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利益对立和国内政治现实限制了特朗普在美俄关系上的操作空间。所以,在入主白宫后,特朗普的对俄政策很快由暧昧转向强硬,打破了人们对美俄关系改善的期待,最终导致双方形成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对峙。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矛盾和分歧的根源在于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这是双方互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乌克兰危机改变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结构,美俄关系在短期内难以出现转圜,新冷战将成为双边关系的常态。 相似文献
2.
拜登政府“印太战略”是对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延续与调整。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主体内容。两届政府的“印太战略”都致力于抑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不断扩展印太地区的战略空间,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权。然而,两届政府的“印太战略”在对印太地区的定位以及对华政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两届政府在推进“印太战略”的同时,面临着不同的困境。中国应把握其战略演变趋势,管控分歧,争取合作,稳妥应对。 相似文献
3.
“后真相”与“假信息”: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公共外交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17年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公共外交调整了战略重点,试图将抗击外国政府发动的信息战确定为新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若干对策。这一新动向是美国公共外交机构在国家安全观念及国家战略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背景下,基于社交媒体重构社会信息系统、加速后真相效应的判断做出的决策。美国认为,外国政府将信息武器化,借助大数据和弱人工智能技术以更低的成本在网络空间散布误导性信息、捏造事实或选择性的数据等假信息来操纵舆论,同美国展开权力竞争;而社交媒体因其技术特性,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扩大意见和观点数量的同时,也强化了公众接收信息的认知偏见,加剧了诉诸感情与个人信念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后真相效应。日趋复杂的信息环境叠加后真相效应令美国更难以向目标公众呈现有关美国的真相。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公共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竞争的支点,试图通过强化对信息/网络领域资源的调动能力,回击外国政府发动的信息战,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美国。但是,特朗普上任以来所信奉的美国优先核心政策理念及其本人罔顾真相的言行损害了美国公共外交长久以来奉行的准则,制造了推行这一目标无法回避的困境,也削弱了美国公共外交宣称真相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任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12-16
近年来欧美关系的变化成为国际政治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欧美关系的新变化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格局的形成.欧洲一体化是集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社会规范化、文化均质化于一身的综合性进程,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与冷战的结束,欧盟已成为欧洲地区重要的政治力量,欧美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自身力量的增强使得欧盟谋求更大的政治影响,试图建立与美国的平等地位.目前,欧洲正日益成为一种平衡美国单极霸权的力量,欧美关系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5.
特朗普政府东南亚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平衡"政策,将东南亚地区作为政策实施的支点,对该地区的关注在美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美国-东南亚关系由此获得大幅提升。特朗普就任以来,美国聚焦大国竞争,忽视东南亚地区;对外战略中坚持"美国优先",在对东南亚外交中多以自身关切议题为导向;多边主义在美国东南亚政策中被弱化,偏爱双边主义的特朗普政府以修复与泰国、菲律宾的盟友关系及打造支点国家为重点;在军事领域,美国以更大热情介入东南亚地区。区别于奥巴马时期低调处理民主、人权议题,特朗普政府内部官员在总统本人不热衷这一议题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放松对东南亚国家民主、人权状况的审查。政策上的诸多调整导致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可信度下降,经济和外交中弱化的多边主义限制美国-东南亚互动空间,而不断强化的军事存在反而使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复杂化。即便"印太战略"突出东南亚国家和东盟的重要性,但未来美国东南亚政策是否能真正体现这种重要性值得关注。未来一段时间美国-东南亚关系很难再重现奥巴马时期的"热闹"景象,这为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6.
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开始对此前出台的阿富汗战略进行调整,政府高层不断展示从阿富汗撤军的意向,并一改过去立场,与塔利班进行直接谈判,推动政治协定达成,同时主动缓和与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发挥巴基斯坦的调解作用,加速美国从阿富汗脱身。特朗普政府调整阿富汗战略的动因可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部层面来看,一是为履行竞选承诺并为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做准备,二是麦克马斯特、凯利、马蒂斯等军方建制派相继离职,减少了战略调整的阻力;三是在"美国优先"理念下,特朗普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要求减小海外干涉。从外部层面来看,一是此前出台的阿富汗战略实施后阿富汗政治和安全局势未见好转,塔利班的优势仍在扩大;二是特朗普政府迫切希望中俄印三国能够分担成本,减轻美国的负担。为有效推动战略调整,特朗普需要弥合共和党内部分歧以巩固国内支持,获得阿富汗政府的信心与合作意愿以加速和解进程,设立机制以保证塔利班承诺的可信度,防止阿富汗局势倒退和已有成果流失。在美国与塔利班达成协定前,阿富汗问题仍可能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7.
8.
欧美关系研究是国际政治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朋友还是对手——冷战后的欧美关系解读》一书迎合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作为欧美关系研究的新探索和新成果,此书以全新的视角对冷战后的欧美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11.
许荣生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21-23
文章通过对办公室公共关系职能、基本原则的探析 ,指出办公室工作要实现高质、高效 ,必须使公共关系渗透于各项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对台政策的历史转变与两岸关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天新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5-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坚持不懈地探讨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创造性地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如叶剑英的"九条方针"、邓小平的"六条设想"、江泽民的"八项主张"、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和"六点意见"等.这些对台方针政策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缓和了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加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陈颖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4-22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在影响中美关系的诸多因素中作用日益突出。中美两国不同的石油安全战略,必然产生在石油问题上的博弈。美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已成为影响中国实施石油安全战略最重要的国际环境因素,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必然受中美关系大局及双方石油互动关系的影响。认识到中美两国利益的交错性与复杂性,认为中美两国在石油问题上需要更多地沟通和对话,就目前而言,中国加入国际能源机构是最佳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15.
《国际论坛》2018,(3)
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美经贸关系经历了深层结构性变化。这一时期,中美经济实力、贸易总量、双边投资水平等迅速升至历史高位,双方经贸关系相互依存空前紧密,结构性变化也日趋显著,如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提升,双边投资不对称性显著增强,两国贸易总量、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模式等呈现新特征。但中美经贸关系协调机制落后于这一变化进程,致使双方贸易摩擦经常化、相互依存不对称性强化、经贸议题政治化等问题,阻碍两国经贸关系的拓展和深入。中美亟待建立政治互信,以务实、包容、渐进的方式消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障碍,将经贸关系纳入互惠、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16.
李桂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中国家庭文化的变迁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传统的家庭文化受到抨击 ,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家庭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提出了家庭改制的主张和一些新的婚姻家庭观念。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至七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 ,这是中国开创新的制度和观念文化并经历了人为挫折的时期 ,这一时期家庭文化发生了根本变革 ,但出现了家庭文化政治化的倾向。第三个时期是“文革”结束后至今 ,这是中国全面变革的时期 ,也是家庭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 ,家庭文化呈现失范性、多元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移民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性。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美国在全球地位上升及影响力的增加,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均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影响这种结构性变化的制度变革又进一步塑造了美国少数族裔,使之出现新的特征,促使美国各个少数民族族裔在美国与移民原(祖)籍国的关系中发挥新的特殊作用。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所承担的角色正是中美两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制度变革后形成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美国华侨华人既是中美关系变化的受益者,也是中美关系的推动者。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一些限制性因素在制约着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所应当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龙云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
外交关系委员会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外交思想库,其政策设想一贯秉持服务于美国政府、美国国家利益的目的,并与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以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建议为背景,考察外交关系委员会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王甲成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8-62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政府形态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国家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府的形态只能是全能型政府.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关系开始调适,政府形态随之转向经济建设型政府.随着社会的逐步发育,政府形态逐渐向服务型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面临挑战,需要政府改革和创新才能完成转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