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长生成仙信仰与壮族宗教民俗结合后发生了衍变.其中道教星辰崇拜与壮族民间追求长寿平安的习俗相结合,成仙信仰则与其葬俗相结合,使壮族民众除了向神灵祈求长寿外,还强化了他们追求彼岸世界幸福的愿望.道教长生成仙信仰在壮族社会中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民俗化特点,同时也成为壮族民间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从道教产生始,道教信仰的"仙真"形态经历了从侧重精神成仙到侧重肉体成仙,再到侧重精神成仙的三次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巧妙地合乎事物发展之普遍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基本目的是长生不死,即身成仙,深信通过个人修炼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因此从开创时起,便十分重视现世的个人修炼。同时,道教又继承了道家仰观俯察、顺应自然的优良传统,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中国古代科技紧密联系,并在各有关领域,执着地追求长生成仙愿望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道教在创立之初 ,就既关注人的长生成仙 ,又关注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太平。唐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的“经国理身”思想表明 ,内以修身养性与外以经国安民是道教终极理想不可分割的两翼。杜光庭的“经国理身”思想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与儒、佛有所不同的道教终极理想的内涵 ,而且为宋代以后道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国理身”思想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情怀 ,将为道教思想在 2 1世纪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丘处机养生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长生是道家道教文化的古老传统。先秦老庄就已经提出以精神超越为主、以形神合一为归的养生理论,早期道教虽然以老庄思想为理论渊源,但与老庄相比,却更重视肉体长生。全真道否定了肉体可以长生的思想,提出了“全真而仙”的超越理念。但“全真而仙”的超越理念,却使全真道在养生与成仙之间产生了理论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丘处机开始重视养生,并提出了顺任自然、清心寡欲、炼养合一、德养结合的养生思想,从而又把成仙与养生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6.
要达到神仙长生的目的、修炼成仙,就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空间。道教建筑自然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媒介。于是道教建筑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成为蕴含了道教哲学理念的宗教建筑,也成为了体现道教生命哲学、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的物化载体。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道教徒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长生成仙,这也是道教信仰的最根本特点。其内容一是生命长存甚至永恒,二则是能力的广大甚至无限。道教追求生命的长存甚至永恒实质上是企图对短暂的现实生命进行超越。其心理根源是人类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有限,从而对生命的短暂产生了悲哀和恐惧,对生命的存在产生了无限的眷恋。道教所追求的对现实生命的超越之形式不同于佛教追求寂灭的永恒和基督教追求末日审判的永生,而是在今世得到生命的永存;尤其是早期道教更以肉体的存在为世间最重要的事,以肉体的长生不死为追求的最高目标。道教的这种思想在其最早的经典《太平经》中即已被定为主调,《太平经》反复强调: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对道教长生成仙思想产生质疑的背景下,东晋著名道士葛洪提出了玄、道、一的本体论,使道教神仙思想得到了本体论论证。葛洪高扬"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体精神,指出人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可以修身成仙。他还创造了形神双修的宗教实践,重视形体修为,以修神为补充,完善了道教的修行体系。  相似文献   

9.
唐代道教兴盛,留下了大量的道教组诗。内容涉及道观场景、导引服气、炼丹服药、研习经书、斋醮仪式、道俗交往、女冠生活等方面,其中展示道教修炼理论的部分最有特色。异乎世俗生活的题材和神秘莫测的境界,增添了道教诗歌的神秘感。而组诗特有的包容性又使道教重视生命、渴望长生的好生意识和享乐主义得到了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10.
唐代道教兴盛,留下了大量的道教组诗。内容涉及道观场景、导引服气、炼丹服药、研习经书、斋醮仪式、道俗交往、女冠生活等方面,其中展示道教修炼理论的部分最有特色。异乎世俗生活的题材和神秘莫测的境界,增添了道教诗歌的神秘感。而组诗特有的包容性又使道教重视生命、渴望长生的好生意识和享乐主义得到了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