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类在寻找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个广泛的概念,简言之即心灵的归宿.人既然是感情与理性的集合体,那么寻找精神家园就包含两层意义:第一,摆脱尘世烦恼,返归自然的企图;其二,通过理性达到了解宇宙奥秘,确定人在社会中存在价值的企图.这种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如同人的求生本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你看:哲学家“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此谓哲学活动;艺术家用音乐、绘画、诗歌表现绵绵不绝的朦胧情思,探求社会出路和人生真谛,寻找心灵的寄托,此谓艺术活动;科学家用数字和符号创造一个无限的真的世界,试图穷尽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时空之奥秘,  相似文献   

2.
“梦”和“冲动”属于潜意识范畴,深刻作用于美术创作活动,而艺术家对此往往是不自知的,需要从作品回溯或者通过艺术家的精神分析才能显现,但其作用却是贯穿艺术家的创作始终的。美术创作是美术的重点环节,同时也是美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美术和美术文化传承中“梦”及其“冲动”的潜在作用和意义则主要体现在美术创作中,得以体现主体心灵的表达、升华和再积淀。何为美术创作?  相似文献   

3.
诉讼结构决定法的形式甚至内容,这一深层结构可以直接追溯到文化中的权力关系、正义观念和信仰.不同的信仰背景的文化会造成迥然不同的诉讼结构.罗马法的诉讼结构是以神示(oracle)正义信仰为基础的“竞技型诉讼”,中立的第三方被认为是“神示的受托者”,因此判决(法)乃是神示正义.中国传统的诉讼结构则与神示信仰无关,对政治权力全能全知的信仰导致了一种极端政治化的诉讼结构:代表皇权的“州县”听讼决狱,诉讼者从一开始就被置于权力关系之中,对政治秩序的极端关切使得“父母官”与“人犯”处于天然的对立之中,“口供主义”使得刑讯逼供变成诉讼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由此形成了一种“反权利”的结构,司法正义和基本人权形成不可调和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4.
真实形态与影视纪实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转换、历史的固化要依靠媒介作为桥梁,在这种转换或固化的流程中,真实呈现出了多种形态,即生活的元真实、理念真实、技术真实、文本真实。影视创作也离不开这样的流程。影视纪实性特征是指影视艺术家在对真实的各种形态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呈现出审美的“幻真化”、“生活化”、“心灵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 ,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 ,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 ,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 ,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 ,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 ,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6.
一个托马斯主义者能为艺术找到如此广阔的独立天地,可能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可是,马里坦的这本书确是做到了这一点。马里坦强有力地论证了艺术家及其创作的完整性。他写道:“艺术家的首要任务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在美的创造中,“艺术家完全为一种绝对的爱所支配,这种爱要求他付出  相似文献   

7.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走过了60年的旅程。60年来,她不但成为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最高艺术殿堂,形成了自己的演剧学派,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在主旋律、商业化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创作了一批实现了时代精神和普世价值的内在统一的代表剧目,超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民族化概念的藩篱,深化了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导演理念的理解。与此同时,北京人艺的表演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可称为“梦剧”,他的《紫萧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与梦有关,后三部甚至几乎全用梦来构建,而且,在理论上也对梦进行了总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可以说是他梦的诗学的晶核.“情”,“梦”,“戏”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因情成梦”,“情”乃“梦”的前提和基础,它孕育并催生了“梦”,“情”是创作的巨大动因,是一种创作的内驱力;“梦”是“情”的转化和象征,即“梦”使“情”得到了宣泄与升华;而“戏”是“情”和“梦”的表现形式,即“戏”这种文学样式使“情”、“梦”这种沉浮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外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情”、“梦”、“戏”这三者的关系中,人的心理现象中超现实的“梦”是一种中介、桥梁,它既是创作内容,又是戏剧创作的特殊形式,它使创作主体和作品中人物的心  相似文献   

9.
列维一斯特劳斯发现人类的思维结构在神话中被忠实地复制出来,他同时还指出,这些基本的内在结构也存在于文学、艺术、语言和文字之中.这一揭示表明,思维、神话、语言、文字等是古代文化中有内在联系的几个链节.把握这种内在联系,能够帮助我们解开各个“链节”的奥秘.这一点,也适用于“形天”神话.《山海经·海外西径》云:“形天与帝争神(原文“争神”上有“至此”两字,今从清郝懿行校删——引者),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是著名的形天神话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0.
《雷雨》作为曹禺的第一部剧作,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受到外来影响并与之相契合的产物,对剧中“乱伦”这一线索的分析,或可使我们对其深层心理动因有所把握。在《雷雨》的创作过程中,外部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经历固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蕴蓄在曹禺心灵深处的“原始情绪”更是支配其创作心理的重要方面,同时,这种“原始情绪”又与他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这不仅体现为《雷雨》“乱伦”情节的设置,而且始终贯穿在曹禺的前期剧作中。  相似文献   

11.
普罗亭诺斯说:“没有眼睛能看见日光,假使它不是日光性的;没有心灵能看见美,假使他自己不是美的;你若想观照神与美,先要你自己似神而美。”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审美的眼光,并用它去观照宇宙、人生,才能创造出包孕着真、美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这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词的创作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童年经验作为作家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是包罗万象的,而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童真感受是其中的主要成份。它们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成为作家审美心理建构的最初动因。文学创作则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或变形,童年经验在创作中的重塑和变形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童过经验溶入日后的人生经验并以“直接的形式”进入创作,成为一种叙事策略,另一种则是化作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或情绪以隐约可见的方式进入创作。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美术是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现实主义”成为目前中国艺术家进行绘画创作的主流创作指导思想,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现实主义”美术及其时代语境的解读,尝试寻找在当前时代语境下,作为艺术家应如何坚持与把握“现实主义”原则,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引言有这么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 1.高高山上一树槐, 手攀槐树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这结句极为精彩。如果说,文人创作中有神来之笔的话,那么,“我望槐花几时开”亦可谓神来之语了。陈望道先生说:“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这一神来之语委婉而又细腻地表达了少女对情人绵绵思念的复杂感情。这种在特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感物—心动—诗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公式.外物是触发“心动”的动因,作家“心动”是创作的关键.西方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公式则是外物—摹仿—艺术,创作以外物为基础,以摹仿为核心.“心动”说从心理学角度概括了文学创作的情感产生和艺术表现整个活动过程,“摹仿”说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虚静”与“迷狂”作为创作过程的两种心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创作心理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美学理论中,激情是创作主体进行创作的动因,通过实践冲动实现主体的对象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主体对于未来对象化成果的预设”[1]“在艺术家这里就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受胎’于宇宙意识,成熟于文艺家的创作思维即艺术思维中。”[2]既然审美理想受胎于  相似文献   

17.
卢盛江 《东方论坛》2006,(5):28-31,37
殷璠《河岳英灵集叙》提出的“神来、气来、情来”,既指创作状态,又指诗美风貌。所谓“神来”,是在心中酝酿一种情景交融、有着无穷韵味的传神境界,并把它表现出来。所谓“气来”,是创作前酝酿、饱含一种激奋刚健的感情气势,并在创作时表现一种气扬采飞的风骨之美,让读者感受到感情气势的激荡回旋。所谓“情来”,是一种婉情深情之美,一种深婉细润平和之美,是创作时让这样一种深婉之情在心中酝酿到来。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世界是艺术之父,心灵,则是艺术之母。萨特说“艺术是一种超越自己的呼唤,是一种具有超验性的不断提示。”中国画的发展便是艺术家不断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发展,笔墨则是艺术家籍以表现心灵结构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9.
缺失体验:二月河创作心理动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失体验是指主体对生活经历中某种需要不满足而造成的不平衡的心理体验 ,它可以成为作家投入文学创作以弥补这一缺失的心理动力。由此探寻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创作历程 ,同样可以看到驱使其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 :欲望缺失的人生体验。一是青春萌动的美好爱情毁灭而积郁的“初恋情结” ,作家称之为“雷击”效应 ,它化入笔下人物的血脉和心灵 ,并转移到男主人公的情爱历程之中 ;二是原想走仕途的人生追求遇挫而“只好纸上谈兵”的“致仕情结” ,这直接推动作家选择文学言说 ,实现“把自己想的变成别人做的给人去读去想”的愿望。两种情结的交渗纠缠 ,为小说的情感取向和理性思考打下了作家鲜明的个性印记 ,也使其社会历史小说的爱情描写别具风韵  相似文献   

20.
1 古今中外,对灵感的解释除以柏拉图等为代表的“神灵附体”说外,自现代心理学发展以来,有潜意识动因说和与之相反的唯意识动因说,有以试错的反馈机制来解释的心理控制论说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顿悟”说等等。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是潜意识动因说。这种理论经过改造,在我国也广为流行。1984年以来,我国学者钱学森教授就多次发表谈话或写文章,把灵感作为一门思维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