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珍的经学研究与郑玄有着极深的渊源。首先是因为他们同为郑姓,出于对郑玄的景仰,郑珍视郑玄为"家康成公",视郑学为"家康成公之学"。其次是因为他们人生遭际的极大相似性,郑珍以郑玄为楷模,抱道隐居,学业志行,颇类康成。郑玄注经以三礼成就最高,郑珍的经学研究亦主攻三礼。为救世儒之失,承继、维护与弘扬郑学,郑珍治经,以声明郑注为宗旨,排击他说,推尊郑学,在郑学的流传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郑珍《轮舆私笺》二卷专为注解《考工记》之轮人、舆人、轿人三职,另附《轮舆图》一卷,共有图九幅。其中三幅为郑珍所绘,另外六幅为其子郑知同所绘,而郑知同也只是将其父郑珍的文字叙述变成了更为直观的图形解说,图之精髓仍在郑珍。择其中之《牙围图》、《毂辐牙合材图》、《车舆全图》和《轿合衡度数图》四图进行解析,不时切换古车制系统之轮牙、车舆、车毒舟的空间概念,可见郑珍对《考工记》之车舆系统的图形述说。  相似文献   

3.
郑珍,字子尹,晚号柴翁、子午山孩、五尺道人,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月十日生于贵州遵义西乡,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七日,享年五十九岁。郑珍是清代朴学大师之一,在经学、小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著有《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论舆私笺》二卷,《说文逸宇》二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汗简笺正》八卷。郑珍也是清代著名诗人。陈田《黔诗纪略后编》赞郑珍为“当代诗人才学兼全一人而已。”胡先骕在《读郑子尹巢经巢诗集》中说:“郑珍卓然大家,为有清一代冠冕。纵观历代诗人,除李杜苏黄外,鲜有能远驾乎其上者。”这些评论虽有过誉之处,然郑珍诗确实不愧为清诗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4.
论郑珍对程恩泽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珍在治学方面继承了程恩泽重训诂、重"礼"、重史地之学的倾向,并在程恩泽汉宋兼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融合汉宋的治学方法。在诗学主张方面,郑珍不仅继承了程恩泽重学问以及推尊韩愈、黄庭坚的倾向,而且强调养气、化古,强调诗品与人品合一,深化了程恩泽的宋诗学主张。程恩泽的诗学主张影响虽深远,但自身创作成就不高,而郑珍的诗作以"真性情"为本,融多家之长,终成一家面目,是对程恩泽的极大超越。  相似文献   

5.
一、郑珍的生平和著述郑珍(1806——1864),字子尹,号柴翁,贵州遵义人,清代道、咸之际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自幼颖悟好学,受教于舅父黎恂。黎恂为嘉庆进士,此时由浙江桐乡知县任上丁忧返里,带回图书数千卷。郑珍涉猎其间,每日过目数万言,大大开阔了眼界,打下了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17岁补县学弟子生员,20岁时受到著名经学家、学  相似文献   

6.
论晚清宋诗派巨子郑珍的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晚清来传派巨子郑珍诗的师承关系以及对当时和后来诗坛的巨大影响。郑珍待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日险怪奥涩,一日通俗平易。其诗中用词,或连类排比,广用典故;或多用白描,通俗流畅。郑珍好以文为诗,诗中多议论语;比喻生新,富有谐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解读晚清著名遵义诗人郑珍"九哀"诗.阐述了郑珍"九哀"诗中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之现实主义精神,并对诗歌中采用的颉取典型,运用对比和使用方言俚语等艺术手法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处天末,开发较晚。清代以前,名闻全国的文人学者寥寥无几。清中叶以来,涌现了一批蜚声海内的诗文作家与学者,其中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家尤为人们所称道。郑珍精研经学与小学,莫友芝长于声韵、金石及版本目录学,著作宏富,均能独标一帜,时称“郑莫”,有“西南硕儒”之誉。二人兼工诗歌,是宋诗运动的中坚。黎庶昌则精研史学与地理学,撰写各种著作二十余种,梓行传世者十几种。他专攻散文,成为桐城——湘乡派四大散文家之一。《拙尊园丛稿》六卷,是他散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作为宋诗派的中坚,郑珍早年诗作步武苏轼,继之模韩规杜而自成一格.考察其早年诗歌创作,以其早年诗作《播州秧马歌》和苏轼《秧马歌》为考察文本,见出二诗交汇点颇多:同用诗序、同咏秧马、同吟咏要素、同吟咏尾声、用同韵、同用典、同发议论等等.由此见出郑珍早年诗作的习染所自与宗宋痕迹.  相似文献   

10.
郑珍诗歌的诗史品格已被论者注意,但多强调其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以诗纪史之功能,而忽略了其反映时代精神以及诗人的忧时之心等方面,而恰恰是后两者构成诗史品格的实质,因此有必要对其诗史品格进行重新梳理。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郑珍的诗不仅以诗纪史,而且还对时代风貌进行了全方面的绘制,即对道光咸丰时期社会风气的转变、文化的没落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现。此外,郑珍在诗中以一种琐细的方式将自己的人生历程呈现出来,反映乱世之中一个普通读书人的遭遇、挣扎与思索,将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紧紧关联,使个人史成为整个社会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郑珍山水风物诗充满着流动美、清灵美、格局美,并最终归之为自然之美和浑然天成之美。原因在于郑珍的“真”性情及诗人的读书、学瞻和养气。  相似文献   

12.
论郑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晚叶,生长在贵州这穷乡僻壤的郑珍,以《巢经巢诗钞》和《后集》跻身诗坛,被推尊为“有清一代冠冕”(胡先驌)的诗家。钱仲联先生评巢经巢诗为“清诗第一”(《梦苕庵诗话》)。郑珍诗歌风格独特,引起研究者们的兴趣,提出了多种见解。如莫友芝的“隽伟宏肆”说,陈夔龙的“奥衍渊懿”说,陈衍的“生涩奧衍”说,黎庶昌的“瑰奇孤邈”说,翁同书的“简穆深厚”说,陈柱的“深厚渊奇”说,吕廷辉的“平易”说,黎汝谦的‘质而不俚、淡而弥真”说,刘大杰的“横恣俊峭”说等。近人胡先驌提出郑珍诗多用“白战之法”,即白描手  相似文献   

13.
郑珍绝大部分山水诗中的山水意象呈现出雄奇险怪的审美特征,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内心所激荡着的不平之气,但郑珍的忧国忧民思想有其局限性.他人生坎坷,但仍有其政治追求.他深受程朱理学和儒家经典等传统思想的浸染.这决定其仍有固守传统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清末,鸦片战争前后,长期以来寂寂无闻的贵州山区,竟然出了郑珍这样一位“西南巨儒”,稍后,更有莫友芝、黎庶昌等一批黔籍人才相继闻名于世,一时间,贵州文坛上群星灿烂,使国人不禁刮目相看。郑珍等人所取得的成就,除了他们自身刻苦好学、有较好的家学渊源和师承授受等因素外,清后期贵州社会的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的相对发展、进步,则是造就这样一批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竖看贵州的历史,我们可以说,没有这一时期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就不可能有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人的成就。从分析郑珍的作品和思想入手,又能帮助我…  相似文献   

15.
“西南巨儒”郑珍字子尹 ,号柴翁 ,清嘉庆十一年 (1 80 6)出生于贵州遵义 ,同治三年(1 864 )逝世。其平生著述 ,莫友芝曾预言 :“经训第一 ,文笔第二 ,歌诗第三。而惟诗为易见才 ,恐他日流传 ,转压两端耳。”的确 ,莫氏预言颇有见地 ,百多年来 ,郑珍创作的诗歌 ,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备受人们推崇。《巢经巢诗钞》前九卷 ,由郑珍亲手编订 ,其子郑知同 (伯更 )手写付梓 ,起自道光六年(1 82 6) 2 1岁 ,迄道光三十年 (1 850 ) 45岁 ,共2 4年之诗 ,凡 493首 ,咸丰二年 (1 852 )自刻于子午山望…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末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石遗室诗话》反映了当时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与形式所做的转变与革新。清末诗人郑珍继承韩愈以俗、丑之事入诗的传统,表现出清代诗人对诗歌内容进行的积极探索。诗歌除内容外,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同光体诗人大量运用长题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为诗坛注入另一种空气。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是相辅相成的,新人与古人、新诗与古诗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的文学与文化的“互文”现象,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陈衍主张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相结合的观点,正反映了这种文学互文关系的现实可能性,而清末诗人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杨蕤的博士论文及同名著作赞誉较高.针对祁琛云的批评意见,文章试图从不同学科层面进行再评价,主要涉及历史地理学的写法;历史地理是否可以推断甚至是猜测;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该著作开创了西夏问题的研究先例;该著作为西夏的历史地图绘制打下坚实基础;勾勒宋夏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民族格局;深入探讨了西夏农牧业交错分布;重新探讨了西夏灭亡的有关史实等七个方面.文章最后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古、近代及民国间的盐城县,是一个历史悠久和富有文化传统的区域。自汉代建制以来,历时一千多年,其间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在现存该邑历代县志中,光绪《盐城县志》(以下简称光绪志)和民国《续修盐城县志》修订本(以下简称民国志)这两部县志艺文志都列有“书目”,对有关作者的著述作了尽可能详备的著录,共收作者近150人(含流寓、游宦),著作280余种。尽管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所列著作多已亡佚,还是为该邑文化史  相似文献   

19.
西南硕儒郑珍在诗歌创作方面强调要抒写真性情,缘事而作;重视学问修养与功力;反对摹拟古人,食古不化;主张诗歌无定派,不轻意褒贬他人。其诗学观点对晚清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伊洛渊源录》与学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学案”的概念进行了甄别,对关于朱熹《伊洛渊源录》是否为学案体著作存在着的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当认定《伊洛渊源录》为学案体的发端之作。同时,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了《伊洛渊源录》等学案体著作对先秦迄汉诸子学术史论、正史《儒林传》及目录著作等具有学术史性质著作的营养的汲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