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可靠叙述理论首次呈现于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后经众人沿袭与发展,主要呈现为探讨虚构类文体中叙述者可靠与否的理论。戏剧隶属于虚构类文体,因此,学者在研究戏剧不可靠叙述时总将小说不可靠叙述模式嵌入到戏剧不可靠叙述的研究中,而忽视了戏剧文中叙述者的隐身对叙述交流过程产生的影响。戏剧不可靠叙述研究要着力于第二文本中叙述者的脚印和人物叙述者的声音。剧中人物叙述者的不可靠根据参照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第二文本参照性不可靠性和叙述间不可靠。同时,考虑到戏剧固有的超/主/次叙述层叙述可靠性不同,又增加了异叙述层叙述者不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文本中,小说的作者、隐含作者以及人物不可能成为小说的叙述者,叙述者是处在小说文本的话语层面上,对文本中的故事进行叙述的叙述主体,并且在每篇具体的小说中只存在一个叙述者,具有唯一性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3.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叙事理论中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美国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在其短篇小说《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中,对重要情节的省略、空缺以及含混的叙述,造成了叙事和文体层面上的不可靠。作者运用不可靠叙述这一技巧,邀请读者与文本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积极互动,以感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彰显人物性格的异化。文本中所发生的事件对叙述者"我"的深刻影响,深化了小说主旨,于冷静疏离的叙述中,展现出生活中荒谬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有学者对戏剧进行了形式主义的研究,其方法论借鉴于叙述学。叙述学是通过对小说的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在分析戏剧的叙述形式时,直接套用叙述学的相关理论是不恰当的,其应用时需要经过一定的转换。在小说文体中,存在两类最重要的叙述者类型:第一人称叙述者和第三人称叙述者。其中,第三人称叙述者只存在于直接引语中,此时的全知叙述者沉默或者隐蔽,将叙述者的功能转让给了他(她)。同样的,在戏剧文体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可以对应于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第二文本的叙述者作为戏剧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叙述戏剧人物的外貌或心理状态等情况。在大部分戏剧文本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是沉默的,而戏剧中的人物作为第三人称叙述者承担了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霸王别姬》虽是其早期作品,却在中国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张爱玲在小说的故事层面采用"对抗式"方式发出女性独特的"声音",在话语层面则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模式、全知叙述者叙述视角、女性人物主要视角、男性人物视角和女性人物视角对比,以及女性认知叙事视角等叙事策略,在话语层面为叙述声音建立了权威性,从而委婉含蓄但却清晰地发出了女性的声音。作者以女性视角对中国经典故事《霸王别姬》进行的新的塑造和建构,使得女主人公虞姬成为故事中的主角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小说中叙述可靠性与民族身份认同、构建存在密切关系。少数民族小说叙事呈现出不同的叙事交流方式,可靠叙述往往体现为单向度的叙事交流特征,不可靠叙述则因增强了文本的交流对话特性而呈现出丰富的交流层次。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大多采用可靠叙述的形式展现民族身份,表现本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民族习俗、风物人情、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可靠叙述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小说的重要叙述方式,少数民族小说常常采用有缺陷的人物充当叙述者、二度叙事等叙事策略展现出作者对于民族身份的反思以及对于民族文化建构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叙事理论尽管明确了作为叙事主体的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注意到叙述者的显在地位,认为读者在叙述者身上察觉了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声音、故事的寓意和独特形式,并完成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但种种区分都昭示出叙事主体既矛盾分裂又内在统一的特征。叙事主体的分裂特征在小说叙述中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成为我们揭示叙事背后内容的隐含结构。叙事源于叙事主体的"精神分裂",表现为作者的"精神分裂"、叙述者的自由与受限以及叙事距离。  相似文献   

8.
"第三人称叙述"是个学界普遍接受的非常常用的术语,在学理上却无法自圆其说,因为任何叙述声音源头,只能自称"我"。所谓第三人称叙述,实际上只是尽可能不说到自己的叙述者,因此有一些理论家认为第三人称叙述根本没有叙述者。这就必须到对叙述者的根本形态中寻求解答:叙述者经常在人格与框架形式之间互相转换。哪怕在叙述框架中,叙述者也会用各种人格方式冒出来说话。因此,第三人称叙述,是一种框架叙述方式,是叙述文本的底盘,在这个框架内,各种叙述主体以不同方式杂糅,都会发生。  相似文献   

9.
叙述距离是美学和文艺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叙述距离是小说叙述主体(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精心创造出来的,它的有效控制是读者审美距离形成的必要前提,所以,距离控制是小说最根本的修辞目的;而陌生化是小说叙述距离的修辞本质。  相似文献   

10.
叙述距离是美学和文艺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叙述距离是小说叙述主体(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精心创造出来的,它的有效控制是读者审美距离形成的必要前提,所以,距离控制是小说最根本的修辞目的;而陌生化是小说叙述距离的修辞本质。  相似文献   

11.
年轻的激情、对具体境遇的深切感受和愤怒激发巴金提笔写作《家》。围绕"叙述者"这一角色和视点,小说采取设立全知视角、有效控制叙述者与故事人物间距及凸显叙述者主体意识的叙事策略来实现"叙述一个封建大家庭历史"和"倾述对一个垂死的制度的积愤"的意图,对巴金这位处于现实苦难和内心求索双重困境的现实主义作家而言,小说这种语言艺术创作的过程便是将思想纳入词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短篇小说《枭河桥记事》之所以有着扑朔迷离的叙事效果,其中的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功不可没。文章从韦恩.布思有关不可靠叙述的原初概念出发,借助费伦有关不可靠叙述的三大轴(类型)理论主张,探讨《枭河桥记事》中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对读者和叙述者的间离作用,拨开不可靠叙述的叙述迷雾,找到文本中"泄露天机"的"细节"。文章分析《枭河桥记事》中第三人称叙述的不可靠性在事实/事件轴上的动态变化,阐释叙述者对隐含作者在价值/判断轴上的背离所带来的不可靠叙述而产生的反讽,揭示在知识/感知轴的不可靠叙述所蕴含的主题意义,体悟不可靠叙述在小说艺术表达中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由于康拉德特殊的出身和多元文化背景,他一直自称为"双重人",因而"双重性"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中,"双重性"这一特征随处可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叙述手法的双重性,其表现为:故事中有故事、有内外两个叙述者、叙述者与作者声音的重叠.这一独特的叙述手法源自康拉德对小说主题深切的矛盾感,也是他自身双重性格和政治态度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可靠叙述者凭借其全知全能,常对人事物象进行过多的直接评价,往往导致作品意义世界过分清晰。成功的可靠叙述者,常自觉限制其全知全能,在清晰中注入必要的含混,最终促成可靠与不可靠的矛盾统一,从而有效强化其叙述张力。  相似文献   

15.
帕特里克·怀特在小说《风暴眼》中以内聚焦模式搭建了叙述的主要框架,将零聚焦和外聚焦模式穿插其中,建构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叙述体系。三种叙述模式相辅相成推进叙述进程,让不同位置的叙述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加深刻、清晰地传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意识流动。  相似文献   

16.
谜题电影是近年来新兴的电影类型,本世纪初国外学者纷纷研究这一新课题,然而至今未引起国内学者关注。不可靠叙述是该类影片的基本特征,从讨论不可靠叙述基本理论入手,论证不可靠叙述者是谜题电影的谜题机制之一。华语谜题电影的不可靠叙述者可以归类为"心理障碍叙述者""高智商叙述者""抒情叙述者";这三类叙述者相应产生了三类谜题电影,即"心理学谜题电影""高智商谜题电影""抒情式谜题电影"。  相似文献   

17.
《叔叔的故事》中有凸显的叙述者和叙述声音,这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元小说特征;但其客观性的叙述动作能取信于读者,并没有完全消解小说的深度和文本世界的真实,与完全的元小说又有不同.凸显的叙述者使小说产生双层次叙述和多层次故事,且各层次间相互对话使它们交织在一起产生复调效果,使小说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而小说的不确定叙述者解构了“叔叔们故事”的崇高性,并与其他右派小说互文性地关联,发掘出两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悲剧性与残酷性,使这篇小说具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叙述主体分化是叙述学中的普遍现象,它涉及叙述主体中的各个层次,体现在主客体各部分复杂变化的关系中。在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中,侦探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板所表现的主体各层次关系极具代表性,主体分化的程度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小说,形成了典型的叙述风格。侦探小说的经典作品《三十九级台阶》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对主人公汉内的自身活动展开叙述。因此,叙述者自称“我”与故事主人公汉内的身份重合。综合看来,主体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在《三十九级台阶》中所产生的分化符合一般侦探小说的叙述模式,也反映了各要素在推理叙述中与其他叙述文本的区别性特征。这样的主体分化不仅继承了传统侦探小说的格局,也使作品本身更具叙述典型性,从而奠定了作品经久不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废名小说中叙述者的自我是在叙述过程中创造和虚构出来的,同叙述人物一样,他也具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人格力量.首先,对不可见的内心生活的省察造就了废名的极度内倾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对自身抱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勤于内省,具有一种分裂的人格.其次,叙述者对自身的叙述具有清醒意识,并将自己的叙述行为置于经常性的审视与评价之下,使叙述行为凸显出来成为文本吸引读者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20.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其文本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通过对小说文本叙述者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之间存在镜像关系,小说文本的叙述者问题就是纳博科夫的一场游戏和词语狂欢.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干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和纳博科夫其他作品中的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