在民主的层面上解读联省自治,以鼓吹宪政的形式希望达到湖南的完全民主政治.青年毛泽东也曾以<大公报>为阵地,积极宣传联省自治主张,他对联省自治的解读,着眼点放在地方自治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8.
辛亥前后湖南地方自治运动始于1908年,迄于1914年,可分为省、府厅州县、城镇乡三个级别。它扩大了湘省民众的政治参与,促成了湘省代议政治的出现,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地方自治风潮,如选举风潮、地方官与自治机构的冲突、由自治职员滥用职权而引发的风潮以及绅董权力之争等。  相似文献   

9.
辛亥前后湖南地方自治运动始于1908年,迄于1914年,可分为省、府厅州县、城镇乡三个级别。它扩大了湘省民众的政治参与,促成了湘省代议政治的出现,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地方自治风潮,如选举风潮、地方官与自治机构的冲突、由自治职员滥用职权而引发的风潮以及绅董权力之争等。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省宪运动中,浙江省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具有比较良好的地方自治意识和传统,在国家分裂之时,联邦主义作为解决时局的政治整合策略为浙江人民所接受。以制定省宪法为中心的浙江省联邦主义运动经历了坎坷的发展过程,但是这种理想最后在制宪失误、军阀政治和中国政治转型面前,被彻底击破。尽管如此,浙江省宪运动仍有值得我们思索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20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中,湖南扮演了一个急先锋的角色,而且是唯一在实践中实行省治的省份,故而备受关注.当时的名流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梁启超亦不例外,他在湖南自治运动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梁启超并非如前人所论是一个坚定支持地方分权的联省自治派,他支持湖南自治,最终是为实践其宪政理想,而非为联省自治本身.梁启超不过是以湖南自治运动为契机,打着联省自治的招牌,以支持湖南自治为手段,为其宪政理想特别是国民制宪理想的实现寻一个实验用地而已.  相似文献   

12.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代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总趋势,是近代联邦建国的最早试验,是民初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启蒙,也是超大型国家社会民主的最初尝试.它促进了公民意识的初步觉醒,推动了公民社会的萌生.尽管在实际运作中它并未取得理想的成就,但确是中国历史上宪政在一省范围内公民实际生活中的第一次真正运作,为湖南公民社会提供了一次实践宪政民主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3.
在民初浙江省宪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辛亥革命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它给胎动中的浙江省宪运动带来了契机.浙省自治制宪运动是在省内外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发生的,伴随着各方势力的激烈冲突,折射出浙江多重的地方政治权力结构,是省制隐患在浙江爆发的集中表现.运动中先后产生了九九省宪、三色宪法、浙江省自治法等三种不同的省宪,不仅是对辛亥革命作出的积极有益的回应,也表达了在中央无力保护浙人利益的情况下浙人谋求自立与自保、追求民权和希望国家统一的现实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4.
起于1908年迄于1926年的湖北自治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8~1919),基本上处于宣传鼓动阶段。第二阶段(1920.8~1922.3)为湖北自治运动的顶峰,斗争锋芒指向北洋军阀王占元。该阶段在张扬民主、反对军阀专制方面表现出进步性。第三阶段(1922~1926),以所谓制定“省宪”为中心。该阶段运动成为“官治”,变成直系军阀强化统治,应变时局的工具。文章着重分析第二阶段,详述了自治运动的特点──参加运动队伍十分复杂和广泛;由政治斗争发展到军事斗争;该运动是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的政治运动。本文的结论:湖北自治运动和全国自治运动,“联省自治”运动的彻底失败,证明了在中国近代二元社会,企图通过实行联邦制以达到救国的目的根本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5.
四川联省自治是四川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发起的 ,但为四川地方军阀利用和操纵 ,最后被直系军阀扼杀 ,四川地方军阀借以自保的迷梦和四川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愿望均告落空。四川联省自治的结局说明 ,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障碍 ,在军阀纷争的格局下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必然归于失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 ,资产阶级联省自治运动的破产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在本世纪20年代初的全国性联省自治运动中,浙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北洋系当权的省域唯一兴起大规模省宪自治运动的省份,并产生了民国史上第一部正式省宪法.但学术界对此至今尚无专门的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浙江省宪自治运动的发展情况及其性质、失败原因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联省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追求国家转型与建设的政治运动,但是这场运动的发生却有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如果说联邦主义理论是知识分子认同与推行联省自治运动的外来学理依据,那么对于地方绅商、地方督抚和后来的地方军阀而言,影响他们认同联省自治运动的则是地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联邦制理论主要希望通过省自治,自下而上地建立起宪政国家,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地方主义的着眼点则在于维护地方绅商、地方督抚和地方军阀在省区的既得利益.地方主义既为联省自治运动在中国找到一定落脚点,但又制约着联省自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推动联邦制运动的力量基础不一,最终形成联省自治运动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李剑农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他积极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创办《太平洋》杂志,宣传地方自治,是联省自治思想的重要倡导者。在联省自治运动中,李剑农更是站在前列。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联省自治的理想未能实现。但作为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页,联省自治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资产阶级联省自治理论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提出的联省自治理论,是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以平民政治为核心,以自治自决为途径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民主、独立、进步色彩。但是其理论存在着理由不充分、手段不正确、矛盾之处甚多等缺陷,尤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的阶级局限性和理论的落后性更是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唯一一次把联邦制理论付诸实践的政治运动。运动的目标是希望以美国等典型联邦制国家为参照物,把中国政治体制从中央集权制转换为联邦共和制,以实现完成国家统一和建设民主政治的双重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联省自治运动始终面临其无法克服的政治困境,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但是,联省自治运动的推行又是清末以来地方自治建设的最高峰,它对于破除军阀专权、弘扬法治和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做出了有益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的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