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念隐喻理论(CMT)和刻意性隐喻理论(DMT)围绕隐喻的新奇性问题在国际隐喻学界掀起了大论战。DMT认为,所有的新奇隐喻都是刻意性隐喻,基于相似性推理即可理解,无需概念隐喻;CMT则认为新奇隐喻离不开概念隐喻。通过对文学体裁中的刻意性隐喻进行分析,发现:1)即便是诗歌隐喻这种最典型的刻意性隐喻,其创新也离不开人们集体认知中表征的概念隐喻;2)刻意性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关系,而是一个连续统;3)两个当代隐喻理论是互补的关系,两者都体现了隐喻的交互主观性;4)交互主观性理论可以为新旧当代隐喻理论提供统一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基于语料的英汉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工具,而且在情感概念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基于一定的语料对英汉两种语言中5种基本情感隐喻——爱情、快乐、伤悲、愤怒和恐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情感隐喻表达式背后的概念隐喻在类指层面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在特指层面上存在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英汉"人生"概念隐喻既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和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它们都呈系统性,都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人生"这个抽象概念,从而形成了各自的概念隐喻网络体系。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也体现了语言的系统性。"人生"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系统性和文化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相似文献   

4.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来探讨普遍存在于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研究发现,战争隐喻贯穿体育比赛全过程;已分类的战争隐喻中有些类别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别,有些子隐喻在其所属类别中也占绝对优势;核心主题词搭配语言特征明显。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体育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战争隐喻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人们通常用战争概念来认知、理解和建构体育比赛概念。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都将自身视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的基础。目前认知语言学界对两种理论间的关系存在着对立观和阐释观,系统对比分析两种理论在长期记忆与在线处理、单线性与多维性、重要关系与关系压缩、规约与创新四个方面存在互补。"打虎拍蝇"的意义建构与创新经历了隐喻与概念整合两个阶段,是二者互动性的成果,是两种理论互动性关系的有利证明。  相似文献   

6.
当前对隐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把隐喻看作词语层面上的修辞现象。对隐喻的本质认识已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面上,即隐喻是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帮助人们理解隐喻的产生,理解和接受,隐喻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正确理解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捷径,对人类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身体或者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之一。就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而言,身体或者器官的隐喻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足"在形成概念、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汉日语言比较的视角,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人体隐喻化的三大分类,就"足"的隐喻认知的基本特点来展开研究,并尝试揭示出两种语言环境下"足"这一词汇的隐喻运行机制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8.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识别隐喻,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其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用此方法对英美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就能对其隐喻的使用动机有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9.
对隐喻的相似性理解,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传统的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比较语言。语用学派认为隐喻理解是言语行为,要经过语用推理,才能得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与人们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相一致,不需要复杂的语用推理。基于以上各派的研究,认知语言学派提出隐喻语言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语言的概念体系之一。认知语言学派的观点符合我们认识世界的现实,认为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相似性并不是必然的、预设的和推导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这一解释合乎人们日常理解隐喻的认知心理过程。认知理解过程依赖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图式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0.
针对有关英语“吃”事件动词概念隐喻的专门研究缺乏的现状,以语料库语料为基础,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施事和受事的特点着手分析“吃”事件动词的概念隐喻,结果表明“吃”域提供了施事的“内化”意象和受事的“破坏”意象,并分别被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形成概念隐喻。该结果提供了理解“吃”事件动词的隐喻理据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宋词中有不少新颖离奇的咏愁隐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这些隐喻表达有其概念合成的认知理据,其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不同概念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认知语言学界的热评。莱氏的概念隐喻,主要关注语言的共时层面,对历时层面关注不够,在许多方面引发了争议。《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采用比较词源学与比较互证的研究方法,利用英汉平行对应词汇隐喻语料库,从共时、历时的角度,对英汉词汇化隐喻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中概念隐喻和隐喻词汇的文化理据。该书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的补充与修正,又是对词汇化隐喻研究的全新探索,将在语言教学、翻译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评论多是描写性的,而非阐释性的这一现状,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李清照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首先明确什么是确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概念、分类和认知机制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其次以此理论为工具来研究李清照的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语言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一词多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语词的汉英对比隐喻分析上,对一类词的多义研究关注较少。将隐喻理论应用于汉英"光线类"词汇语义延伸机制并展开探讨,发现此类词汇在两种语言之间存在隐喻同质性和异质性,印证了隐喻一方面具有体验普适性,另一方面受认知主体文化模式和语言系统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倾向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语言形式和概念结构的隐喻二维模式认知研究发现,有些隐喻在加工处理上并没有采用跨域映射的比较方法,从而产生了认知过程中的一种隐喻矛盾。将交际维度纳入隐喻认知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关注隐喻刻意性的交际特征,构建语言、思维和交际三维一体的认知模式,有助于在概念结构层面将所有隐喻定义为一种跨域映射,从而解决隐喻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角度在跨文化层面上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恐惧”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情感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生理反映基础上的,存在认知普遍性;又因为文化模式的影响,呈现出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英语中,隐喻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归纳常见的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隐喻的跨文化研究,语言隐喻的固定搭配,基于体裁的隐喻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汉语词典语料全面梳理汉语"西"历时词汇演变背后的概念隐喻,同时对比METALUDE英语隐喻语料库的基本类比,可以看到这两种语言历时语义拓展都建立在合理的基于人类共同身体体验的认知基础上,概念转喻和隐喻是最主要动因。因为汉语方位词空间和时间的统一观,汉字的同音假借以及有别于英语的传统典故,英汉语方位词"西"在具体隐喻词条上各自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形象和多样的认知对比。  相似文献   

19.
语法隐喻率先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主要是指用一种语法手段来代替另一种语法手段来表达某一既定意义的语言现象,所以韩礼德(1994)将语法隐喻称为"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语法隐喻系统内呈现了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三大形式。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解读语法隐喻的价值,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其中的心理扫描过程,原型理论和象似性来研究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只涉及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以期揭示它的认知理据和发挥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分析“AT”作为隐喻意项在各目的域中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探讨“AT”的方位意项在英语作品中的隐喻表达功能。使用的语料来自艾米莉·勃朗特小说《呼啸山庄》构成的小型自制语料库。基于这部英文小说的空间隐喻分析,有益于读者从独特的视野来解读英语文化,并以认知观点来解析和理解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