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老子》中蕴含着比较丰富的"祸福相倚"幸福观念,"福"比较接近于我们现代实用的"幸福"一词的实质内涵,并不排斥"乐"的内涵;在"三去"中包括"祸"所指。"祸福相倚"既是老子辩证矛盾观的基本命题和重要内容,也是老子幸福观的核心观念。老子的"祸福相倚"幸福观念是道家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哲学思想及矛盾观的运用和体现,它表明了老子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情感(幸福感)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朴素认识。老子"祸福相倚"幸福观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辩证哲学的特殊表现,并构成为老子幸福观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将水的生命与人的自然生命相结合,论述人的生命中所具有的水的自然特质,这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之义,以其表明老子对生命理想的哲学追求。笔者从水的三性:谷、清、柔,论述自然生命的三维:广度、深度、韧度,以体现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和理想目标,展示出老子“大道”的生命内涵。同时对现代人关注生命价值,建构生命理想层次,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称<道德经>.它并非为平民百姓而设,而是为国君、最高层设计的道德经.春秋后期,军事哲学首先发生了巨大变革,而孔子在政治上仍想走周公的老路.<老子>开始了政治哲学的变革.法家、道法家完成了这场变革.  相似文献   

4.
老子“味”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味"是老子哲学中最具美学意蕴的一个范畴."味"最初只是一个表达生理感觉的词语,老子在其转变为一个哲学范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味"范畴有"无味"和"味无味"两方面意义;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老子"味"范畴则包含"道之味"和"味之道"两方面意义.老子"味"范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实质,历来争议颇多。主流声音断言,老子哲学的实质是"无为",并对"无为"作出了消极遁世和无所作为的解读。本文认为,老子的哲学的灵魂是"水德",而关于"无为",应当通过"水德"的准确把握,才能得到合适的解释。老子通过对水的观察和会意,给人们展示了一个自然平和恬适的精神空间。所谓"水德",具体表现为,谦卑低流,养育万物;静水流深,负重载物;胸襟博大,随遇而安;不避污秽,荡涤澄清;阴弱无骨,以柔克刚等等品质。水德,是老子哲学一以贯之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种姿态或策略,把无为等同于君王用以"愚民"的"南面之术"并不确当;老子不是自然主义者,把无为与"无所作为"作同类共观也不适切.老子的无为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它展现为一种承负着为生命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寻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哲学使命,这种哲学思维崇尚精神的自适和朴真、注重事物的统一性与整体性、追求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和恒久性,并分别遵循三种路径成就精神和社会的"无不为",即精神的超越和向本真复归以及社会的安宁和发展:以"知足"来解开欲望的束缚;以"病病"来摆脱价值观念的桎梏;以"善利万物而不争"来引领"人之道"向"天之道"的归趋.  相似文献   

7.
赵玉强 《中州学刊》2008,(2):137-140
在"道法自然"的统摄下,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之思呈现出圆融自洽的理论风貌,展现了多、面向的理论内涵."小国寡民"并非老子的社会理想,而仅为其精微喻象,生动实现了治国原则的具象化.老子"无为而治"内在地涵摄了融政治学说与生命哲学为一、使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动的实现机制..无为而治"的政治之思有着一元化的价值追求,这充分表现在自然价值本体在形上至形下、外在至内在两个路向上的转化过程中.老子的政治之思对当今的政治文化建设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伏爱华 《江淮论坛》2005,(6):163-165
老子的"淡"、"味"等范畴是哲学意义上的美学范畴,发展到魏晋六朝时期成为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平淡",并具有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美内涵.本文试图阐述魏晋六朝的"平淡"所具有的美学意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重自然、尚本色,并进而说明它在当代社会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了丰富的发展哲学内涵,是发展认识论、发展方法论和发展价值论思想的有机统一.他不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认识论,即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协调发展;建立了具有时代精神的发展方法论且建构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发展方略;而且充分体现并坚持了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的发展价值论.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科学,虽然没有正式进入老子的视野,但老子对名分知解的认知行为的批判,作出"为学"与"为道"的区分,反对知识可能诱发的智巧诈伪等思想,足以引发学界对现代科学精神的深度思考.从老子的思路看,科学的"知解"认知方式对生命的自然有造成"肢解"、"占有"的危险.老子的生存哲学正是反对人的占有冲动和主宰意志,教人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可加以干扰破坏.老子所作"为学"与"为道"的划分,有助干更清晰地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界限,明确科学的有限性.老子自然主义的哲学与现代真正的科学精神是最为接近的,其哲学基本概念所蕴涵的思想意旨与现代科学的精神方向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也许不是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但它却是现实中国的一个哲学问题.时代和民族铸就的哲学语境,不仅满足了这个问题逻辑要件的要求,而且也在所给予的现实依据中赋予了它的全新内涵.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当代哲学研究清理地基的理论自觉.它在消解这一问题历史语义基础上所彰显出的民族主体性原则,构架了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理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哲学将在以民族的基因与现代世界的对话中,铸成一个现代民族的心智品质.经历了历史的冲刷和现实的拷问之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成为拓展当代哲学思想空间、从而成为一个能够为中华民族带来无限希望的"问题",这表明它已经不仅仅是中国马克思哲学的问题,而且是中国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任继愈先生关于老子哲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主编的三种中国哲学史著作和他对《老子》一书的注释之中。他在196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老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197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中改变了看法,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者。1983年在《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他全面地审视了上述两种看法,认为它们都"犯了把古人现代化"和"片面性"的错误。他在老子哲学研究中在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以及他勇于自我超越的学术精神,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与激励。  相似文献   

13.
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中心范畴.从"自"、"然"二字发展为"自然"一词,并形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词义角度看,"自然"的意义就是指"自然而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则包括"道之自然"、"政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三方面内涵.老子"自然"范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己讲"、"讲自己"是张立文先生基于自己多年中国哲学史研究心得而系统提出和阐释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其理论内涵包括:"讲"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讲"中国哲学家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道的体贴,以中国哲学的核心灵魂讲中国哲学自身;其具体落实是"和合学"哲学体系的创构."自己讲"、"讲自己"度越了中国哲学"照着讲"和"接着讲"范式,实现了当下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生活归宿--对"发展与繁荣哲学"的反思与追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强调"发展与繁荣哲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本的归宿.本文首先提出哲学必须切入到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去,改变哲学的存在面貌,从"大哲学"转化为"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和"社会哲学"等与生活界域具有强相关性的学科形态;其次,强调哲学必须从三个层面来清理、审视与批判"生活",从而在两个等阶上来建构未来生活,从而保持哲学与生活的内生关系;第三,提出中国哲学界应全面反思自身的现状,努力培育哲学意识、锻造哲学思维、提升哲学精神,从而为生活提供价值支撑与观念引导.  相似文献   

16.
老子没有论述时间的专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时间观,可称之为老子的时间哲学.老子时间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时间观.讨论了老子时间观的思想根源和基本内涵,老子哲学中的"有"、"无"思想和"道"的论述如何体现老子时间观的本质,以及老子关于道德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如何体现他对事物发展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子时间观及其科学性以及对现代时间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无",是老子哲学的关键词之一,然而,长期以来被日常语言误读。其实在《老子》中,作为哲学范畴的"无",并不是日常语境里"什么也没有"或者"不存在"的意思,就其哲学内涵来说,"无",恰好是具有客观性的无形存在。概括起来,老子哲学在下列四个层面上使用"无"这一范畴:"无",是永恒性的存在;是超感性的真实;是"有"实现的目的;是终极性的通达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数字也是一面镜子,投射出多方面的文化层次,如哲学、宗教、思维方式、社会政治、历史、民俗等.本文以数字"一"为研究对象,从哲学层面进行研究切入,运用对比研究手段,对汉英语言的"一"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背后的哲学内涵,以促进了解汉英数字文化中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9.
哲学既是哲学史,也是诠释史.与"外在诠释"的理路不同,在对"道"的"内在诠释"中完成对"道"的思想内涵的无限追寻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不断提升,既是以"道"为本原、本体和境界的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也是以"道"为本原、本体和境界的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诠释"理路,而本原、本体和境界之"道"本身所具有的无限性、流动性和生成性构成了"内在诠释"之所以可能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张天勇 《学术论坛》2007,30(8):30-33
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于2007年6月1日至6月3日在苏州大学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围绕着"对前苏联哲学深度反思"和"对当代俄罗斯哲学研究主题分析"等两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这两大问题涉及六个方面关于前苏联哲学的评价问题;关于列宁哲学的评价问题;关于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问题;关于生存论问题;关于俄罗斯宗教哲学问题;关于文化形态和俄罗斯思想问题.这些讨论对于深入、全面把握俄罗斯哲学的发展现状、发展动向和科学评价前苏联哲学大有裨益,能更好地促进反思我国的哲学研究并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