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台湾新儒学大家徐复观在湖北浠水故乡的生活贫苦而艰辛,但乡土生活经历和农民人情、人性美德令他终生眷念。通过对徐复观著作的爬梳,厘清乡土情结对徐复观传统文化情怀的影响;解析徐复观尊崇传统道德精神和传统艺术精神的文化思想,指出徐复观的传统文化归根意识与乡土情结影响密不可分;解读他的乡土情结有助于理解其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2.
金学种小说是一个乡土的世界,乡土、乡风、乡亲、乡情……一个"乡"字,既复活了他沉重的乡土记忆,也呈示了他多重的文化思考.当下乡土叙事大体有三种走势:一部分先锋小说家走向与大众文化阅读相契合的叙事之路,开始归依故事;一部分先锋小说家在叙事游戏、语言快感、形式谜圈中走得更远;另一部分作家在小说的叙事形式上持守故事性,注重故事的讲述技巧,金学种当属他们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3.
朱西宁是台湾著名作家,其乡土题材小说创作一方面批判了传统国民的劣根性,一方面又引入了基督教文化作为彻底救赎人性的精神资源;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接受与阐发;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引入,他的小说在文本风格、形式构建以及想象力等层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维度,对当下处于危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由于作家们世界观的差异、审美倾向以及创作个性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乡土写实小说和乡土抒情小说,并在对乡土文化的审视上表现出“批判”和“弘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农村籍学前教育师范生家庭资本、乡土文化认同与返乡从教意愿的关系,研究对江西省赣州市、宜春市两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农村籍学前教育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中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乡土文化认同对农村籍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返乡从教意愿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资本虽然不能显著的预测返乡从教意愿,但能够通过乡土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显著预测返乡从教意愿,即家庭资本水平越高,乡土文化认同越强,返乡从教意愿越强。 关键词:家庭资本;乡土文化认同;返乡从教意愿;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化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以豫北 N 社区为例,从乡土文化延续和公共文化嵌入两个维度系统阐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 首先,作为自治型自我治理机制的乡土文化延续,通过乡土文化的历史延续和民间信仰的乡土传承,有效应对了社会空间转型和文化空间消失导致的本体性不安和个体化焦虑,从而实现了社会空间的文化自治理;其次,作为他治型行政治理机制的公共文化嵌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构和“文化下乡冶实现了社区文化公共领域和社会生活公共空间重构,并基于隐性技术运作的柔性治理再生产出国家—农民关系的施恩回报逻辑,从而促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最终奠定了国家政权合法性的社会基础;最后,社区公共意识匮乏和认同感缺失正是当前社区文化无法有效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唯有通过自治和他治的机制衔接,形成乡土社会本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的功能耦合,才能真正能实现文化治理、政治治理和经济治理的多元善治。  相似文献   

7.
庙会是一种乡土文化,庙会旅游开发对挖掘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保护与传播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皖北为例,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调查,从乡土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庙会的多元文化综合与乡土文化特征;从皖北大型庙会及其活动与皖北庙会活动的新变化两个方面对皖北庙会发展现状作了描述与解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土文化视角下皖北庙会旅游开发的意义及应采取的策略,以期为庙会旅游与乡土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分析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地方童谣是区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童谣接受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内化为接受者的乡土文化意识,这种童谣的文化联结就能体现在:第一,名物风土的习得性,使传唱者在文化的物质层面得以感知、熟悉风土人情并在心理上形成认同感;第二,礼俗社会的熏染性,使传唱者在文化的制度层面得以学习、掌握乡土氛围的行为规范与伦理秩序;第三,审美意蕴的酝酿性,使传唱者在文化的精神层面得以接触、形成并强化乡土文化中的审美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自我以及族属文化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9.
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也是人们的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国家意识也是一种地域意识,因为国家拥有一定的疆域和一定数量的人口.国家文化包含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且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具有差异性.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他们对国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的形成.乡土教材是反映并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但地方与国家、爱乡与爱国的一体性决定了乡土教材中地域文化与国家意识的不可分割性.河南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其国家意识与乡土情结都很浓厚.无论是在清末或民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河南乡土教材都兼有国家意识建构与地域文化传承的双重文化意义,河南乡土教材无不折射出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与地域两个层面审视西部乡土小说 ,透视西部地域四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落 ,即陕西地域文化小说、巴蜀地域文化小说、藏文化乡土小说和回蒙文化乡土小说。着力阐明各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民俗精神 ,以及相互间的艺术整合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与思想精神是一种学术态度和思想精神。在那样一个社会、政治、文化大转型的时代里,他选择远离政治权力风暴的中心,孤独地徜徉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在已凝固的字里行间,窥测贯注于其间的生命律动。先生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体现着一种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沉重的文化承载;先生的学术经历与人生磨难,曲折地呈现给学人的是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精神森林。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有人认为,邓小平因早年出国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思想,受传统文化影响不大。还有人以邓小平的著作几乎没有引用过传统文化典籍为据,来印证这一点。理论界对此也研究甚少。其实,邓小平作为一位深受民族文化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具有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大众文化表达了美国大众包括精英阶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方式,它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霸权意识和种族主义倾向.华裔作家赵健秀在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唐老亚》和《甘加丁之路》中,通过互文、戏仿、反讽等手段消解、颠覆了大众文化中的种族刻板印象,不仅如此,他还挪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以重塑属于华裔男性的文化偶像,希望华裔能主动积极地介入大众文化,操演自己的华裔美国人特色.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简论丁日昌学习西方文化之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日昌学习西方文化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列强侵略的逐渐加深是促发其学习西方文化的直接原因,西学东渐的日益深入、生活环境的陶冶以及师友的砥砺则为其学习西方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受所处时代、个人经历以及阶级地位的制约,丁日昌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尚存在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分别从国家精神的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个体主体精神的培育三个角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把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从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总体视角概括和总结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这种概括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确立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确定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主要范围和基本内容,建立了学习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类学理论的基础上 ,从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广大背景中 ,剖析了巴金与文化关系中存在的复杂而深刻的矛盾。本文认为 ,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巴金对近现代文化的追求和他对传统文化某些方面的体认之间的冲突。他试图解决中国现代的文化问题 ,但这一努力又受他自身文化禀承的制约 ,这就使他在中国近现代文化进程中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8.
孔子学说具有“集大成”性.所谓“集大成”是指其思想、学说具有集往成、开后说的性质.孔子之所以能集大成,首先是因为他“宗周、故殷、据鲁”,故能集三代文明之大成,尤其是“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集合而组织之”.不仅如此,孔子之学以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如何成德、成圣成为其学说的主旨,进而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社会中出现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老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他的身上承载了悠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主要从老舍本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老舍的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索作家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