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薅草锣鼓是湖北全境都流行的民间文学样式,是长江中游联曲体民歌的代表。依据近三十年来湖北各地编印的《民间歌谣集成》,结合田野考察和文献追溯,可以发现,薅草锣鼓是湖北省一种有代表性的民间文艺形式,可将其分为荆楚、秦楚、巴楚、吴楚、晋楚和土苗六个亚文化圈。在每个亚文化圈中,薅草锣鼓的民俗特点与艺术风格均存在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2.
巴渝古代民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人民在很早就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通俗民歌"下里巴人"和"竹枝词",起源于农事的民歌演唱"薅草锣鼓",也在汉代就已定型。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民歌质朴清新、通俗流畅、含思宛转,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变异,它们曾是巴渝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巴渝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3.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民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近些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存在不足,一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项目面临消失的危险。通过对薅草锣鼓的起源、传承、演变过程的考察,探究其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有利于我国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推动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川北民歌形式多样,语言独具风格,主要存留有小调、灯调、牛歌、情歌及锣鼓草歌等,其他还包括佛歌、神歌、堂匠歌、新民歌等。受地域文化影响,川北民歌话语质朴、简洁凝练、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质。  相似文献   

5.
论下里巴人     
本文探幽溯源 ,对历来关于“下里巴人”的种种阐释加以辨析 ,从而提出它是口耳相传于三峡地区的巴族民歌 ,相当于“风雅颂”的“风”歌 ,即“巴风”的观点。风格特异的土家族薅草锣鼓、丧鼓歌、哭嫁歌、竹枝词、五句子等就是古代巴风传承的遗韵。本文还运用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阐释了“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正> 在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中,山歌是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有首山歌唱道:不唱山歌冷秋秋/唱起山歌乐悠悠/一来能消苦和闷/二来能解万般愁.由此可对山歌在土家人民生活中的功能略窥一斑.事实上,唱歌已成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劳动生产中唱薅草锣鼓歌,在修新居时唱上梁歌,姑娘出嫁时唱哭嫁歌,土老司请神时唱  相似文献   

7.
湘鄂川黔土家族人打“挖土锣鼓”,唱“薅草鼓歌”,是幅什么类别的农耕文化画图?明、清以来的民族民俗学家们,则视其为在劳动生产中而开展的“文娱活动”,从而论定为“盖欲耕耘者,乐而忘疲也”①,“以节劳逸”②而“催功”③。据此,当代学术界认定为:这是“以歌鼓指挥生产,以歌鼓传播民族文化,以歌鼓鼓舞劳动激情,以歌鼓娱乐身心”④。称其“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⑤。本文以为,考究一种民俗文化事象,要从立体性加以考察,不能只从某个侧面着眼,而忽视另个侧面;不能只注意现今所表现的形态,而忽视其后面隐伏、潜藏着远古的形态。认为土家族打“挖土锣鼓”,唱“薅草鼓歌”源远流长,其延生与功能,根本不为“娱兴”与“催功”,而是母系氏族时期,原始初民为“迎合”或“抚慰”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神灵”所采取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8.
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重庆是具有深厚巴文化底蕴和多民族的聚居地,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创造了大量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语、“哆儿调”、摆手舞、南溪号子、傩戏、梯玛神歌、薅草锣鼓、吊脚楼工艺、悬棺葬、“西兰卡普”织锦工艺等。然而面对这些灿若明星的民族文化,其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迅速行动起来,对其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相似文献   

9.
《老友》2003,(6)
2002年1月,南国春早。新年喜庆的锣鼓刚敲响,江西省会昌县统计局来了一名新局长。这锣鼓之声像是欢迎他的到来。他正当"而立之年"。粗略地看上去,他象一位白面书生。一对眼睛灵活、明亮而富有神采。他为人感情细腻而富有热情,知人而又关心体贴  相似文献   

10.
<正>评书,又称评话,以说为主,故又称之为说书。评书始于隋唐盛行于宋,明代传入四川,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评书。南充市南部县民间演讲艺术家曹荣,他结合川北实际选择演讲题材,情节生动,逐步形成了有川北特色的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