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善治是治理的发展,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行政事务的合作治理,其实质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还政于民;它表征着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宽容为本、合而不同、合而共生的互动共进关系。善治在向度认识和路径选择上为行政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力量,行政体制改革则从观念变革、制度创新两个层面对善治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2.
试论毛泽东的行政权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行政权力观,鲜明地肯定党和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提出了科学的"权力民授论";规定了为民掌权,为民行政的原则;认为在行政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让劳动者有权管理上层建筑,保障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党和政府的行政实践和廉政建设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一个根本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问题就是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4.
政府治理是指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实施管理的过程,“善治”即良好的治理,是政府管理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治理”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逐渐从极权统治走向法治,从“善政”走向“善治”,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事实上是一种合法的公共权力,是社会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强制性力量,具有一种以外推力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强制性影响力和控制力,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根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者是人民权力的委托行使者,而不是权力的所有者;权力必须为民所用:人民对国家权力及其具体的运行具有法定的监督制约权力。了解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特点.对于领导干部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权力、正确处理社会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马克思主义国家权力观为切入点,在全面阐述国家内涵和国家存在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国家权力异化的原因进行剖析,指出治理和善治是防止国家权力异化的有效手段,而国家管理模式变更的过程,亦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是在扬弃了传统权力观基础上的新型权力观,它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公正合理的权力观。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本质上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其核心内涵是掌权为公、执政为民,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诚心诚意为实现人民群众利益奋斗。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切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在思想上转变作风,改变观念,才能在实践中真正代表人民行使好权力,得到群众的拥护,这是我们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善治"理念和模式在大众中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本文以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全球行政民主化大趋势下,对我国公民行政参与的路径进行了思考.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非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公民政治参与--"代议制民主模式下公民参与",而是对公民行政参与--"行政民主模式下公民参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公共理性确立于基本道德与政治价值之最深层次,是民主社会宪政体制的理性前提,是价值多元主义的整合机制。它涵摄着协商与公共服务双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公众的权利理性、道德走向与精神建构,决定着公权运行者的运权理性、道德姿态与政治智慧。它在实践中以协同善治为价值旨归,倡导公民社会与公权领域携手治理公共事务,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公共善"与国家正义事业。  相似文献   

11.
"善治"视野下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和善治理论的兴起既是全球化时代西方步入后工业社会行政管理变革的现实需要,也是西方传统文化奠基、民主政治制度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和公民社会充分发育的现代结果.尽管善治体现了人类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但缺乏社会发育并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尚不具备多元治理的前提条件.当下中国应该在善治理论的观照下,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能力为重点,加大政府治理,通过建设透明廉洁政府、服务效能政府、责任权威政府、民主法治政府,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协作型的公民社会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从西方环境治理范式透视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西方环境治理范式为分析工具,结合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经济持续、环境友好、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实践进行本土化研究。通过剖析《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精神实质和理论价值,一方面探索应对环境全球化中中国环境治理同全球环境治理的本质联系,推进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认知和切实落实;另一方面探索中国环境善治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善政是历代政府和人民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善治是良好的治理,是政府和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以善政为现实基础,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不断发展壮大公民社会,善治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政府机构改革应以加强政府的有效性为目标,将政府机构改革与"有效政府"结合起来。这需要切实转变政府治理理念,以"善治"理论为指导,加强政府的"善政"能力并大力培养和推动以"第三部门"和公民参与为内容的公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宪政价值与政府审计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完政视野中政府审计的良治问题,并运用完政价值的人民主权、民主、法治、分权与制衡、人权等观念重新阐释了政府审计权力的本质、设置模式、依法治审、人本审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善治: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治理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治理是由共同目标支持的、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通过引入“善治”理念,积极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伦理,从而实现和谐之治。善治理念强调在目的上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体现“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价值取向;在程序上加强公民与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治理伦理的生成主要不是靠制定伦理规则,而是靠公民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建设,其生成过程的重心在于监督和批评。  相似文献   

17.
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当下大学何为好大学的文化理念,内容涉及对大学本真的理性认识、“好大学”的意义及“好大学”的文化建构。同时提出了走向“好大学”的文化治理。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良治的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的内容,并且介绍了政府良治的战略管理系统形成的逻辑关系。借助对SARS发展的趋势与状态的战略预测,说明和介绍了对突发事件的战略预测的分析方法,并且证明了此方法对地方政府良治的战略分析、制定、实施和战略动态调整等环节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目前的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政治参与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大量涌现的民间组织也有利于协调新时期的利益关系。同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公民自身参与意识有待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等具体问题都制约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只有充分发挥善治视野下有利于公民良好政治参与的积极因素,有效遏制善治理念中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消极因素,才能够加强新时期的公民政治参与工作,更好体现中国模式下的善治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俞可平教授将善治概念引入我国之后,善政理念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内涵而言,亚里士多德对善的伦理学意义进行精确界定之后,善政理念的政治学涵义也就呼之欲出了。善政意味着为民众提供一种良善的生活,民众则成为了善政实现程度的评判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善政理念的实现需要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政治透明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民众高度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