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指引下,从双及物结构的基本语义“给予”义出发,根据动词本身“给予”义的强弱,将动词分为三类:动词本身有“给予”义;动词本身没有明显的给予义,在双及物构式里,通过转喻隐含“给予”义;动词本身没有“给予”义,只是在双及物构式里,使其潜在的“给予”义得以表达。并对各类动词的构式特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构式即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这一概念贯穿了语言的各个层面,对各个层面的语言现象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构式作为一个崭新的视角,能够揭示幽默的生成机制.在特定的语境之中,语言编码者设置了构式意义和语境意义的矛盾,语言解码者解读了二者的不和谐,幽默得以凸显.研究幽默生成机制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运用幽默语言来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  相似文献   

3.
疑问代词在某些特定构式中同时具有客观的指代义和主观的语用义,其双重语义是词项义与构式义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构式义压制词项义,使词项义逐渐向构式义靠拢;另一方面词项义吸收构式义,与构式义融合并实现为双重语义.疑问代词词项义与构式义的互动反映了词义分析应采取的基本思路,即词项和构式应该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具体词项义是客观指代义和主观语用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为话语理解与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语用推理的基本形式,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分析语言运用中的移就话语现象,阐释移就话语生成的机制,并认为移就话语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连动式语义建构的认知分析发现:一个连动式"NP+VP1+VP2"所表达的语义是其组成成分"[NP+VP1]"与"[NP+VP2]"两部分语义的联结。"[NP+VP1]"与"[NP+VP2]"的联结是通过NP的语义重合实现的,其联结的过程就是同一个自主成分NP对不同的依存成分VP1和VP2凸显的次结构射体进行阐释的过程。自主/依存联结是"[NP+VP1]"和"[NP+VP2]"联结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6.
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框架,选取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及其所在的致使-移动句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在句中的五种语义解读,并尝试借助数学中的映射来讨论致使-移动句中复杂的语义互动关系。结果发现致使-移动句中存在多个不同意义映射,各自对应关系彼此相异又暗含联系,难以仅用一个简单复合函数式来反映其中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转喻认知理论对中动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中动构式表达的是状态意义而不是动作意义,中动词必须满足一定的体式条件,即活动和完成词项,且受到名词主语物性结构的选择制约。转喻认知模型动作代结果是中动构式生成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8.
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不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构式多义观"则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动态认知"的视角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一方面,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基义,它在各语境中兑现为具体的反映义.另一方面,使动构式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义的动态认知观对其他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去粗存精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式语法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英汉语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近年来对该理论的研究更是日趋深入.文章对当今国内相关研究去粗取精,试图为构式语法的纵深发展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三种类型的非作格结果构式“哭湿”类、“站累”类以及“气哭”类,在论元配置及句法结构上有差别,与它们语义上的差别有关系。直接宾语限制以及完成性的语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作格结果构式的论元配置,并在它们的句法结构上反映出来。三类非作格结果构式有不同的历史来源,宾语指向的非作格结果构式一部分是由广义连动式发展而来,还有一部分是动结式发展成熟后,通过概念域之间的投射产生的。主语指向的非作格结果构式则是由主体论元同指的两个不及物动词构成的连动式语法化而来的。从演变过程上看,汉语非作格结果构式经历了从合并到融合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通感表达作者的人生体验,将瞬间的情感与沉淀的经验于刹那间完美结合,从而建构一种超经验的个人体验世界.它的生成有其生理基础,更重要的是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基础.对通感的个性化解读是文本实现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通感在社会各领域的流传也是一个创新扩散的过程,它逐渐运用到了艺术欣赏的各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价值论哲学, 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形态.美不是预成的, 而是生成的.美是客体的审美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在现实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美的生成机制包括三个要点: 来源于客体的审美属性, 取决于主体的审美需要, 在审美活动中生成.  相似文献   

13.
毛正天 《东方论坛》2005,(6):38-42,46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以"感"为枢纽探寻心物感应的内在关系,揭示心物交融互动的规律,从"即景会心"到"相为融浃",整个过程表现为"随物宛转"与"与心徘徊"的复杂交融,相当深刻地揭示了诗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中的红色文化是反映和服务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政治文化,它所承载的政治理想、思想观念、爱国情怀和道德诉求,与当前我国正在建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有着天然的联系。以文化生成理论为视角,从实践基础、主体建构、文化理论渊源、方法路径以及动力机制等方面探究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括了心理因素作用机制的四种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四种动机理论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同时分析了依据该理论,从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特点入手,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语言输出的实践平台为目的来构建校园英语文化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疑问是人类语言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与英语疑问句的整齐划一相比,汉语的疑问句显得形式各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由两种语言疑问特征的强弱参数不同造成的。汉语中的句调问、是非问、正反问和"可VP"问是弱势疑问特征在不同的句法位置采用不同的句法操作手段实例化形成的表面现象,四者虽然有不同的形式,但有相同的本质,可以推导出来。通过一般疑问句生成机制的研究,可以重新梳理汉语疑问句的亲疏关系,将特指问和选择问归为词汇特征疑问句,将是非问等四类归为句法特征疑问句;并且可以解决诸如"可VP"问的性质、"呢"的属性等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乔姆斯基的经典理论,它主要体现了语言是怎样从人的认识和思想转换到人的说话的行为的。英语口语的好坏是考察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的基本标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了人的深层语法结构,是语言的输入端。而英语口语表现了人的表层语法结构,是人的语言的输出端。本论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理论方面对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英语口语的培养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语格式化生成教学是广义语法教学。要使英语学习者能够启动和操用英语,达到格式化生成目标要求,就应该提高其语音配置、思维配置、语域配置、动态配置、容量配置和速度配置等六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诗化小说的诗性来源于中国古已有之的"看"的思维方式,而不在于它所描写的对象.因此,中国古典的审美的"看"是诗化小说的构成机制.在诗化小说中,交织着古典和现代的张力,诗化小说的作者用古典的审美的眼光"看"遭到现代性入侵的世界.这既成全了诗化小说,又限制了它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英语名转动词的生成机理有以下凡方面:一是名转动词语义基础的生成理据;二是名转动词语义成分的锁定;三是名转动词进入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