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中给出的20902个汉字的笔画数为基础,对实际语料中所用汉字(简化字)与对应的繁体字笔画数进行了统计与对比。纯粹对照的1128个繁体字与简化字平均画数的相差画数是6.69画;高频对照的3479个繁体字与简化字平均画数的相差画数是2.19画。这说明实际语料中,即使全部使用繁体字,每字的画数只多2.19画,多近30%。这些数据可以为简化字与繁体字的教学与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也可以为汉字的整理、笔形编码等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演员袁立2014年9月15日在微博里提出"简体字切断了我们的文化",主张恢复繁体字。这种观点得不到事实的支持。在推行简化字的50多年里,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研究从未中断,近年来更出现了国学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认识了繁体字不等于就能阅读繁体字的古籍。要具有阅读繁体古籍的能力必须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一般非文史专业人员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接受传统文化。恢复繁体字的路走不通。  相似文献   

3.
流沙河关于繁体字才是正体字、简化字实为异体字,繁体字讲理、简化字不讲理,繁体字应予恢复、简化字应予废除等言论是不正确的;在党报上以推荐“热点”好书的形式宣扬这种错误认识,有失审慎;全社会应从学理上正确评价繁简字,把握汉字与汉语言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4.
应科学认识繁简字,繁体字并非个个合理、见形知义,简化字的一些理据也是合乎汉字构字规律的。传统的书法艺术并不排斥简体字,不能片面认为繁体字好看、简化字不好看。恢复繁体字,需要大众重新学习掌握,需要电脑字库、工具书等进行改动,代价太大,得不偿失,也不符合汉字演变发展的历史规律。繁简字应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提出的"表外字不再类推"的主张是已被国务院所否定的,不能把国务院否定的东西当作国家的政策进行宣传。"表外字不再类推"的要害是反对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相似文献   

6.
汉字本质上是记录汉语的工具,是符号。简化字不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传播。繁体字文化的保护不是只有通过全民使用繁体字才能做到。在简体字使用了半个世纪的今天恢复繁体字,不现实也不可能。这场繁简之争启发我们要注重对民众进行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7.
今人误写繁体字时有发生,从个人自身因素以外来探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汉字简化方案”带来的影响,“汉字简化方案”是单向性的为识写简化字服务的,不能对繁简字的对应关系进行充分说明,今天的人们写繁体字时如果仅根据“简化字总表”进行简单转换,极易产生错误。其次是《新华字典》等字典、词典带来的影响,现有的字典、词典其编排很多未能充分反映简体字与繁体字、异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这些工具书来识写繁体字容易出错。最后是中小学校语文教育带来的影响,几十年来中小学校语文教育对繁体字的教育基本是缺失的,影响所及是几代人难以通过正规渠道接受繁体字知识及实践训练。避免繁体字书写错误,除了加强自身修养以外,解决方案相应有三:修订和完善“汉字简化方案”;改进字典、词典的编排方式;把繁体字教育纳入中小学校语文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8.
北青 《今日南国》2009,(8):27-27
近两年来,“要求恢复繁体字”的言论不时进入大众视野。近日,中国社科院国学研究“简化字和繁体字”主题论坛上,专家一致认为,虽然汉字简化有不如人意之处,但符合汉字演变规律;“现在要做的,是简化字的完善与优化,而非恢复繁体宇”;为更好传承繁体字中的文化信息。可提倡“识繁用简”。另据透露,新的《规范汉字表》即将发布,“全是简体字”,这是1988年以来中国社会语文生活中的大事“之最”。  相似文献   

9.
简化字已推行了五十多年,但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异体字却频频出现在各种简体版的出版物特别是学术期刊中,导致期刊用字极不规范。以随机抽取的数种期刊为例,具体分析了其中被错误使用的繁体字、异体字,并简单讨论了错误使用的原因,提出了改变这种繁简乱用的混乱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书法工作者一般习惯于用繁体字书写.在风景名胜和书法展览中,繁体字确也可收到较理想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其一:繁体字笔划偏多与其他文字笔划较少在章法的黑白安排方面易于构成对比,从而成为艺术辩证法的要素之一;其二:当今一般人对繁体字接触很少,这在艺术心理上自然就产生了一种“离间效果”或曰“陌生化效果”,从而增强了艺术吸引力.更加耐人寻味.但是,繁体字不易写,一些青年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由于未学习过繁体字,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繁简杂写、繁简错写的现象尤其严重,或该繁不繁,或不该繁的繁了,或繁写时误写成其他字(有的一个简化字代表了原来的两三个文字),弄得观赏者摇头叹息,啼笑皆  相似文献   

11.
汉字在不同时代和地域都有不同的正体字和副体字。简化字是繁体字按照文字规律演变的结果。书写和阅读采用不同规范的汉字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繁体字回潮给社会用字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本文列举了繁体字在各个方面的主要表现,指出这是一种严重的文化倒退现象,并从汉字发展史上秦、唐两个重要朝代的历史经验中,观照并探讨了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使用简化字的自觉性,旗帜鲜明地反对使用繁体字;从中央到地方,各行业、各部门制订必要的法规和措施,约束人们使用繁体字;尽快制订并颁布国家的语言文字法,把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3.
《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公布以后,简化汉字成为我国现行法定的规范正字,并且也是为联合国所接受的国际上所承认的文字。但由于书法艺术“可以不受汉字简化的限制”,“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仍可保留繁体字,因此繁体字在少数场合还有使用的机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书法艺术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由于陈云同志的提倡古籍整理,古籍出版工作也有了新的转机,繁体字使用的场合大大增加了。从而使得繁体字扩大了影响,从视觉上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又要提倡繁体字了。又加上近几年  相似文献   

14.
学报编辑部要我整理林之棠先生的遗稿《务头论》,这是我们后学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向前辈学习的好机会。现在,初步整理工作已告完成,我的确获益非浅。林先生原稿正文上、下篇,是解放以前写成的,用的是文言体,墨笔直行抄写;而前言是解放后另加的,用的是白话体,钢笔横行抄写,所以前后不一致。原文虽有标点,但与今日通用的标点稍有不同,书名号也一律未加,故在整理抄写中,一一改正,并加上书名号。原文全部用的繁体字,也一一改用简化字。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正文上、下篇虽然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马英九对汉字的繁简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言论:认为"繁体字"应改称"正体字",台湾使用的"正体字"代表中华文化,不保存"正体字"就会跟过去断层;提出"识正书简"原则和两岸"书同文"的目标;建议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要求申请"正体字"为世界遗产;承认简化字在全世界日益普及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6.
朱吉红 《社区》2013,(4):37
在北京东四大街这片寸土寸金的大街上,有一个老人60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理小小的钢笔,他的10多平方米的"广义修笔铺",也因此成为京城唯一一家也是最后一家修笔的店铺。他的名字叫张广义,被誉为京城最后一位修笔人。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实施已有九年之久,但永川主城区依然存在滥用繁体字、使用不规范简化字、随意写错别字等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反映出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规范化意识的淡薄。为些,文章建议,永川政府相关部门应树立精美文字意识、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杜绝不规范社会用字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量词"点",最初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单位,属于时间量词。后来日语开始广泛借鉴汉语的量词",点"也就随之传到了日本。当时中日的"点"都写作繁体字"點",意思是:时刻,人为设定的度量衡单位。随着历史的发展",点"作为量词的意思也日益丰富起来,并且古今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9.
张先的名作《归朝欢》词之末句,列为"张三影"之一,却在流传中有着不同版本.例如万树《词律》卷一八作"帘压卷花影";朱祖谋《瞗村丛书》本、唐圭璋《全宋词》、吴熊和先生《张先集编年校注》作"帘押残花影";《御选历代诗余》卷八二作"帘幕卷花影";《花草粹编》卷一一、《百家词》之《张子野词》作"帘押卷花影";近年发现的有"秘籍"之称的《天机余锦》卷二作"帘压桃花影".至于其他诗话、词话、史传、笔记类的记载也是各有不同,如陈师道《后山诗话》即记为"帘幕卷花影",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张先传》作"帘栊卷花影" .吴熊和师《张先集编年校注》 吴熊和《张先集编年校注》,附录五"张先传记资料"之"陆心源《张先传》"条.、《辞源》皆云"帘押"为镇帘之具(按:简化字中,"帘"已经一律用"帘"代替."押"与"压"意义可通,不必推究.)私意若知"帘押"(或"帘压")为怎样之"镇帘之具",则此末句庶可确定矣.……  相似文献   

20.
《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定州简本论语》、海昏侯墓出土文献《论语》简文三种文献中"知""智"的词性在各个文本空间中体现出来的规律性,如唐写本"知"只作动词,"智"只作名词;定州简本"(智)""智"只存在于前半部分文本中,"知"只存在于后半部分文本中,且都各自作名词和动词;海昏侯墓出土简文只有"智",同时作动词和名词.属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