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平凹的《暂坐》贯穿了“新女性=现代都市”的想象图式,它以摆脱了家庭以及“不婚”的都市新女性“海若们”为描写对象,在客观上展现了她们试图通过创造出新的经济关系、人际关系来自我确定为主体的探索,但她们的一切努力其实受制于消费社会、男权社会,不具有革命性、解放性。从创作的根本追求上说,《暂坐》无意于追问新女性的出路问题,作家最关心的还是他自己的城市书写,新女性只不过是其文学想象的自然构成物和都市生活的表现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当代都市建筑广告内容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商品消费、身份象征和社会权力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所蕴含的后现代因素,以及这种因素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在当代都市建筑广告中,现代都市已经不仅仅是外在建筑的简单组合,而是种种现代和后现代因素的组合,从而构建出一个多元、模糊、流动的现代都市空间。这种都市空间的视觉想象背后,隐含着消费、象征、权力等多种后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3.
所谓都市应该是大城市,它体现为规模,也体现为一种有别于普通城市的气概。在当代生活中都市成为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对当代社会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描写都市来把握时代脉动的。当代文学的都市描写,涉及作者、批评家和读者对于都市的基本感受,其中包括都市想象。都市想象有都市人对于所在都市的自我定位,也涉及外人对于都市的感受,这些主观内容有感官的客观感受,也有他们基于某些观念而得来的对于都市社会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基本看法。即使生活在都市,也有都市想象对于自身生活的定位,生活在都市的人的生活状态,不是由都市的物质环境来环绕,也不止由它的文化和社会来框定,而是由当事人所处的想象框架来划定的。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一入文坛,就执着于乡土社会的书写,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特定区域的乡土现实.尽管他的现实主义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对于现实的修饰和问题的遮蔽,但其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情愫的强烈的历史冲动和批判性、平民性,依然在他的叙述中起着主导作用.以<浮躁>为例,他的那种以人物为中心讲述成长史,并采用二元对立的结构方式演绎故事,以及作者扮演叙述者并经常出场自叙的方式,甚至将民间野史、神仙道化与现实政治搅混叙述的手段,在后来的<废都><高老庄>等长篇小说中继续重演着.从<浮躁>开始,贾平凹告别了早期小说<鸡窝洼人家>式的纯现实政治层面的叙述,而进入了现实书写与象征叙述--他叙相结合的更带有古典小说特点的现实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在其作品《洪堡的礼物》中生动刻画了美国中西部重镇芝加哥。芝加哥对于主人公西特林而言,既是外部嘈杂的都市符号,又是内心深处对老城市的乡愁,西特林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挣扎。贝娄通过主人公西特林在芝加哥内外交困的混乱生活,展现出当代都市人的真实状态。同时,贝娄更借助于西特林对于芝加哥的思考进一步挖掘当代大都市所面临的现代性困境与危机。《洪堡的礼物》中所描写的这些危机,对探讨、把握和积极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凸显出的部分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废墟中的反思——评贾平凹的《废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初的《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一大转折点,在写《废都》之前,他几乎不涉及城市题材。在《废都》里,作家的视野由诗意的山村转到喧嚣的城市。由于地域和题材的转变,作家的感情基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废都》里,作者明显表达了对城市的厌恶之情。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数不清的写月名篇中显得那样独特,是因为它全新的抒情视角.具体表现为:新奇、纯真的儿童视角,无私、柔软的母爱视角和超脱、睿智的全知视角.《月迹》中独特的抒情视角使得该文在追寻月迹的行踪中始终弥漫着淡雅恬静的、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古诗意境.  相似文献   

8.
9.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自19世纪被正式提出后,直至今天仍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在20世纪",现实主义"的泛化使其完成了文学越界,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众多领域。现实主义在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对接"的过程中,关于文学想象这一争议性话题始终进行着自我悖反性言说,即在理论预设上为了张扬现实而排斥想象,但在创作实践中却又无法回避想象。"现实主义"对文学想象的刻意拒斥,削弱了文学想象在文学创作论中的地位,对其后的文学思潮与创作实践产生了极大影响。对这一问题的厘清,不仅能够深化人们对现实主义这一文学创作思潮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9,(6):109-116
《尤利西斯》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巨著。书中对都柏林的都市空间予以细致入微的描绘,在对都市居民的生活百态、内心体验和精神困境的书写中,彰显了都柏林的现代性特征:偶然性、碎片化、流动性。街道、酒吧、电车等场所的空间结构与社会功能生产了城市中的偶遇和偶然事件;城市布局、行人在街道上的行走和文化空间对立导致了都市空间及人们空间体验的碎片化;游荡者和交通工具展现出都市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动不居。乔伊斯建构了一个既具有资产阶级殖民现代性特征又承载着作者对时代、民族、存在等问题思考及批判精神的都柏林。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中呈现出一种面目新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细读文本后,从小说叙事层面分析,《第七天》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叙事的样貌,拓展了小说"怎样写"的新路径,又一次呈现出小说写法新的可能性的操作示范。从内容上看,作家承续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对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传统,以直面生活的道德勇气和艺术才华叙写当下中国转型期的生活真实,描绘出另一种现实主义风貌的时代画面。  相似文献   

12.
作为石黑一雄的开山之作,《远山淡影》已展现出其独特的创伤书写风格.作者不仅通过想象叙事构建出对创伤记忆的表达性陈述,还构建了积极疗愈创伤的叙事策略.将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积极想象"运用于小说的叙事分析,有助于挖掘想象叙事表达和疗愈的双重功能,并由此追寻作家对人类精神福祉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3.
左翼电影的都市和性别叙事:以《体育皇后》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上海等城市急遽发展的都市化,促使了左翼电影将社会关切推衍到都市的范畴.<体育皇后>将外来文化、时尚因素和批判意识相结合的探索尤其令人瞩目.一种新的女性视觉形象被创造出来.编导者对女性使用"粉盒"的焦虑和不满,使其在向好莱坞借鉴的同时又避免了"好莱坞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贾平凹的长篇新作《秦腔》叙写上的新变化,从回归生活原生态的写法、叙述视角的设置、总体的象征意义、整体语言改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一系列问题,探讨《秦腔》的叙事艺术,及其对于作家个人长篇艺术和当下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新突破。它植根于当代中国乡村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以及作家对当下农村生活的理解,作品叙事艺术的所有特点均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9):91-95
作为中国第一部专事叙写人间世情(即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其空间叙事带给我们许多关于作者、时代和创作诸关系信息。从考查小说叙事空间与作者关系是否是原生空间来看,作者应不可能是某一文人而应该是集体;从考查小说叙事空间与时代伦理要求关系来看,其叙事空间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各有分工,既有社会伦理性的,也有私人自由性的;从考查叙事空间的变易与叙事进程的关系来看,一般性的空间分工在现实中依然错综复杂,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故事的复杂性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空间中得到更为真实的表现,这不是作者创作的任性所致,而是现实本来如此。  相似文献   

16.
《涉江诗》是沈祖棻以血泪写成的一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心灵的历史,她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真实地反映了十年动乱的历史现实.诗集中的作品有的反映了"文革"中沈氏个人的遭遇,有的表现了在那个特定年代里诗人的内心世界,有的表达了诗人对遭到迫害的师友的怀念,还有的作品表现了夫妻患难与共、忠贞不渝的情感.沈氏个人的不幸是中国知识分子时代悲剧的缩影,作品所表现的是当时千百万读书人共有的遭际,具有典型意义和形象的史料价值,因此《涉江诗》是20世纪旧体诗现实主义创作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鲁风  木南 《西部观察》2002,(7):48-49
这是一段奇妙奇遇的爱情故事.写法不是时髦的,而是很平实的。我是在冷静地写,五六十年代的人的爱情经历,反思过去的各种苦难,在苦难中推崇爱情的高贵。  相似文献   

18.
小说《飞逸》描绘了都市印第安少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思考和见解。在经历五次时空旅行之后,主人公重新返回原点,构建出完美的环形,实现了从不平衡向平衡的过渡,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和人性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单纯地回到起始点,而是超越后的回归,是理性和健全人格的回归。借助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空间转移、双重环形叙事结构等技巧,作品表现了主人公的顿悟与成长以及完成身份建构的过程,凸显了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增加了小说的叙事性和可读性,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是现代派文学产生的土壤。大街、交通、舞厅、影院、城市公园和咖啡馆等公共空间是都市文化的表征,它们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派的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诗经》305篇经典诗作进行文本细读,会发现“诗三百”中存在一个贯穿全书的创作原则.这个创作原则不是浪漫主义,而是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与近现代国内外文学理论语境中的各种现实主义有明显区别.根据《诗经》作为儒家“元经典”的性质,应将其称为“元典现实主义”.《诗经》既钟情于“典型”,又坚持了“事信而不诞”与“义贞而不回”的相互牵手;既注重表达群体诗人的丰富“情态”,也实现了“情深而不诡”与“风清而不杂”的比翼双飞;既执著于干预“人间世”,又达到了“体约而不芜”与“文丽而不淫”的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