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道     
〈周望军〉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1月份比去年12月份同比涨幅略有反弹,但是从长期趋势来看,2月份CPl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降,预计2月份CPI可以回落到4%以内,甚至可以达到3%左右。上半年的趋势如果没有特别增长的情况的话可能就会在这个水平徘徊。  相似文献   

2.
姜继玲 《人力资本》2008,(12):44-45
争议:CPI高涨成为加薪因素? 2007年全年和2008年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企的涨幅挑战了工薪阶层的心理承受力。2008年3月公布的CPI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上涨8.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CPI的高涨,在某种程度上等于给钱袋子打了折,而付薪的企业方,是否应该参照CPI涨幅实行加薪?这个利益攸关的问题,一时引起全民关注。  相似文献   

3.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8月份的CPI数据终于登台亮相,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5.3%,涨幅与7月份持平。这是6月份以来CPI的涨幅连续3各月牢牢盘踞在5%以上,短期内还将维持较为强劲的上涨势头。  相似文献   

4.
壹6月市场形势小结 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信贷虽松微调有度 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2%,比5月回落0.2个百分点,同时,6月CPI同比涨幅为2.2%,已经连续数月下滑,从这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当前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暂未得到缓和,稳增长迫切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2013年全国CPI运行基本平稳,波动幅度不大,大部分月份CPI同比涨幅控制在2%至3%的区间内,只在2月、9月和10月份由于春节、中秋的节日消费等因素造成CPI同比涨幅超过3%。从CPI运行趋势看,2013年CPI已经进入上行周期,根据历史经验判断,中国CPI的上行周期一般会持续两年左右,且周期的高点会在第二年出现,因此预计2014年物价上涨压力可能比2013年略大一些,CPI走势将呈前低中高后低的倒“u”型演变。由于中国将在2014年逐步推进大宗商品价格市场化改革,CPI通胀率可能在2014年下半年上行,即便如此,由于政府对物价调控一向高度重视,积累了丰富经验,加之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偏快局面,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新的一年中国的整体通胀压力将处于可控范围,预计中国2014年的CPI涨幅将在3%~5%这一温和上涨区间的下限上方运行,并可能在二季度达到最高点。物价上涨是跟老百姓生活相关度最高的一项经济现象,尽管涨幅仍将处于可控区间,但低收入群体对于物价上涨仍会非常敏感。因此,在物价调控目标实现整体无忧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主要农产品供应的保障和价格的调控,不能因为CPI数据处于温和可控状态而放松警惕。  相似文献   

6.
苏调队 《金陵瞭望》2007,(18):33-34
9月11日,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江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为6%,创自1996年12月以来11年的月度最高。而1-8月全省的累计涨幅为3.4%,超出3.0%的“警戒线”。此外,南京8月份的物价涨幅达5.7%,也创下了近30个月来的新高。  相似文献   

7.
《金陵瞭望》2007,(20):71-71
谢里夫回国4小时就被逐回流亡地 9月10日,被推翻的巴基斯坦前总理谢里夫流亡7年后回到巴基斯坦,但4小时后再度被驱逐,返回流亡地沙特阿拉伯。 8月全国CPI同比上涨6.5% 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受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今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5%,为今年月度最高涨幅.连续4个月创出新高。  相似文献   

8.
据对全国200个农产品主产县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调查,4月份农产品市场蔬菜和牛羊肉价格下降,粮食价格涨幅总体较上月明显回落。 一、稻谷、小麦价格涨势减缓,玉米和大豆价格涨幅加大。与上月相比,4月份籼稻、粳稻和小麦价格小幅上涨0.9%、1.6%和4.5%;籼稻、粳稻价格涨幅比上月回落21.5和21.9个百分点,小麦价格涨幅下降7.0个百分点。玉米、大豆价格分别上涨6.2%,价格涨幅比上月加大约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主产区粮食价格继续上涨,但涨幅明显回落。籼稻、粳稻和小麦  相似文献   

9.
争议:CPI高涨成为加薪因素? 2007年全年和2008年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企的涨幅挑战了工薪阶层的心理承受力。2008年3月公布的CPI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上涨8.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CPI的高涨,在  相似文献   

10.
据对全国200个农产品主产县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调查,十二月份农产品市场供需两旺,交易十分活跃,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去年同期。但与十一月份相比,大多数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部分产品出现价格下跌。 一、稻谷、小麦、玉米价格涨势减弱,大豆价格下降。十二月份籼稻、小麦、玉米价格比十一月份分别上涨1.4%、6.2%和2.2%,涨幅分别下降10.4、4.6和4.9个百分点;籼米、面粉价格涨幅回落8.6和7.1个百分点;粳稻、粳米价格小幅下挫。大豆价格比十一月份下降0.5%。粮食价格涨幅回落,主要是市场对粮食减产和收购竞争加剧的过度反应逐步趋于理性,粮食市场回归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1.
论道     
统计局日前发布2011年12月物价数据,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4.1%,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1.7%,较上月回落1.O个百分点,与市场之前预期一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RPI)同比上涨3.S%,较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8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4%,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涨幅创下了12年新高。次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经济运行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3%,其中,城市上涨6.1%,农村上涨6.8%。这是我国 CPI 指数连续三个月回落。  相似文献   

13.
万象     
《人力资本》2010,(1):94-95
社科院:明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9%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9年12月7日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中预测,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将回升到9%左右,CPI涨幅在3%以内,不会出现明显通胀。蓝皮书预计,2070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名义增长率为23.9%,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可能超过70%。  相似文献   

14.
赵越 《今日南国》2008,(14):76-76
尽管上半年CPI涨幅相对回落,但物价上涨却是绝对的,面对消费价格水平的不断上涨,不少市民采取各种方式应对,甚至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消费习惯,以期减少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美CPI长期发展趋势、当前美国CPI高涨的主要原因、两国CPI指数构建方法异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当前中美CPI走势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冠肺炎疫情及俄乌冲突对两国的影响不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市场供给不足、经济停滞,从而实施“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加之全球能源价格大涨,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当前美国CPI高涨。中国则与之相反,市场供应充足、货币政策稳定、能源价格影响有效管控,CPI涨幅温和。随着美国的加息缩表等紧缩政策和能源价格趋稳,美国CPI涨幅有望回落,中美CPI差异将逐步缩小。本文将为分析和研判当前中国和全球物价走势及经济形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今日南国》2010,(6):8-10
经济基调 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8%左右,CPI涨幅预期目标3%左右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3月份涨幅达3.3%,4月上涨达3%。CPI涨幅超过3%就是通货膨胀的警告信号,连续两个月突破3%的警戒线,说明中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物价涨幅再创历史新高,"涨"已成为今年以来影响市民生活最重要的关键词。涨是一方面,还要看什么带动的涨。3%是个平均数,平均数往往掩盖了许多细节。6  相似文献   

18.
《江海纵横》2006,(2):17-19
2005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走向回落稳定,零售物价总水平继续低迷,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一路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延续上年高位运行态势,但增幅有所减缓,全社会价格总水平呈现稳定运行态势。一、全年市场价格运行的基本情况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低于全年预期调控目标,且为全省最低。总涨幅与2004年的4.5%相比,回落3.3个百分点。从全年各月走势看,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两头高中间低”形势,年初2月份因春节因素,最高达103.8,后因政府调控力度加大,实行“两条控制线”。逐渐回落,到6月份则跌至99.9,随后三、四季…  相似文献   

19.
涨价之痛     
今年上半年物价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国家统计局8月13日公布了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CPI),同比涨幅为5.6%,而此前两个月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3.4%、4.4%;涨幅逐月提高,7月份的涨幅是近十年来的最高涨幅。相比我国价格总水平2005年上升1.8%、2006年上升1.5%,今年上半年的物价涨幅之大不仅刺痛了老百姓,而且也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GDP有GDP的问题,CPI有CPI的问题,从而在当前尚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尚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导致两位数增长的GDP无法承受3%的CPI涨幅。"十二五"时期,伴随着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中国的GDP增速将会回落,而诸多因素将共推CPI上行,从而进一步加重GDP与CPI之间的矛盾。为此,应通过提高GDP质量、引导民企参与竞争性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四条途径,让GDP可以承受CPI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