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族民歌作为羌族人民的原生艺术形式属于中国音乐的范畴,是中国民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民众生活中的旋律、歌词以及演唱者并存。民歌是民众的、口头传承的民俗音乐,通过民众的创作、演奏、欣赏等三个环节完成传播,具有持续不断地变化的特性。羌族民歌演唱于羌族人民的日常"劳动"、"仪式"、"游戏"场景里,反映其民俗事项。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改变,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面临着困境。羌族传统音乐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征之一,学校教育则是实现其传承、传播以及恢复、重建文化生态的重要途径。目前,羌区传统音乐的学校教育存在着教学目标缺失;民族特色课程资源不足;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以及羌区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文章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就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进行了探讨,并就其融入当代社会的机制、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性、恢复和重建羌族文化生态的途径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羌族多声部民歌中有关仪式的"男声二重唱",是不同于其它任何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具有独具一格的特性.它以两名男声不分上下高低声部,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演唱.  相似文献   

4.
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智慧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当羌笛、羌绣、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时,应该加快释比戏、许家湾花灯戏等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向上申报、争取抢救保护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与破坏,导致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危机后的长期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羌族音乐是羌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对羌族人口聚居区域的破坏也给羌族音乐这一文化形式带来了重创。在震后羌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文化游牧""感情漂移"和"文化夷平"是当下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对以羌族音乐为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方面需要学界的积极引导和激励,让广大羌族民众产生自我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发展民族经济,处理好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6.
[摘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羌族文化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科研院所、社区(村寨)是羌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路径。本文试从学校教育以及政府支持、羌族村寨等方面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登军 《中国农村》2008,(12):58-61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口传身授的特殊传承方式,使羌族释比文化走上一条没落之路。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真正的释比,已经为数不多。 作为羌族文化的核心,释比的没落,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亮起了一个红色的信号。  相似文献   

8.
羌族医药文化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世代相承下来的与民族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传统医药文化宝贵财富。羌族医药是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医药文化不仅创造和丰富了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同时在羌民族种族延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传承、弘扬羌族医药非物质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羌族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在对羌族“释比”的来历和社会角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释比”的传承过程,并首次对其谱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并以受访对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应选项的累积百分比来表征此分值段内因子的强度含义。调研显示,羌族居民对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态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较强烈。羌族聚居区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的需要,部分聚居区异地重建或原址重建与羌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冲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对异地重建的适应性问题,为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羌族的民间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老而奇特的羌族人的历史和文化,由于没有文字而陷于扑朔迷离。本文从羌族的历史、地域、民俗入手,结合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民间音乐谱例,对因地理封闭而独具特色的羌族民歌进行归纳、分类,并根据旋法、曲式结构分析羌族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特点、表现特征、风格等,以期引起更多人了解与研究羌族的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翔实记录,建立基于Web的羌族文化交流平台,使羌族文化遗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传播。文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既能为羌人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丰富资源,亦将支撑起汶川地震后羌寨的"文化观光"产业。但如何以"信息化"为契机,实现羌族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政府、学校和社区间的合力,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融入羌族社区的灾后重建之中,并注重彰显羌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声部民歌是我国80年代新发现的民间音乐品种之一,是流传民间的一种极为珍稀的民歌现象。本文通过对壮族三声部民歌发现过程的追踪描述,以及对它的演唱形式、流传地域、音乐形态特征,与其生成缘起的分析探讨,意在进一步证明我国多声部民歌存在的事实。对三声部民歌的发现而言,其积极意义首先在于拯救了一个民歌品种,丰富了我国的民间音乐宝库。当前,如何培养后继传人,保存其“活”的音乐传承,是音乐工作者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桃坪羌寨羌族传统音乐文化之当代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理县,它作为民俗旅游开发点,是羌族传统音乐“当代化”的典型,笔者通过对桃坪羌寨的实地考察,对羌族传统音乐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从音乐表现形式的嬗变、音乐风格的嬗变、音乐功能的嬗变、羌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空间移位四个方面对羌族传统音乐的“当代化”进行解析,目的在于希望更多的学者来关注羌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的经济文化空间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民族区域经济严重受损,羌族文化更是几乎面临着濒危的现状.因此,对这一特定经济文化空间范围里的羌族经济文化受损现状、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提出重建羌族经济文化空间的路径选择,是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羌族神话故事蕴含着羌族人们共同的情感认知和精神需求,反映了羌族人民潜意识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以羌族神话故事为切入点探求羌族口传文化的教育意蕴和传承价值,不仅有利于人们对羌族神话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羌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羌族医药文化凝聚着羌族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成果和经验,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羌族医学文化有其独特的医学理论,并存有巨大市场潜力,推动最有特色羌族医学文化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开发,才能促进羌族医药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羌族医学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不仅可以提升羌族医学文化的知名度,还能不断丰富中华医学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地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也促进了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的关注。近年来又逢国家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以5·12汶川地震十周年为时间节点,对十年间围绕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所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与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进一步分析问题并提出意见与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力争为下阶段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摘要]羌族乡土民歌“花儿纳吉”流传于岷江上游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五县的羌语南部方言区的羌族聚居区。“花儿纳吉”以男女对唱和众人的表演形式,反映了羌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谈情说爱、善待客人的传统礼仪文化习俗。分析与归纳“花儿纳吉”的乐曲结构、节拍形式、旋律型等音乐形式特征,对研究了解羌民族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栽秧山歌》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主要谱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