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冯文炳先生是“以‘废名’出名”的作家,是一位颇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小说家。早在一九二二年秋,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那时的作品大多收在他一九二五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里。后来,他更以废名的笔名陆续写了四本小说,有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桃园》、一九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枣》,以及一九三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至于连载  相似文献   

2.
玛拉沁夫同志是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蒙古族作家。一九五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开始踏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一九六二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花的草原》,修改重印了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粉碎“四人帮”后,他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祖国啊,母亲》、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和短篇小说《踏过深深的积雪》、《活佛的故事》、《大地》等。这些作品标志着玛拉沁夫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同志致力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历史进程,他的作品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充实和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他是一位具有自己鲜明创作个性的优秀作家。本文着重谈谈玛拉沁夫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3.
屠夫斗恶狼     
王林生 《快乐青春》2014,(12):82-86
我国清朝有位著名的小说家,名叫蒲松龄。他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写了一本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里面有将近500个故事,多以狐妖鬼怪为主角,情节曲折生动,让人读了爱不释手。其中有一篇《狼》,写的是一位屠夫杀狼的经过,读来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4.
论《奔月》     
一这是一个绝无窗子万难破灭的铁屋子,里面的人都从昏睡而将入于死灭了。社会停滞不前,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状“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华盖集·忽然想到四》)鲁迅从事新文学活动时,对中国社会就是这样认识的,也是他长期形成的历史观。但是,他没有绝望,时代浪潮的推动,使他抬起头来,要用文学去唤醒昏睡的人滞,并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革命前驱。为了实现这庄严的使命,他主张选择题材要广泛,“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故事新编·序言》)从《狂人日记》起,他的创作都是采用现代题材,到1922年写的《不周山》  相似文献   

5.
约翰·契弗(John Cheever)是当代美国文坛独树一帜的以描写中产阶级生活而闻名的郊区文学家.在小说《茫茫大海》中,契弗以高超的叙述技巧,揭开了美国中产阶级华丽面纱下所暗藏的伦理危机.在种种不可靠叙述中,从叙述者毫不矫饰的内心袒露中,窥见美国中产阶级一直以来小心翼翼遮蔽起来的个人生活;窥见琐屑、庸常、不登大雅之堂的种种细节;窥见存在于夫妻、代际关系之间严重的伦理异化和伦理缺失.不可靠叙述策略的使用不仅拓宽了文本的主题意义,扩充了阅读的审美效果,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读者阐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6.
<正> 巴金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七十多篇,汇集在《复仇集》、《光明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一、二)、《沉落集》、《神·鬼·人)等十三个集子中。这些作品塑造的异族和本族人物形象十分丰富多彩。研究巴金早期的文学创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一时代的广阔社会生活,也有助于了解这位毕生耕耘不辍的文学大师所走过的一段道路。在前辈作家中,描写外国异族生活和人物的,巴金是最多的一位。巴金用许多篇幅来描写各国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斗争,除了因为他极为熟悉西方社会外,是他认为无论中国人或外国人“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青春、活力、自由、幸福、爱情,不仅为他们自己,而且也为别人,为他们所知道、所深爱的人们。失去了这一切以后的悲哀,乃是人类共有的悲哀。”(《复仇集·序》)这便是说,他是为了表现整个人类,并借助外族生活来寄托他对  相似文献   

7.
在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童年篇的三个故事《姐妹们》、《遭遇》和《阿拉比》中,乔伊斯基于儿童视角,用精湛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展示了其别具风格的叙事策略。其中,以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策略、话语空间及故事空间交替的双空间叙事策略最为突出,它们对童年篇故事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些叙事策略,结合叙事者的精神顿悟,乔伊斯在童年篇中生动展现了都柏林人宗教信仰的迷失、教学的无助和情感的未果,极好地契合了整个小说集的“瘫痪”主题。  相似文献   

8.
湖南何立伟这位曾获得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名噪一时的作者,如今是愈来愈为一般的读者所忽略了。这原因,大概是与他自己有关的。记得他在其小说集《小城无故事小传》中说:“常记得孔夫子称道颜回的一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相似文献   

9.
论七等生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家都知道我叫七等生,其实我的本名是刘武雄。”(《七等生小传》) 七等生,台湾通霄人,一九三九年生。一九六二年开始创作。他以写小说为主,也不乏诗歌、散文创作。他先后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僵局》、《来到小镇的亚玆别》、《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中篇小说集《放生鼠》、《沙河悲歌》、《离城记》,长篇小说《削瘦的灵魂》、《城之迷》、《耶苏的艺术》,综合集《白马》、《情与思》等。一九七七年远行出版社出版七等生小全集,共十册。七等生的两篇小说  相似文献   

10.
姜镛讫是20世纪初期移民美国的朝鲜作家,其笔下作品包括《草屋顶》《从东方到西方》和《烈士》,他的作品皆以朝鲜半岛及朝鲜人的故事为背景,作品风格自成一派,是东西方文学交流的桥梁。姜镛讫也可以被称为早期移民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移民精神,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点,并使更多美国人了解了朝鲜。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学中“身份”的主题,以及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分析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小说《寄宿舍》。在对主要人物的身份分析,小说中的权力关系分析后,可以得出看似普通的婚嫁故事背后有权力话语对人物的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拉斯普京是当代苏联文坛上十分令人瞩目的作家,被称为苏联、“当代主要散文家之一”。从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1967)发表,到他的获苏联国家奖金的著名中篇小说《活着,可要记住》(1974)问世,前后不过七年左右的时间。他的成功之快令人惊诧,以至评论界有人认为:“‘早期’的拉斯普京与成为文学大师的拉斯普京相比,时  相似文献   

13.
说到台湾省当代的现实主义作家,就不能不谈杨青矗了。杨青矗是从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位台湾省的知名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有短篇小说集《在室男》、《妻与妻》、《心癌》、《工厂人》、《工厂女儿圈》(《工厂人》第二卷)等,其次的有散文、杂文等。他的创作,刚刚面世便显出朴实地写真的特点。他关心他所处的时代,坚持反映社会,反映人生,肩负医治社会的心灵病态的责任,针砭社会的黑暗面。他怀着人道主义的同情,描写工人、农民、司机、园丁、裁缝、酒女等台湾下层社会中的卑微的“人间小角色”,反映他们困苦的物质生活,表现他们痛苦的精神状态,作他们的代言人,为他们抱不平。七十年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是中外闻名的短篇小说集。但称《聊斋》为“短篇小说集”,不过是撮其要而言,集中有一些篇章实不属于小说,而应归之于散文中的小品类。这类文字大约占现存《聊斋》篇章的四分之一左右。《聊斋》中的小品文与小说之最大不同点在于更多实录和议论,针对性强,讽刺性强。这些小品文多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或是随笔,或是杂感,或是寓言,或是日记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清初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5.
斯蒂芬·茨威格享有广泛的世界声誉,被高尔基称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他平生只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永不安宁的心》,却创作了大量内容浓缩、结构精致、紧凑、扣人心弦的中短篇小说。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马来狂人》、《恐惧》、《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等名篇已为我们所熟知。这些短篇小说,思想内容严肃,社会意义极其深刻,心理描写细腻,情节曲折动人,语言典雅优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茨威格的小说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三点:一是结构紧凑,刻意求精:二是心理分析透彻细腻;三是人物塑造理想…  相似文献   

16.
论东北作家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步入文坛,是在1936年。这一年,上海的文学期刊《作家》、《中流》、《文学》、《光明》、《海燕》和《文学界》等,比较集中地刊载了两萧、端木、舒群、罗烽和白朗的作品。萧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以及散文集《绿叶的故事》,萧红出版了散文集《桥》,舒群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上海生活书店还专门  相似文献   

17.
<正>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最近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失言者》(Him withHis Foot in His Mouth)。有的评论家说作者“勿失良机,重访人类的嘉年华会”;有的评论家说作者描写了“在一个大千世界里笑剧性的搏斗”,又说作者“用一根粗粗的绳索把所有旧的主题和迷人的特点都一起拖了起来”,它是“一种协调,一种再生,一个总结”。当然,也有些无聊的人们拚命从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去找他们的原型,说某个人物是作者的同事某人,另一个人物又是作者的同学某人……等等。这种把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18.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艺空前繁荣,塑造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典型形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象乔光朴(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罗心刚(话剧《血,总是热的》)、梁言明(话剧《未来在召唤》)、丁猛(短篇小说《三千万》)、车篷宽(中篇小说《开拓者》)、刘大山(短篇小说《你是共产党员吗?》)郑志桐(短篇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梁霄(短篇小说《火红的云霞》)、邢大为(话剧《初春》)、袁志成(话剧《谁是强者》)等等,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了。 那末,这些形象具有一些什么值得注意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19.
1922年,鲁迅取材神话,作短篇小说《补天》.据他自己说,这样"取了菲罗特(今译弗洛伊特—引者)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故事新编·序言》).究竟鲁迅是怎样采用弗洛伊特学说的?这个问题,过去谈的人很多.下面我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翻检《民吁日报》的时候,笔者无意中发现已酉年九月初二日(公元1909年10月15日)该报载有一篇“我佛山人投稿”的短作,标题为《短篇小说中霤奇鬼记》。“我佛山人”当为吴趼人。但经查,有关吴趼人作品的著录,均未提及此作;王俊年新撰《吴趼人年谱》(《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2、3期),亦未提及;卢叔度先生新编《我佛山人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9月版),可算是收集吴趼人短篇小说最齐备的了,同样未见收录。因而,如果投稿者确是吴趼人,则此作就实属一篇新发现的吴趼人佚作了。那么,投稿者是否确是吴趼人呢?据知,在当时的文坛上,并无第二个以“我佛山人”为号的作家。如果投稿者不是吴趼人,那就必然是假冒“我佛山人”投稿。然而,我认为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