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料库量化分析发现,People’s Daily Online外宣新闻体裁具有强历时稳定性,具体表现为标题结构模式化,信息来源机构身份强化,事件描述宏观化、数据化,事件评论主观化等特点,倾向于构建强势传者,而受众则相对弱势。这种关系造成两种效应:一是在资源高度集中的信息传播中,双方关系虽不平等,但仍处于平衡状态,传播效度较强。但外宣受众参与不足会造成其对信息的相关性感受减弱,对此,可通过增加阅读引导性元素、事件描述的个体性事例、事件评论的社会性引语等策略提升传播效度。二是在资源开放程度较高的信息传播中,双方关系既不平等,也不平衡,传播效度较弱。对此,需通过弱化传者的机构身份、为受众提供发声和交流途径等策略满足受众对平等关系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介绍《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重点探讨中英文语料的选择,语料的分词、标注以及对齐等操作的具体方案,力求为《诗经》的英译研究拓展出全新的视角和途径,以期促进《诗经》英译的多维研究,进一步推动《诗经》在世界的传播,同时为其他诗歌典籍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异化翻译提倡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保留源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可以保留民俗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保护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本文以河北民俗文化翻译为例,采取异化的视角对民俗文化外宣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模糊语言的典型代表,模糊限制语在政治语篇中大量存在。为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模糊限制语的英译所采用的翻译技巧,自建《政府工作报告》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汉语原文中的各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次和占比进行量化统计,并以6个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为例,同其英译对应项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模糊限制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频繁,类型多样且分布不均,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对等翻译、词汇转换、增删重组三种翻译技巧,但在英译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时采用这些翻译技巧的具体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此研究可以为外宣翻译教学及汉英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骆驼祥子》两译本的平行语料库,以视觉行为动词为切入点,探究视觉行为动词翻译与译者风格的关系。研究发现:1)翻译过程中两译者都倾向于将视觉行为动词进行明晰化翻译处理,尤其体现在心理层面视觉动词的翻译上;2)两译本的明晰化程度不同,施晓菁译本较葛浩文译本明晰化程度更高;3)翻译明晰化程度不仅体现出译者对源语理解的差异,也体现出译者风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于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0-133
通过自建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的多译本平行语料库,利用Wordsmith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定量分析,以期发现不同译者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和平均句长所体现的译者风格。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发现:国人Lin Yutang译本比国外Lau译本和Waley译本在词的层面上体现出类符/形符比高、词汇密度大的特点,因而能够比较充分地传递古文中所蕴含的意义;而国外译者Lau译本和Waley译本中,功能词使用频率偏高,在句子层面上体现出"明晰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彭爱民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3)
通过对比纽曼的《大学的理念》的三个不同译本,分析造成该译本可读性障碍的诸多因素,如语言拖沓累赘、语义含糊不清、关联随意承接、行文条理紊乱、引文牵强突兀、修辞意兴索然等.译者在翻译演说体名著时,需要排除这些障碍因素,注意译本的可读性,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龚颖芬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37-141
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要桥梁,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修辞活动。修辞理论与外宣翻译的结合是外宣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较新的视角。借用以伯克为代表提出的新修辞理论中的"认同"和"象征"两个概念,以茂名市外宣翻译为语料,从中英文词汇、句式和篇章的修辞差异三个方面研究了修辞理论能有效指导和批评外宣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9.
杨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7-71
平行语料库为翻译对应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平台。对"坚持"及其英译对应项的相互对应研究表明英汉高频词汇短语在互译时都可能有很多对应项,这是词义泛化的结果;英汉两种语言因为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难以实现较高的互译对应率;英语译文和英语原文在用词上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文译文和美国《国情咨文》为语料,以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两个语料库中的词汇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在功能上相同的文本在词汇特征上存在差异。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词汇方面的翻译是否符合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习惯并被他们所接受。还根据研究结果对今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自建语料库,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语言语境顺应和非语言语境顺应两方面探讨湘菜菜名的英译原则,并试图为湘菜菜名的英译找到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自建的当代散文翻译平行语料库和当代汉语原创散文参照语料库,探讨当代散文翻译句法操作规范。通过分析语料的各种句法特征,从而重构相应的操作规范。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研究,宏观方面主要研究语句对应、句长;微观方面主要研究、形合与意合、代词、语序、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4.
通过立体选择语料、多维设计研究,借助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探索葛浩文的三部代表性译作在词汇、句子层面的特点,进而发掘其翻译风格.在标准类符形符比、平均词长及实词的使用上,忠实于原作是葛浩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在句子的使用上,他将读者的可接受性考虑进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译本的接受度.此外,葛译本还兼具翻译文本特征和原创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译者兼作家,余光中积极反对译文“翻译腔”“恶性西化”等现象,其翻译理念在翻译作品中是否有所表现?文章基于余光中译作《梵谷传》、《老人与海》及其对译本的平行、类比语料库,以被动语态为个案分析,考察源语透过效应在不同译本的反映,尤其关注余光中的译文处理方式。研究发现:受源语透过效应影响,对译本“被”字句使用频率更高,且歧义被动句及增译被动句等现象也更频繁。余译本被动使用更灵活,使用频率及表达方式更接近汉语母语表达习惯,“被”字句与其他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给”字句使用频率较高。研究表明源语透过效应对余译本影响较小,也与余光中一贯坚持的“西而化之”“文白相辅”等翻译观相呼应,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6.
“孽障”一词一般用作贬义词.对比霍译本和杨译本《红楼梦》,可发现两个译本对“孽障”一词的理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而在该词的贬义弱化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张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41-142
翻译是一门复杂的学科,这在于它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作者发现跨语言间普遍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共性特征,这一研究作为跨语言间的共性的一个研究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冬宁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6)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市场对本地化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等院校必然要承担起培养本地化翻译人才的重任。本文对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重点指出高校培养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四个要点。 相似文献
19.
齐志刚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5)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新形势及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充实新内容,探索新方法,进入新层次,以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潘崇堃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67,63
形容词+名词搭配是英语学习者最早习得且广泛应用的搭配类型。本文从《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L2.0)一至四年级英语专业学生限时议论文中提取形容词+名词的显著搭配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学习者的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的发展模式及其形成原因。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的产出性形容词+名词搭配能力并没有呈直线上升模式:随着学习者对于低频词使用的增加,非典型性搭配也在逐渐增加。本文提出应在英语教学中自始至终重视提高词语搭配能力,应在大学阶段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把接受性词汇搭配能力向产出性搭配能力转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