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青年人对于新技术的热切拥抱和掌握程度都远超于他们的父辈,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网络空间利用新媒介技术主动创建一个亚文化生产场域,以此声张他们所认同的价值理念,但这个亚文化生产场域并非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空间,其中存在着各种矛盾与权力宰制。以中国网络字幕组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分析青年群体在网络亚文化生产场域中面临的困境与博弈行为,肯定以网络字幕组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网络催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型塑着青年网民的价值观。为了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治理质量,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富有包容和认同特质的发展思路。"忧""优"并存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分""隔"之势,但又生成了"和""合"的双向诉求,需要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向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嵌入阻力,寻找二者融合发展的共生共融之道,从而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能够持续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网络生态的优质建设。  相似文献   

3.
道德定力是一种崇尚、坚守、捍卫社会道德规范的强大能力。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道德定力对于个体道德修养、人际交往、道德实践与网络生态都具有重要价值。但考察青年群体的网络生存实践,其道德定力面临着被消解的现实境遇,包括虚拟在场生存下道德意识弱化、多元信息传播下道德认知模糊、网络圈群栖居下道德评判极化与网络空间乱象下道德行为失范。由此,应从重塑网络空间青年群体的主体意识、突破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实践困境、培育坚守主流价值的青年意见领袖以及强化网络空间的伦理、制度与治理等方面着力,促进青年群体自由自觉的网络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13个网络字幕组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亚文化社群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在网络字幕组创设的亚文化空间中,个体群内权威的建立以及不同字幕组在亚文化生产场域优势地位的确立与文化资本发生着密切勾连,但权力体系的建构与权力等级的确认并不是现实权力体系在网络亚文化空间中的一种简单复制,能者居上、实力为先——对知识权力的认可,成为网络字幕组群体认可并遵循的隐秘权力逻辑.  相似文献   

5.
网络空间视域下的网络沉溺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媒介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网络沉溺的危害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沉溺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沉溺来自于网络内容的诱惑,而本文则从媒介形式的角度,探讨网络空间与网络沉溺的相关性,以期拓展人们认识网络沉溺的视角.具体分析了网络空间所呈现的三重视域--客体技术层面、主体性意识层面、主体行为层面,并基于此探讨网络媒介形式、使用媒介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空间行为特性等方面与网络沉溺的关系,并认为网络媒介的双向去中心的互动、意向性的行为方式以及虚拟实践中的多重自我身份等由媒介形式所形成的特质,构成了网络沉溺重要的作用机制.从长远来看,网络空间的形式特质将比网络内容的影响更为隐蔽而有效.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正在改变交往方式,除了为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以及推进全球化和文明交汇创造巨大好处之外,也给商业骗局、欺诈作伪、造谣传谣、人身攻击、窥探隐私、煽动蛊惑等网络失范乃至网络犯罪提供了机会.中国的网络空间巨大,扩张极快,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法制建设尚不完备,网络空间对诚信建设的挑战更加严峻.重视网络的诚信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内容的网络化表达已经使身处其中的人们难出其中,更由于个体维权、个体表达、个体参与的直接性带动了网络表达的关注度.而网络舆论成为影响甚至有时决定事态发展的主要因素,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公众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重要场所,网络政治所体现的个体伦理倾向已成变为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从网络政治生活化、平面化及其舆论影响来分析网络政治文化的个体伦理向度,有助于引导和整合网络舆论力量,为民主政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交往方式是影响交往主体的社会网络与交往圈子的重要变量。都市女性白领通过内群交往、亲属交往,以及同男性白领或金领的外群交往,建构了一个以职业分类为边界的亚文化圈。在具体的交往情境中,形成了她们独特的交往语言、交往方式、交往惯习。通过身份区隔、身份编码和身份选择,都市女性白领的社会交往呈现出阶层化、符号化和情感化的特征,从而展现了她们独特的关系场域,型构了一种权力化的交往身份。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网络空间的社会公正问题.互联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公正事业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赋予亿万网民以平等的起点和平等的机会,网络参政和网络反腐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也催生了一些新的社会不公现象.维护网络社会的公正,需要我们从道德和法治上加强网络监管,也需要我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形形色色的谣言充斥着网络空间,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生态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既是时代诉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识别、鉴别和自觉抵制的能力,使大学生在知谣、辨谣后能及时地辟谣、止谣,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和不造谣.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坚持政治导向、民主平等和知行统一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配合,把握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难点和重点,增强大学生提升网络谣言辨识力的主观能动性,优化网络空间环境,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逐步展开、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有效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粉丝文化实践场域的转化,探究粉丝圈群与平台算法的互动过程。以布尔迪厄实践理论为分析框架,勾勒出了粉丝圈群算法实践行为具有双重面向:一方面,平台算法结构塑造着粉丝圈群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及数据产消行为,场域的流动性又将其更深刻地卷入平台的商业链条之中;另一方面,粉丝圈群亦能主动地从算法中获取权力资源,通过“传播偶像正面信息”“根除负面信息”“仪式化展演”等实践,能动地增强着亚文化圈群于场域内的可见性以谋求话语权,暗含其突破平台规则的主体性意图,由此还原了兼具受动与能动属性的粉圈形象及其与平台之间复杂动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国际社会对网络空间进行法律规制的热情一直在升温,但网络空间作为独立于真实社会而存在的“虚拟空间”的性质使得各国立法进程充满艰难.目前对网络空间的基本法律属性主要有基础设施说和领域说,基础设施说认为网络空间作为国家基础信息设施而应以国家财产的方式进行保护,中国目前采用此种方式;领域说为美国所提出,认为网络空间应该作为国家主权新的领域.当前关于对网络空间进行法律规制的主要理论包括:网络空间自主权说、管辖相对论、网址管辖论以及网络主权说.每种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仍无法妥善解决网络空间中国家主权范围的划定.技术革新、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国际司法合作的拓展应是规制网络空间实现信息安全的长期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阙天舒 《学术界》2012,(12):61-74,270,273
网络政治学首先介入的研究对象就是网络空间。在当代中国,网络公共空间成为信息交流、公民批判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公共领域,而网络空间中安全、秩序等问题的出现也成为当代网络政治学必须持续关注的命题;同时在网络空间膨胀过程中,网络空间秩序和网络空间倒逼带来的公共舆论与公共安全治理困境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困扰网络空间发展和网络政府发展。网络空间治理必须同时解决网络空间中的政府治理问题与网络政府治理中的网络空间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网络空间发展与网络政府转型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在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类同推动着网络的分流和聚结.网络族群的多元化发展体现了网民在个人选择上的风格化和主观性,并明显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影响,对网民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区隔起到标识性的作用.网络族群文化作为新型亚文化样态,在传播网络文化方面的功效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国外网络社会研究的新突破——观点评述及对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文之 《社会科学》2007,(11):96-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应用的普及,人们对网络技术逻辑和社会发展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全面的把握,国外关于网络问题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社会视角多维度地揭示和重新诠释网络空间一些带有本质性和引领性的问题、对信息和网络技术引起的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描述和探索成了当今网络社会研究的关注焦点。其中,对互联网本质特性的再认识、对网络空间互动模式和网络行为的新理解、对网络社会中国家安全的重新定义,以及对互联网治理和治理权的探索,可以为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网络虚拟共同体是数字化时代的共同体形式。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分析网络虚拟共同体提供了基本坐标——共同空间和共同性。网络虚拟共同体处于稳固的共同空间中,而这种稳固性离不开现实中可以正常运转的数字化设备;网络虚拟共同体的共同性体现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自身以及网络空间的同质化。网络虚拟共同体所处的网络空间可以囊括全人类,进而同质化成为人类共同境遇。要解决网络虚拟共同体中的同质化问题,就必须在数字化时代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必须守正创新,坚持正确的导向。让科学的理论引领网络空间,让正确的舆论主导网络空间,让优秀的文化充盈网络空间。文明自律是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基础,必须大力培养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引导广大网民正确认识和处理尊德与守法、感性与理性、适度与过度的问题。网络慈善公益开拓了道德实践的新空间,要大力发挥网络慈善公益的正能量,加强网络慈善公益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状况,文章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知识匮乏、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网络空间知行不一、网络道德情感冷漠等问题.文章从社会、高校和家庭等角度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因特网架构的生成、特征及其网络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问内容的"包交换"信息传输方式、开放的"TCP/IP"网络运行协议和万维网信息自由共享设计理念构筑的因特网架构,赋予了因特网开放性、虚拟性、非中心化和自由价值精神的基本特征,并由此引发了人们伦理生活嬗变。由此,网络伦理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为因特网架构内在特质所规定,网络伦理问题源于网络空间的内在矛盾以及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时代,迅捷的信息传播速度与亲民的交流方式激发了公众舆论参与的热情,致使网络舆情呈现出公众意见表达自由、群体喧哗频繁、舆情管理复杂等特点,在此背景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对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价值.网络舆情引导管理与议程设置具有内在契合性,通过分析议程设置基本原理,以杭州保姆纵火案为案例剖析,围绕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提出强化责任意识、完善互动机制、提升媒介素养、落实监管及防控措施、培养专业人才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