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长治市潞城县贾村是个有悠久赛社活动历史和厚重戏剧演出传统的村子,但在2006年8月举办"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前后,当地赛社在时间、形态、文化空间、经济运行模式、参与者身份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要加强对文化空间的保护,对民俗类文化遗产的多学科整体研究,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研究民俗活动如何与旅游、招商引资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横山县黑木头川南塔乡张存有地村的“老腰鼓”,是当地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在当地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附于村内的礼俗生活,是村民的一种精神文化寄托。因其具有历史悠久、地域封闭、风格古朴、技艺娴熟等风格特点,在乡村民俗礼仪活动中还可以看到它参与“谒庙”“沿门子”“选管事”等仪式。通过相关的采风调研活动了解老腰鼓的现状,并透过现状对老腰鼓映射当地的生活变迁,以及老腰鼓与礼俗生活互动过程中显现的各种事项及传达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观察和了解老腰鼓及其村落的民俗生活,以此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揭阳榕城"行彩桥"习俗与当地密集的水网与桥梁不无关系,整个活动过程中,桥梁旁边的神庙(神明)起着组织作用,是该活动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明清时期以妇女为行桥活动的主体,现在演变为具有全民性的狂欢活动。民众通过行彩桥这一民俗活动,表达祈求平安、生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民俗志书写模式日益受到质疑的今天,山曼教授<流动的传统>一书以不拘一格、充满灵机的民俗志书写,为我们带来许多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启示.这样的民俗志书写已将民俗学研究的"区域本 位"、"事象本位"与"主体本位"初步化融一体,注意在描述区域民俗整体结构的同时,追寻民众主体的深层文化逻辑,因而代表了当代民俗志书写中一个富有活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陇中民众利用鹞子和麻雀之间的天敌关系,人工驯化鹞子用来驱赶和捕捉麻雀,保护糜谷等秋季庄稼免受麻雀糟蹋,这种生产民俗在当地称为"放鹞子"。20世纪80年代前,"放鹞子"这种生产民俗陇中农村普遍存在。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工农业迅速发展,"放鹞子"这种生产民俗在陇中逐渐消失,但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将动物食物链中天敌关系合理运用于生产实际仍具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古代交响乐--西安鼓乐的品质和精神.采用实地考察与现代音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鼓"这一传统打击乐器在西安鼓乐中的作用,认为作为我国境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的西安鼓乐,其价值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屈指可数的."鼓"在西安鼓乐中具有非常突出的灵魂作用和地位,它通过节奏、音色及风格体现着中国民族音乐所传达的传统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昌黎地秧歌艺术全国闻名并且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走出了国门,对国际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分析了昌黎地秧歌在起源及发展过程中当地民俗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人文内涵、表演形式、行当冠名、情节表现、伴奏曲牌都和当地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着力从表演形式、行当冠名、情节表现、伴奏音乐等方面全面剖析了昌黎地秧歌与当地民俗鱼水难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民间艺术是特定空间内民众生活的艺术化表现,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是独特的乡村地域空间。山西南部的绛州民间花鼓说唱是民间杂技、舞蹈和说唱艺术的综合体,是当地民众节日期间的集体狂欢。古绛州繁盛的民间庙会和节日活动给花鼓说唱提供了民俗文化生存空间,花鼓唱词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题材丰富,如与农时、月份和各种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生产劳动、家庭关系、人生的喜怒哀乐和道德教化等等,呈现出晋南农耕生活的系列画卷。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乡村转型,花鼓说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明代北京存在着来源不同、性质各异的多种庙宇,其中有些神灵被纳入官方"祀典",有些则属于民间"私祀",但是否纳入祀典,并非"正祀"和"淫祀"的明确分界。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宗教因素相互交融,成为一种统一的宗教,这就是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的民俗宗教。民俗宗教体现在从国家礼仪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按照时令节日,在家中或到特定的宗教场所进行祭祀、祈祷、进香等活动,是民俗宗教最重要、最直观、最集中的展现。从明代中叶开始,围绕到寺观神庙的祭拜贡献等活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香会,它们的规模日趋庞大、组织日趋复杂。民俗宗教虽为社会各阶层所共享,但其内部并非混融无间,不同阶层和身份之间往往会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文明互鉴的格局下,探究中国海洋民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和受容,日本长崎的"精灵流"民俗活动便成为被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一民俗活动深受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送王船"、长崎华侨华人社会的"彩舟流"等中国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影响,并融入长崎的风俗特色和地域性格,从而构筑起独特的话语体系.与此同时,其在思想建构上也具有精神寄托寓意、阴阳时空互动、伦理道德隐喻、集体文化记忆的内涵.不仅如此,这一民俗活动更具有作为海丝贸易的历史见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表现、作为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等多重性的价值体系,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