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叙利亚危机从爆发至今已有六年多的时间,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危机进程中西方、中东各国与俄罗斯、叙利亚之间的博弈互动,国内研究更多集中在对于事件的定性之上,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叙利亚危机,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少的.采用"重复囚徒困境"理论,对叙利亚危机期间,美国与俄罗斯围绕叙利亚所展开的一系列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博弈进行分析,探讨美俄两国在叙利亚危机期间所采取的策略及其背后的动因可知,美俄两国在叙危机期间所采取的对策呈现出明显的"重复囚徒困境"模式,且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实力的不同决定了两国应对策略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2.
2002年5月美俄两国首脑在莫斯科举行会晤,对两国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宣称两国已经是非对抗的“新战略关系”。本文就美俄“新战略关系”构成基础、存在的问题、美俄关系缓和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杨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102-106
新型大国关系是冷战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大国关系新的战略思维和机制模式。是在2012年中美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由中美两国共同提出的,要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合作,开辟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虽然双方对这一概念的解读不尽相同,但都避免严重对抗,期待大国之间以互利合作为主的基本战略意图是相同的。新型大国关系,其基本理念就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一种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4.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叙利亚危机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现象,其影响源于国内范畴的叙利亚国家危机。叙利亚国家危机的产生有着深刻且层次化的内部诱因。其中,国家身份认同涣散的族群宗派结构以及少数教派垄断政治资源的国家权力结构是危机产生的深层内因;威权体制的日渐衰朽及其引发的各类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是危机产生的中层内因;被弱威权体制缺陷放大的严重国内干旱气候灾害及其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是危机产生的直接内因。在叙利亚国家危机生成的整个过程中,三层次内因并非各自独立发挥作用,而是交互影响,联动共振,其综合效应而非单一效应最终促成了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5.
杨素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人情关系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美国自科学管理思想产生以来,对人情的认识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变,在保持其管理理性特色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人情,力求将管理的理性面与非理性面有机地结合志来。中国由于与美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人情主义管理已成为传统,其合理方面应该继承,其消极方面也必须消除。借鉴美国科学管理经验,改造中国管理传统,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杨林坡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1-35
中国提出了建构未来中美关系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中美双方将在持续的互动中探索其内涵与实现路径.从认知角度看,双方就“新型大国关系”的表述中存在“认知差异”,侧面上折射出了中美双方对彼此及双边关系的不同认识及理解.差异能否弥合是理念能否转化为事实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米军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73-77
俄罗斯与美国作为世界的两个大国,双方的贸易关系及其发展状况备受世人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美出于各自的需要,积极推动双边贸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俄美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必将对中俄贸易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认真关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詹馥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6)
叙利亚化武危机爆发后,俄罗斯提出使叙利亚化学武器处于国际监督之下的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大关注,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斡旋活动。对俄罗斯来说,这一倡议不仅延续了其在叙利亚问题上一贯坚持的原则和主张,同时也彰显了其外交大国的风范,反映了俄罗斯在叙利亚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利益考量和战略部署。这一倡议突破了此前美国设定的危机治理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和平解决冲突和危机的有效范例。 相似文献
11.
《国际论坛》2020,(3)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日本力图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在经济与安全之间求得平衡。在贸易战上,日本一面与美国周旋,一面加速与其他贸易伙伴的一体化进程,表现出相当大的自主性。在科技战上,尽管日本政府与美国步调一致,但日本国内围绕安全优先还是经济优先的问题存在争论。日本特别担心中美脱钩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和全球供应链断裂,危及日本经济增长的根本。在印太战略上,日本表面上与美国保持协调,实际上却试图与美国的政策划清界限,不愿意过分突出针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而是希望日本的印太构想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谐共处。日本与美国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把与中国的关系视为零和竞争。尽管日本与中国之间也存在经济和安全上的分歧,但日本既不可能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脱钩,也不愿意陷入与中国的军事对抗,因而采取了竞争与合作并重的对华政策。日本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可能成为常态,如果中美竞争愈演愈烈,日本将面临更艰难的抉择。 相似文献
12.
美国北极事务中阿拉斯加州与联邦政府的合作与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斯加在美国北极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美国提供能源保障和军事支持,同时为美国北极权益主张提供客观基础。阿拉斯加州与美国联邦政府在开发北极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意见,尤其表现在北极开发优先议程的设置、环境保护和对待原住民群体权益等方面。尽管如此,北极开发离不开联邦政府和阿拉斯加州的合作。双方在北极开发中拥有众多共同利益:维护美国在北极利益;加强阿拉斯加州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北极科学开发等。在美国宪政体系下,美国北极开发不得不面临联邦政府同阿拉斯加州政府的博弈,双方将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13.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公民在宪法上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以及这些权利能否得到切实保障。中、日、美三国宪法均规定了公民的宪法权利,但是,由于宪政发展的不同历程和立宪所处的特定时期等诸多原因,三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宪法权利的规定各有差异,对公民宪法权利的保障以及救济手段也不尽相同,这反映了不同的宪政理念。因此,比较美、日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及其保障对中国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15.
黄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50-53
冷战结束后 ,中俄美关系历经错综复杂的调整 ,呈现出新的态势 ,再用传统的“三角关系”的概念来审视三国关系已不合时宜。在新的国际环境里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舍弃不合时宜的“不结盟就是对抗”的思维定式。三者合作的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国和印度开展了越来越多的海上合作,对印度洋地区甚至亚太地区海洋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印海上合作主要是出于双方战略需求、防范中国的影响、双方海上共同利益需求和印度“搭便车”的动机。美印海洋战略根本目标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长期来看合作难以持久。美国霸权政策、中美印关系的互动和美印之间其他矛盾都将影响美印海上合作。 相似文献
17.
18.
郭锐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20-126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外交决策中的价值导引和知觉定位的作用非但没有完全消减,反而有所增强。美俄日韩对朝鲜的生存与发展的知觉认知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推断,即美日的"朝鲜威胁论"、俄罗斯的"朝鲜负担论"以及韩国的"朝鲜崩溃论"。固执地坚守以意识形态为引导的冷战思维必然导致对国际环境与国际关系的错误知觉,甚至会产生国家间关系的严重敌视或是对抗。历史传统和地缘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理性对待朝鲜,要力避错误知觉,确立起战略思维,并放眼于长远和未来,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角度,稳步构建起中朝之间的正常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围绕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在国共美苏三国四方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微妙的互动制约关系,四方之间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局的演变。关苏从战时的同盟开始走向战后的对抗,国共从战时的合作走向战后的内战。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形势的发展由于各种因素交织的影响,成为塑造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刘江永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1-10
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中美日苏四国关系中,中日关系是四国关系的焦点,主要矛盾是日本军国主义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和苏联出于各自利益和战略的考虑,曾分别对日采取过绥靖政策或所谓的“中立立场”。但随着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美日苏四国关系的历史,是中美苏三国联合反抗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 相似文献