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作者简介〕诸葛亮(公元一八一年——二三四年),字孔明,东汉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父母死后,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荆州。诸葛玄死后,他就隐居在湖北襄阳隆中,接触杜会实际,接近下层群众,还研读先秦法家著作,对法家先驱管仲尤其佩服。公元二○七年,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仕。从此,他就帮助刘备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许多世族  相似文献   

2.
《北堂书钞》卷三十八载诸葛亮《与李严书》,其文曰: 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北堂书钞》为初唐名臣虞世南所辑之类书.从诸葛亮过世到唐初已近四百年,诸葛亮的著述多有散佚,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诸葛亮著作,有的已注明其已亡佚,此后更日渐消亡,至清代张澍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时,当年陈寿整理《诸葛氏集》时记录为104112字的篇幅,可信者也仅余1万来字.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实践了法家思想。晋人陈寿曾编有《诸葛亮集》二十四篇,但早巳散失了。明人张溥收集散见在《三国志》等书中的诸葛亮著作,编成《诸葛丞相集》,但编排次序错乱,作品真伪相杂,文字也有不少讹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院中文系工农兵学员,为了深入批判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想和正确评价法家人物,  相似文献   

4.
[题解]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标题是另加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年)是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三国时,陈寿曾仕蜀,为观阁令史。蜀亡入晋,陈寿因张华的推荐为官,初为佐著作郎,继为著作郎。时人称赞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著《三国志》一书,共六十五卷,分《魏志》、《蜀志》、《吴志》三部分,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有专门的记载。《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这部书可与《史记》、《汉书》相比美。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来国内诸葛亮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章总结了自1985年以来国内诸葛亮研究的基本概况。作认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开展的诸葛亮研究是改革开放、学术繁荣的标志之一,由此形成了一支不断壮大的学术研究队伍,相继涌现出一批以研究三国与诸葛亮而知名的专家学(以临沂、成都、襄樊、汉中等地最为突出)。章在梳理近20年该研究选题多元化的基础上,指出诸葛亮化遗迹研究与旅游业开发已形成良性互动,并预见与诸葛亮化研究相关的各地旅游业还将由之更加兴旺发达。章还特别对《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自创刊来常年坚持开设“三国与诸葛亮”的特色栏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关于蜀汉政权,史学界似乎形成一种公论,即值得称道的只是诸葛亮治蜀。至于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则往往轻描淡写,并给予了不太公正的评价。 这是值得商榷的。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此前的蜀汉仅存十三年(从刘备称帝算起),此后的蜀汉却达三十年之久。试想;如果诸葛亮死后的蜀汉继承者皆是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政权要维持三十  相似文献   

7.
<正>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以往学术界注意、研究较多的主要是诸葛亮的政治思想、治国措施,单独、系统研究他的军事思想却极为少见,本文即欲在此方面做些探讨,并就教于大家。 一、诸葛亮的注军思想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出茅庐,踏上了政治舞台,他清楚地认识到,在豪强纷起,群雄争强的形势下,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一支精锐的军队。  相似文献   

8.
蜀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罢了骠骑将军、中都护李严的官。李严是和诸葛亮一起接受刘备托孤的大臣,一个顾命大臣处分了另一个顾命大臣,这是蜀汉历史上最重大的案件。在这一事件中,处理人诸葛亮和被处理人李严谁是谁非?这一处理对蜀汉的发展有利还是有害?近来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有同志认为李严走上犯错误的道路是由于诸葛亮处置不当造成的,诸葛亮罢黜李严是蜀汉内部的一场权力之争。我以为事实并非如此。本文谈谈看法,以就正于各位学者。  相似文献   

9.
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至234年),诸葛亮在他一生的最后八个年头中,先后六次用兵曹魏。建兴十二年,他率军进驻武功(长安西)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是为诸葛亮的北伐。本文拟就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性质及其后果,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史界前辈。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年青时随叔父从山东琅琊(今山东沂水县)避乱荆州,隐居在湖北襄阳县西的隆中山。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计谋。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建立根据地、进一步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和路线。诸葛亮对刘备的回答就是这篇《隆中对》(又名《草庐对》)。“对”,古时特指对上级的答话。“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元181年到280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统一与分裂较量的历史进程中,诸葛亮所处的历史时空即为大争时代。在此历史背景下,以大历史视角的方法考察诸葛亮的思想、理论规划、社会实践及效果,从诸葛亮的政治伦理观和社会历史观互为表里、诸葛亮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大争时代诸葛亮的历史定位三个方面来评价他。  相似文献   

12.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后出师表》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冬十一月;这种记载是错误的,由此造成一系列疑难问题.真实情况则是,诸葛亮于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冬十二月写作《后出师表》;由此出发,一系列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恢复《后出师表》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深刻理解和宏观把握诸葛亮的心路历程和行动轨迹.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人品和功绩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表扬推崇,甚至被当作“模范宰相”让人学习、仿效。 平定和治理南中,是诸葛亮事业中比较突出的一项,也是其对少数民族施行“和抚”政策的具体实践。关于诸葛亮平定和治理南中的材料,除见于《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之外,还有更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即所谓“孔明遗迹”则遍布全省各地。在这些传说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活中,历史上的诸葛亮不过是普通人。从建安二年(197年)开始,诸葛亮便开始了十年的耕读生活,从事农业劳动之余,诸葛亮读书游学,并同襄阳的亲属和师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躬耕磨砺了他的意志,读书锻造了他的智慧,而通过游学结交名士为师友则为其出山做好了铺垫。婚姻家庭方面,诸葛亮娶丑陋的才女黄氏为妻。他重情重义,严格教育子女。在个人品质上,无论是在作风廉洁还是开诚布公等方面,我们都不难感受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诸葛亮不仅受到了当时百姓们的崇敬,同样也值得今人敬仰学习。  相似文献   

15.
1、关于五丈原诸葛亮庙建立时间最早见于清乾隆四十九年《一统志》:“祁(岐)山县五丈原有诸葛亮武候庙,元时建。”诸葛庙建于元代的说法从此开始。五丈原诸葛亮庙建于元代何时?光绪十年(1884)《岐山县志·艺文志》中收有嘉庆四旧年(1799)岐山知县杜堮写的《重修五丈原武侯祠记》中说:“自元至元初(1264年起始)建。”道光九年(1829)凤翔知府程楙采写的《增修五丈原武候祠记》中说:“(建)  相似文献   

16.
王建中 《南都学坛》2004,24(1):9-14
公元197~207年,是诸葛亮自表"躬耕于南阳"的十年。此时的南阳(郡),无论是《汉书》、《后汉书》、《晋书》,还是《襄阳记》,都无一例外的认为在"汉(水)以北"(习凿齿语)。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只能是躬耕于汉水以北之南阳,也就是习凿齿所说的"诸葛亮在南阳"。当时的南阳(郡),是全国第一大郡,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语),不可能在"汉之阴",即"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草庐对"较之"隆中对",更加符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实际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17.
<正>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出师表》一文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由此引出诸葛亮隐居地是南阳或是襄阳之争。这一争论大约已有一千余年,迄今尚无定论。《河南日报》一九八七年八月八日发表了水仲贤先生的《诸葛亮隐居地碑文之我见》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这是诸葛亮隐居南阳说之新见解。对此笔者尚有不同认识,愿提出来与水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8.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曹魏,以赵云、邓芝据箕谷,佯攻为侧翼;诸葛亮率大军为主攻部队,以马谡为先锋,据守街亭。在“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的大好形势下,由于街亭失守,连及箕谷兵败,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退回汉中。在汉中总结第一次北伐战争失败的教训时,诸葛亮“戮谡以谢众”。一千多年来,围绕着“诸葛亮斩马谡”这个问题中心,人们聚讼纷纭,争论不休,从东  相似文献   

19.
从公元181年到280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统一与分裂较量的历史进程中,诸葛亮所处的历史时空即为大争时代.在此历史背景下,诸葛亮的政治伦理观和社会历史观二者互为表里的特点体现了诸葛亮一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目标及全部的社会实践.诸葛亮作为在乱世当中成长起来的封建社会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伦理观和社会历史观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又体现了他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从阳都故城考古论证诸葛亮家族的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诸葛亮成年后的生平,史籍已有详载,但对他的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的活动及其父诸葛珪的研究则较少,文献记载亦零星,本文仅就山东阳都故城考古调查中发现的与诸葛亮家族有关的新问题讨论于左,就教于方家。 一、文献中记载的诸葛亮 (重点摘录)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