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未完成作品"是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批评家对法国印象派与中国、日本古代绘画的批评.中国绘画以不求"形似"的再现而以意象化的表现为艺术的旨归,所谓"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意周而笔不周"的"未完成作品",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意义.本文对"意象"观念的发生、类型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化历程作了阶段分明的回顾,认为20世纪之前东西方艺术分野的标识是"未完成"与"完成"、"意象"与"形象"、"表现"与"再现".从印象派的"未完成作品"到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表现"风靡画坛,东西方艺术从接近到沟通;百年之后,当西方艺术在"异类殊形"的路上越走越远,东方艺术家该如何对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理论界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美学和艺术领域,关于中西对比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从文学、绘画、音乐等具体门类到综合性的艺术观或美学观,从创作实践到理论体系等多种不同的角度,都出现了宏观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然而,许多文章尚停留在一般地指出异同现象上,而没有去挖掘这些异同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即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诸如西方文学重摹仿,中国文学重抒情;西方绘画重写实,中国绘画重写意;西方美学传统强调再现,中国美学传统突出表现等对比命题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就不是那么了然了。泰纳的“种族加地理”的模式已显得陈旧。有些文章虽试图从新的高度来解答问题,但不是失之片面(如用中国书法的  相似文献   

3.
一、绘画性比较:中国传统绘画如果与西方写实绘画比较起来,就几乎从来没充分地进行过模仿式的写实。中国传统绘画从整体布局到对个性形象的塑造,与西方绘画的与实效果和肉眼所见的物体形象比较,都有很大程度的差别。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是认识和观念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统绘画以模仿写实为主流,而西方现代派绘画花样翻新,光怪陆离,总的趋势是突破了客观模写自然的传统的艺术观,走向主观精神的表现,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艺术局面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2):137-141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他引进西方写实画法,以反对近世文人之末技的"文人画"为起点,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画。几十年来,颂扬者称赞他的画是"现实主义"的典范,批评者指斥他破坏了中国画传统。其实,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只表现在画法层面,绘画的写实风格与"现实主义"并不能等同。他写实风格的绘画与传统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亦面目迥别,但他的作品主题以托物寓兴的象征表现手法为主,仍是与传统文人画精神契合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西方的古典艺术都讲究和谐之美,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进入20世纪后,旧的社会机制解体,审美观念变革势在必行。"写实"被引入到中国以来,在中国美术史上产生了历史回响。写实手法曾一度在中国美术界一统天下,但人们对于"写实"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新的时代到来后,各类艺术观念和手法纷纷出现,"写实"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本体位置。  相似文献   

7.
宋晓峰 《人文杂志》2012,(4):184-186
中国当代画坛容纳了中国传统绘画、西方写实绘画、西方现当代绘画,还有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受西方绘画或观点影响的新的中国画形式,然而很长时间以来,虽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敬佩的画家,但却很少能够代表当代精神的绘画风格,致使画坛出现很多疑虑,本文从当代画坛的中西交融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纯真的灵魂--林风眠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风眠的绘画艺术融合了东西方绘画之精髓,画面明快艳丽、宁静纯真,蕴涵着一层淡淡的孤寂.在被冷落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他的绘画艺术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其绘画的形式特点和作品内涵来阐明林风眠绘画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价值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的现实出发,结合现代高校中国画的教学实际,阐述了以任伯年为代表的写真写实并融合西方绘画艺术的中国画的道路,论述了现代高校中国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目前学界已有初步共识.而(准)悲剧风格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艺术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中国文学历来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悲剧意识资源,但经典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经由王国维到鲁迅传递到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中,体现出一种既具西方因质又兼容东方底色的悲剧品格.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悲剧品性呈现出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是"过客"式悲剧风格类型,它崇尚由尼采的酒神冲动所导致的毁灭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最逼近经典存在主义文学的悲剧格调;其二是非理性的生命冲动与理性的现实存在之间冲突所引起的生存之悲,它更倾向于对悲剧精神所承担的艺术拯救,也更富于审美蕴藉和艺术冲淡意味;其三是对庸常性生存和经验化存在的一种悲切之思,其沉沦化存在本相的书写与东方式命定观的相互制衡形成了悲剧性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魏红 《学术探索》2001,(Z1):118-120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泛起,损害着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明辨新的有神论的种种伪装,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